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易經包括「經」跟「傳」兩個部分內容。「經」是全書的核心,「傳」則是解釋「經」的。一般認為「經」是周文王和周公共同著的,「傳」則是後人累計並由孔子整理而成的。
原文:
蠱卦卦辭:元亨;利涉大川。先甲三日,後甲三日。
象曰卦辭:
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
象曰爻辭:
幹父之蠱,意承考也。
幹母之蠱,得中道也。
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裕父之蠱,往未得也。
幹父,用譽,承以德也。
不事王侯,志可則也。
本章開始講易經卦,周文王是聖人,孔子是聖人,相差幾百年,勘為聖人講聖人的經典之作,可惜了後代學者多有不解其意,參雜其中,使得後世,一統天下無法順應天地,福澤天下蒼生。所有的易經之卦都是由乾坤兩卦所組合而成的,在繫辭傳裡有說大衍之數五十有五,三五數變,二四變數,懂得乾坤兩卦的變化,就幾乎懂得卦象的變易了。
接下來要說,殺人者死,死刑犯的問題,對於死刑犯律法延宕很久了,有人贊成,有人不贊成,殺人者可惡,被殺者何嘗不可惡。先來說說被殺者可惡的地方,明明知道一個人的個性,先嘴賤後心疼,或者先心疼後嘴賤,你還要去碰軟的那一塊,每一個人心中都有自己一塊祕密花園,被殺者有自己的祕密花園,殺人者也有自己的秘密花園,當被殺者肆無忌憚的挑戰殺人者的秘密花園和底線時,這就是被殺者最可惡的地方。殺人者若有悔意尚可原諒,但要有條件的原諒。接著說殺人者可惡的地方,這個世界沒有容不下你的地方,只有你自己容不下你自己,你因為一時的受挫,失敗,怨天尤人,對待身邊的人開始憤怒,抱怨,進而對不認識的人憤怒抱怨,甚至走上不歸路。只要你的心放下失敗,放下成功,重新找到容下自己的地方,還是有地方讓你住下來。
死刑真的可以遏止犯罪嗎?答案短期可以,但不能減少犯罪。觀察二十年以來,每當有死刑犯出現,在執行死刑之後的一年,這些年來犯罪率還是增加不少,這是為什麼?人性啊,人性出現在教育,教育出現在漏洞啊。身為平民又如何?在上位者將教育當作權力的籌碼,制定死刑,可以不用,死刑條例延宕多年過去了,多年以後對於多年以前制定的條款,現在還適用嗎?既不適用是不是要修正?至於教育問題更不用說,有多少教育界人士諄諄教誨,多少宗教界法師在監獄裡對這些犯罪者做開示,很多犯罪者有悔意感嘆過去浪費很多時間。再來台灣這幾年出現很多心靈講師的課程,談談教育心靈,頂不住外在的變化,心靈講師開始犯罪了,整個社會開始變動。是謂:「幹母之蠱,得中道也。幹父之蠱,終无咎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