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職場裡,「人脈」兩個字幾乎等同於「資源」與「機會」。許多人誤以為人脈是一種儲蓄,平常少用一點、留著以備不時之需。其實正好相反——人脈不是存款,而是流動的水,越用才越活。

還記得剛進公司那一年,我的主管老林對我說過一句話:「你的人脈不是你認識多少人,而是有多少人願意幫你。」當時我不以為意,只覺得人脈就是多交朋友,多加Line、多加LinkedIn就好。直到後來我負責一個跨部門的專案,才深刻體會那句話的分量。
那次專案需要設計、行銷、財務三邊配合,但這三個部門平常幾乎沒交集。起初我按照流程一封封公文寄、一封封信等回覆,效率慢得像蝸牛。後來想到之前參加公司內部志工活動時認識了設計部的小美,於是私下請教她一點意見。她不但幫我改了版型,還介紹我認識行銷部的負責人。事情就這樣順利推進。那一刻我突然明白,人脈不是你名片夾裡的數字,而是你能否在關鍵時刻,讓別人願意伸出手的溫度。
然而,人脈不是用一次就消耗的資源,而是「互動」才能活化的連結。許多人會怕:「我不好意思一直麻煩別人,會不會讓人反感?」但真正成熟的職場人知道,互相麻煩,才是人脈運作的本質。
就像肌肉一樣,越用才越結實。人脈若長期不聯絡、不互動,就像放太久的電池,再強也會沒電。反而常常互相幫忙、互通消息,彼此之間的信任與默契才會日益加深。
例如一位朋友阿凱,是業務主管,他的人脈網絡幾乎遍布各行各業。奇怪的是,他並沒有刻意去「交朋友」,但他習慣在每次合作結束後,寄一封簡短的感謝信,或逢年過節問候一句「最近還好嗎?」久而久之,那些看似微小的關心,成了一種默默的連結。某天客戶臨時需要另一家服務,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他。這就是「用」出來的人脈價值。
人脈的關鍵不在「你能得到什麼」,而是「你能給出什麼」。
許多職場新人常犯的錯,是在需要幫忙時才想到別人,而平常從不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人脈就會變成單向索取的名單。真正有效的人脈,是「互利的關係」。你可能幫對方介紹案子、分享資訊、提供專業建議;他在未來某一天,也許會在會議中替你說一句話,或轉給你一個關鍵機會。這些互動,不是交易,而是一種「信任的循環」。
而且,人脈越用越廣的另一個原因,是「用」會創造新的交集。
當你主動聯絡A,A可能介紹你認識B;當你與B合作愉快,又會延伸出C、D的機會。人脈不是靜態的網絡,而是一張不斷擴張的關係圖,越行動、越連動。
但要記得,人脈不是虛情假意的應酬。真正牢固的人脈,是建立在真誠與專業上。
你可以請人幫忙,但前提是你自己值得被信任。沒有專業作為基礎的「人脈」,就像沙上建塔,風一吹就倒。那些靠拍馬屁維繫的關係,往往只是煙霧。真正能長久的人脈,是互相尊重、彼此欣賞的人際連結。
有一次公司裁員風波中,我見識到人脈的真正力量。幾位平時低調的同事,因為長期與客戶保持良好關係,被外部企業直接挖角;而一些平時只和上級打好關係的人,反而孤立無援。這件事讓我更堅信:人脈的價值,不在表面交情,而在持續的互信與行動。
所以,如果你問我,該怎麼經營人脈?我會給出三個建議:
一、多互動,少客套。
別只在有事時聯絡,多關心對方的近況、專案或生活點滴。真誠的互動比形式的寒暄更有溫度。
二、主動給,不怕用。
看到能幫上忙的事,就主動出手;別怕「欠人情」。你給出去的善意,會在未來某一天以另一種形式回到你身上。
三、保持專業與誠信。
讓人願意再與你合作、推薦你,是人脈能否長久的關鍵。被信任的人,永遠不缺人脈。
職場如同人生的縮影,人脈不是「認識誰」,而是「誰願意為你說話、為你行動」。
越用,越真;越互動,越深。 所以,別怕用人脈。當你願意為別人付出、為彼此創造價值時,人脈就不再是「利用」,而是一種「共成」。
畢竟,人脈不是你擁有的,而是你在互動中不斷「活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