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媒體生態日益碎片化的時代,一則來自英國的訊息如警鐘般敲響:BBC總裁與新聞主管的集體辭職,暴露了公信媒體在面對強大外部壓力時的脆弱。雖然細節顯示這起事件源於內部管理爭議與報導公正性的質疑,但其核心問題——如何在政治風暴中守住中立——卻與台灣當前面臨的媒體亂象高度呼應。當權力與資本交織,新聞不再是事實的鏡子,而是風向的羅盤,這不僅是英國的教訓,更是台灣必須直面的危機。
回顧台灣的媒體環境,解嚴後的自由曾被視為民主的驕傲,卻在近年淪為親中勢力的溫床。根據多方觀察,部分媒體透過扭曲報導、選擇性呈現事實,甚至直接散播未經查證的訊息,刻意引導輿論風向。 例如,在選舉期間或敏感議題上,這些媒體常以「中共網軍」式的操作,放大負面敘事:將政府防疫措施描繪成「獨裁」,或將兩岸交流渲染為「和平曙光」,忽略事實脈絡。 更嚴重的是,這些扭曲不僅限於傳統電視報紙,連社交平台都成為戰場。TikTok等工具被用來推送親中宣傳,製造「台灣經濟崩潰」或「美中衝突無益」的假象,影響年輕世代的認知。 回想2024年大選,類似手法已證實由北京操控的影響行動所為,透過本土媒體轉內銷,成功在社群中製造分裂。
這種現象的根源,無疑是外部勢力的滲透與內部資本的妥協。北京的全球媒體影響力報告指出,台灣的親中媒體不僅自我審查,還主動承接宣傳任務,目的是削弱台灣的國際連結與內部團結。 在X平台上,近期討論更顯示,這類扭曲已從單一事件演變為系統性操作:一則關於災害報導的偏差呈現,就能忽略英雄事蹟,轉而放大零星負面,製造恐慌與不信任。 這些媒體的「帶風向」手法,宛如認知戰的延伸,借用本土聲音掩蓋外來意圖,逐漸侵蝕公眾對真相的信心。深思未來,這股風向若不逆轉,對台灣人民的影響將如漣漪般擴散。首先是社會撕裂:當假新聞成為常態,民眾間的對立加劇,原本的理性辯論淪為情緒攻防。想像一下,下一場選舉中,類似「美國拋棄台灣」的謠言若再度氾濫,將如何動搖年輕選民的意志? 其次是民主的蛀蝕:媒體本該是監督權力的第四權,卻淪為操縱工具,導致政策討論淺薄化,忽略真正民生議題如經濟轉型或國防強化。長期來看,這不僅削弱台灣的國際形象,還可能在兩岸緊張升級時,放大內部恐慌,讓人民在關鍵時刻猶豫不決。更深層的威脅在於文化認同的稀釋:持續的親中敘事,將逐漸淡化台灣的主體性,讓新一代成長在「統一優於獨立」的幻影中,無異於精神上的漸進佔領。
然而,危機往往孕育轉機。台灣的媒體亂象雖深,但本土力量的韌性更強。從公民查核團體的崛起,到政府推動的反假新聞法規,我們已見端倪。 未來,需從三管齊下:一、強化媒體自律,透過獨立事實查核機制,懲處扭曲報導;二、提升公眾媒體素養,讓每位公民成為風向的守門人;三、堅守民主防線,拒絕外部資本對媒體的操控。只有如此,台灣才能在風雨中穩住陣腳,將新聞回歸本質——服務人民,而非服務權謀。
BBC的辭職提醒我們,媒體的公正不是天賜,而是人人把關。台灣,正值風口浪尖,更需集體警醒:守住真相,方能守住家園。讓我們從今日開始,拒絕風向的誘惑,選擇事實的燈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