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草書名家十三人,涵蓋由初唐至中唐草書發展的重要階段。這一時期草書承繼晉、南北朝法度,開始逐漸形成唐人特色——更強筆力、更變化多端、更兼藝術性。
1.裴行儉(619-682,字守約,絳州聞喜人)
源流考證:裴行儉官至禮部尚書、檢校右衛大將軍,亦為金牙道大總管,卒贈幽州刺史,謚獻。其善草隸,以書法為名。書法特色 / 品評:書譜稱其「工草隸,以書名家」。其自言:「褚遂良非精筆佳墨未嘗輒書,不擇筆墨而妍捷者,余與虞世南耳」。顯示其對書法與名筆佳墨之重視。
代表作品:在書譜中記為「千文」一件。
評析心得:裴行儉作為初唐較早期草書家,其兼隸書、草書,筆法尚有法度但開始追求草書變化。他雖以軍政見長,但書法亦具影響。其「千字文」為習書佳帖,可見其草書已與章草/今草接軌。值得研習其「草中帶隸」、「筆力穩健中有動勢」。
2.賀知章(659-744/5?字季真,越州永興人)
源流考證:賀知章科舉登第後出仕,能文善草隸,當世重其書名。後自號「四明狂客」。
書法特色 / 品評:其草書「行草相間,時及於怪逸,尤見真率」。書如其人,放逸不俗,自號狂客,但書法底暗有功力。
代表作品:藏有草書「孝經二」、「洛陽賦上、下」各二軸、「千文五」等。
評析心得:賀知章的草書代表了草書藝術化的一面——不僅是文字書寫,更展現個人風格與放逸氣度。他的「狂客」性格和書寫風格呼應,適合研習草書在「率意」與「變化」方面的可能。
3.徐嶠之(生卒不詳,字惟岳,會稽人)
源流考證:書譜載其曾歷趙、沼州刺史,善書,現傳草書為「天童經」一件。
書法特色 / 品評:評其草字如「回鸞顧鵲之勢」,識者不以為過。表明其筆法有轉折與動勢。
代表作品:草書「天童經」。
評析心得:徐嶠之雖資料較少,但從書譜中可見其在草書結構與轉折處有獨到之勢。對於研習筆勢變化、氣脈運轉而言,是值得關注的一位。
4.張旭(生卒不詳,蘇州人,官長史)
源流考證:傳說張旭初為尉,因偶然見老人藏其父書而獲法,自此極精草書。其以酒興筆,蔚為盛名。
書法特色 / 品評:書譜記其草字「雖奇怪百出,而其源流無一點不該規矩者」。評其「張顛不顛者是也」。
代表作品:有「奇怪書」、「醉墨書」、「大草帖」、「春草帖」、「王粲評詩」等二十餘件。
評析心得:張旭可說是草書史上的「狂草」開創者之一。他在法中求變,在變中守規,筆勢狂放而仍有章法。研究其作品,對理解「今草」的起始與筆在線條、節奏、空白中的運用非常重要。
5.孫過庭(生卒不詳,字虔禮,陳留人)
源流考證:官至率府錄事參軍,好古博雅、工文辭。其草書「咄咄逼羲獻」。
書法特色 / 品評:其用筆「俊拔剛斷」,非經習而至。其字寫得極似真跡。書譜亦提其作《運筆論》數千字,為學者宗法。
代表作品:草書「書譜序上、下二」、「千文」。
評析心得:孫過庭在草書理論與技法上皆有出色貢獻,其《運筆論》是書法理論史上的重要文本。他的草書既有王、獻之之法,又具唐初草書的轉折性質,是理解草書發展中期的關鍵人物。
6.周巍(不詳,或名「周㠖」)
源流考證:書譜記其「天成問作牧泌陽,一世以翰墨稱。喜懷素書,心慕手追,作草字得師法。」
書法特色 / 品評:其草書以模仿、追隨著名書家如懷素而得筆意,因此字畫中有奇崛姿態。
代表作品:「贈懷素草書歌」草書一件。
評析心得:周巍較少為後世提及,但其著重於草書心法追求,是草書從技法到氣韻轉化的一環。其作品有助探究草書如何從「法」走向「氣」。
7.李霄遠
源流考證:生平不詳,其書多見於後世,書譜稱其草書「近類釋亞棲,在唐有盛譽」。
書法特色 / 品評:其草書「專務縱逸,如風如雲,任其所之,略無滯留」。代表了放逸的一面,但書譜亦指出「未免…知書者之所病也」。
代表作品:「隱士詩」、「遠花詩」各一件。
