240--家庭吵架前的三秒鐘練習:停、想、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家庭,是念頭最容易爆炸的地方

最懂我們、也最容易讓我們生氣的,往往是家人。明明是一句話、一個動作,卻能瞬間點燃我們的情緒。我們常常被自己腦海裡的「念頭劇場」帶著跑,直到衝突發生才後悔莫及。如我們學會在那一刻先停一下、想一下、問一下:這個念頭是真的嗎?也許,就會有完全不同的結局。


👨‍👩‍👦‍👦 傷人的不是話,是自己腦海裡的劇本

小儀是一位國中生媽媽。某天她回家發現孩子作業沒寫完、房間又亂得像打過仗。她剛下班,一整天的壓力已經快爆炸了。這一刻她腦中閃過念頭:「他根本不尊重我!我每天這麼累,他就是不體貼!」
念頭一來,小儀馬上怒火衝天,衝進房間就開罵:「你這樣到底有沒有良心?媽媽是傭人嗎?」孩子當然也不甘示弱,吼回去:「你只會罵罵罵,你都沒有關心我的心情?」戰火瞬間升級,雙方都氣得要命,心也越離越遠。


🟣本圖由bing AI 生成🟣


💢先生的一句話,打破她的「念頭劇場」

當晚,小儀的先生坐下來對她說:「妳今天這麼生氣,是不是覺得自己被忽視了?」小儀眼眶一紅:「對啊!我真的好累,覺得沒有人體諒我……」先生靜靜地聽完說:「孩子還沒學會怎麼表達,妳生氣的那一刻,也許可以問問自己:這個念頭是真的嗎?還是只是妳很累時的情緒?」
小儀想起剛剛那個憤怒的自己,有意識到——她罵的並不是孩子,而是自己那個覺得「沒人懂我」的念頭。


🌊 當你能看見念頭,你就不再是它的俘虜

小儀開始學著,每當情緒來襲時,就先深呼吸、問自己三個問題:

  1. 我現在的情緒是什麼?
  2. 是什麼念頭讓我這麼氣?
  3. 這個念頭,是百分之百真實的嗎?

時她發現,那個「孩子不體貼」的念頭,也許是自己太累了;那個「老公不幫忙」的念頭,也是她沒說出口的委屈。


🌈你有選擇的能力

家是最容易引爆情緒的地方,也是最適合練習觀照念頭的道場。每一個生起的念頭,都可能變成一場風暴,但也可以成為一次轉念的開始。
當站在對方的立場去思考一下的時候,你的念頭就不是你的念頭,是站在對方的念頭,而不是用自己的立場去思考這件事情,這可以幫助自己覺察怒氣,進而降伏怒氣。
「不要相信念頭是真的」是一個生命練習的功課,每當念頭一起的時候,我們可以再去思考一下這個念頭是誰?或許有一天能體悟到,「我」是一個空性,並不存在。

raw-image

🟣本圖皆由copilot AI 生成🟣


👉記憶小幫手👉

你不是情緒的奴隸,你是能覺察的主人。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月光下的許願池
15會員
250內容數
在這裡,我將分享我的見聞、生活觀察與思考。感謝每位有緣人的造訪,陪伴我走過這段心靈成長的旅程。在這片許願池中,期待能啟發彼此的心靈共鳴。
月光下的許願池的其他內容
2025/07/07
一位受嚴苛父親影響的父親,在面對兒子對滷肉飯的執著時,從堅持己見到因愛而柔軟。他親手在日本旅館為孩子製作滷肉飯,看見兒子吃飯時感動落淚。這段經歷讓他體悟到,對自己和他人,柔軟與慈悲比強迫更具力量,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理解與承載。
Thumbnail
2025/07/07
一位受嚴苛父親影響的父親,在面對兒子對滷肉飯的執著時,從堅持己見到因愛而柔軟。他親手在日本旅館為孩子製作滷肉飯,看見兒子吃飯時感動落淚。這段經歷讓他體悟到,對自己和他人,柔軟與慈悲比強迫更具力量,真正的改變來自於理解與承載。
Thumbnail
2025/07/06
這篇故事透過三位日常人物的生活經驗,揭示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度努力、內在三毒與情緒起伏。從學會放鬆、接受不完美到允許快樂的到來,每一段都是讓生命變得更柔軟、更真實的練習。
Thumbnail
2025/07/06
這篇故事透過三位日常人物的生活經驗,揭示了我們如何面對過度努力、內在三毒與情緒起伏。從學會放鬆、接受不完美到允許快樂的到來,每一段都是讓生命變得更柔軟、更真實的練習。
Thumbnail
2025/07/05
當情緒來襲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批判自己,加劇痛苦。本文以一個溫柔的故事,帶領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情緒:情緒並非敵人,而是內在訊息的提醒。透過轉念與自我關懷,我們可以不再被情緒控制,而是善用其能量,轉化為成長的助力。
Thumbnail
2025/07/05
當情緒來襲時,我們常常不自覺地批判自己,加劇痛苦。本文以一個溫柔的故事,帶領讀者從另一個角度看待情緒:情緒並非敵人,而是內在訊息的提醒。透過轉念與自我關懷,我們可以不再被情緒控制,而是善用其能量,轉化為成長的助力。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多少次跟「我們的情緒」交手呢?答案是成千上萬次。 每一次在面對「不佳的情緒」時,我們都可以全身而退嗎?可以不讓不佳的情緒,影響我們的生活嗎? 尤其是當了父母的人,肯定這輩子都和孩子的情緒互相牽絆,要如何和我們的孩子好好相處,就是這一生重要的課題。 我從這本書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陸陸續續會有家長會反映跟孩子溝通時不被理會而感到困擾,因此想用這篇文章分享一些經驗,讓家長做為參考!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多數的家長表示在「情緒自我調節」練習中,發現自己不了解自己深層的需求是什麼? 這教養上會有個阻礙,當家長不了解自己的內在需求,也就很難看懂孩子行為情緒下可能的內在需求?因此,就不容易找出對應孩子內在需求的方法。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在親子互動中, 當覺察到自己的情緒開始出現波動, 就要留意此時已進入了「誘發期」。 當父母情緒進入了誘發期, 可以這樣做來穩定自己...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Thumbnail
本文探討在家庭聚會中兩種不同的人-專門找怒點的人和專門找笑點的人。作者分享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以及如何自我肯定與放鬆。文章中提供了韓國精神科醫生金旼慶的建議。通過實踐建議中的心法,我們可以在人際關係中更好地肯定自己,放下討好他人的壓力。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