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凡是一位設計師。
她做事認真、細節控,是那種「交給她就放心」的人。 但同事都不知道,她心裡住著一個「反向我」—— 一個專門在關鍵時刻拉她後腿的聲音。

💬 一、那個說「我沒辦法」的聲音
某天團隊準備報名國際設計獎。大家都鼓勵她:「凡凡你報一個啦,你作品超穩的!」 她笑笑:「我沒那麼厲害啦,別鬧了。」 但笑完轉身的那一刻,她胸口有點悶—— 她不是不想試,而是怕被證明「自己不夠好」。
這就是無力型反向我。
表面像謙虛,實際是在替恐懼找藉口。 她不是真的沒辦法,只是怕輸掉那份自我認同。
🌀 二、那個說「算了,別想了」的聲音
有次她花兩週設計的海報,被主管退回三次。
她盯著那封信,滑鼠一度停在刪除鍵上。 「算了,別想了,下次再說吧。」她對自己嘆氣。 然後關電腦、點外送、看劇。
這是逃避型反向我。
它假裝在放下,其實是在凍結學習。 那晚的影集演了三集,但凡凡心裡其實沒放鬆。 因為她知道——她不是在休息,而是在逃。
🕰 三、那個說「還沒準備好」的聲音
隔週,主管問她:「下週分享你的作品流程好嗎?」
凡凡猶豫了:「我想等作品再完整一點再講。」 事實是,那作品早就可以講了。 她只是想讓一切「完美到不會被挑」。
這是控制型反向我。
聽起來像負責,其實是害怕。 「還沒準備好」這句話,看似謹慎, 其實常是「我還不敢」的代名詞。
🧊 四、那個說「反正他們不懂我」的聲音
有次主管建議她換一組配色。
她嘴上說「嗯嗯我再想想」,心裡卻翻了個白眼:「算了,他根本不懂設計。」 那一瞬間,她鬆了口氣,也關上了成長的門。
這是防衛型反向我。
它讓人暫時覺得自己沒錯、世界太笨。 但防衛得越久,別人的建議聽起來就越像攻擊。 結果不是別人不懂,而是自己聽不進去了。
🌑 五、那個說「我就是這樣的人」的聲音
凡凡有時會笑著說:「我這個人就是慢熱,不擅長表達啦。」
她說得輕描淡寫,卻像幫自己蓋上一層玻璃罩—— 透明、看似安全,但也隔絕了成長的空氣。
這是否定型反向我。
聽起來像接受自己,實際是在拒絕改變。 當她說「我就是這樣的人」時, 其實是對未知的自己說:「別再往前了,這裡比較安全。」
💡 六、凡凡的覺察
某天晚上,她在筆記本上寫下兩句話:
「我說『我沒辦法』時,其實是我不敢。
我說『他不懂我』時,其實是我沒表達。」
她愣了半晌,笑出聲——
原來那個一直唱反向的,不是敵人, 而是那個還沒被安撫的自己。
從那天起,她開始學著聽反向我說什麼,
但不再被它牽著走。 當那聲音再出現時,她不再壓抑, 而是溫柔地回:「我知道你在怕,但這次我們一起面對。」
奇妙的是,焦慮減少了,勇氣卻多了。
🌱 結語:
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個「反向我」。
在你準備跨出時,他會說:「等等,別太快。」 在你受傷時,他又說:「算了,別再想了。」
他看起來像在拖你後腿,
其實是在保護那個曾經受過傷的你。
真正的成長,不是壓過反向我,
而是和它並肩—— 告訴它:「我懂你的害怕,但我想試試看。」
因為每一次你願意面對那個唱反向的自己,
你就更接近那個真正想成為的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