評析心得:李霄遠的書風偏逸趣放縱,是草書藝術化的另一極端。他雖不屬於系統傳承大家,但其作品可作研究草書「放逸」與「失法度」界線的參考。
8.張仲謀
源流考證:世系不詳,長於草法,自稱一家,草書源自王氏。
書法特色 / 品評:書譜提其草書若能深究羲、獻八法之外「如千里陣雲、高峰墜石…」之勢,暗示其筆意有隱含氣勢。
代表作品:「赴舉有感等詩」草書一件。
評析心得:張仲謀雖非傳世聞名,但其書法脈絡承王氏、注重筆意氣勢,是草書中「勢」的重要研究對象。對於結構、節奏與意趣的探討頗具價值。
9. 裴素
源流考證:世系不詳,寶歷登第,善草書,其筆意規模王氏羲獻父子之學。
書法特色 / 品評:書譜記其力未甚勁但姿媚有餘,屬亞棲之流。
代表作品:「空鯰帖」一件。
評析心得:裴素雖不屬頂尖草書家,但其作品反映了王羲之傳承在唐代的不同分支,適合觀察草書風格中「規矩而柔媚」的一類。
10.韋權
源流考證:世系不詳,工草書,其論書語:「《洛神賦》數紙,足下曾見之否?…當在鐘繇之上。」可見其對古法的重視。
書法特色 / 品評:雖未聞其知此,但書又可喜,「亦足尚也」。
代表作品:「論書帖」、「畫畏獸」各一件。
評析心得:韋權更偏重書法理論與古法回歸,其作品可作觀察草書與書史論述交叉的參考點。尤其對於「何為草書法度」有其提示價值。
11.張庭範
源流考證:本為一優人,亡其系;喜草書,但其人事爭權嫌惡,書法受其人品影響。
書法特色 / 品評:雖書有技術,但因其人心術「特不善」,書錄入雖然存在,但書譜亦有所保留。
代表作品:草書「謝安帖」、「相遇帖」、「東陽帖」共八件。
評析心得:張庭範提醒我們書家與人品、社會地位、書法傳承之間常有相互關係。研究其作品時,可兼顧其時代背景與筆法風格。
12.胡季良
源流考證:其人不見於史冊,工行草,追慕古人,字體溫潤。
書法特色 / 品評:雖稍肥,但有秀穎之氣。「殆非一朝夕之工也」– 表示其筆藝積習。
代表作品:草書「題然公山房詩」、「逸草障」、「文賦帖」、「說龍帖」、「蔡瑰帖」共十件。
評析心得:胡季良是草書中較少為人所知但實力不凡者,其風格較為穩健温潤,適合作為從「放逸」與「規矩」之間過渡的研究案例。
13.章孝規
源流考證:不詳其籍貫,但曾為關邊文書書寫者。
書法特色 / 品評:書如其職責「木夾之書亦蘊藉有餘」,草書兼具信寄功能與書法美感。
代表作品:草書「路魯瞻雲南木夾」一件。
評析心得:章孝規雖非專職書家,但其作品展示書法在實務(如邊地文書)中的應用,提醒我們書法不僅為藝術,也是社會文化記錄的工具。
總體比較與草書發展觀察
·唐代草書,在此十三家中可見從早期較重隸草交融(裴行儉、賀知章)至中期較為狂放奔逸(張旭、李霄遠)再至兼重法度與氣韻(孫過庭)之演變。
·書家個人風格參差:有嚴謹法度者(裴行儉、徐嶠之)、有放逸率真者(賀知章、李霄遠)、有筆勢狂怪者(張旭)、有注重理論與技法者(韋權、孫過庭)等。
·草書的「勢」與「氣」在唐代被進一步拓展:不只是追隨晉人法,而強調「筆如飛雲」、「字若墜石」之氣象。張仲謀的評語即指出此一傾向。
·此期草書逐漸走向高度藝術化與個人化,但仍未脫離王羲之、王獻之法度;可說是唐代草書進入盛期的基礎形成時代。
草書的魅力不僅在於「筆畫變化」,更在於「書者氣質」與「時代風氣」的交融。「法度」與「個性」往往在其作品中同時存在或衝突。在學習草書時,可從兩條線索著手:一是筆法與法度的傳承(二王、智永法等);二是草書的「變化」與「逸趣」。唐代這些書家提供了豐富的案例。也可看到書法與書家身份、社會環境、書法目的(文書、詩書、官書)密切相關。例如章孝規的「邊地木夾書」提醒我們書法亦為實務用途。最後:在欣賞唐代草書時,不妨留意其「筆勢起伏」、「線條節奏」、「字間留白」、「墨色變化」與「書者氣格」— 這些特質在上述書家中各有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