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哼」的哲學:當兩歲少女開始有態度的時候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 “Sometimes a little ‘hmmph’ means: I have feelings too.”

有時候,一個小「哼」,其實是孩子在說:「我也有情緒呀。」

那天晚上,她又上演睡前大戰。

我說:「看完故事就睡覺。」

她說:「不要,我要拼圖。」 我再次深呼吸:「那看完拼圖就睡喔?」 她瞪大眼、叉腰:「討厭!哼!」

😳 我愣了三秒。

這語氣、這節奏、這轉音,根本是小型少女偶像!


💭 「哼」的第一堂課:情緒表達力

以前她只會「啊~」、「欸~」,

現在能用「哼」表達不滿。 看似叛逆,其實是語言與情緒的進化版。

那瞬間我才意識到:

孩子在學的不只是詞彙,而是態度

原來那一聲「哼」,

是她在探索—— 「我可以不同意妳嗎?」 「我能有自己的意見嗎?」


🌿 我的小反省時間

我一邊偷笑,一邊懷疑:

這語氣該不會是我教的吧?

腦中回放我平常講話的語氣,

嗯……好像我也常說「哼~妳又調皮了喔~」。 🤦🏻‍♀️ 原來,小孩根本就是會學語氣的複製機。

我突然懂了,她不是頂嘴,

她是在學習「如何成為她自己」。


☕️ 小小反轉時刻

有時候我們大人怕孩子頂嘴,

其實是因為我們自己也怕「衝突」。

但孩子的「哼」不是挑戰權威,

而是在練習邊界、在確認「我在這裡」。 如果我能接住她的情緒, 她就能學會用言語而非哭鬧表達。


💫 睡前的小劇場

她終於安靜下來,

我幫她蓋好被子,聽見她小聲呢喃: 「媽媽討厭~哼~」

我笑著摸她的頭:「好啦,那媽媽就當妳的小討厭鬼吧。」

她咯咯笑著回:「媽媽不要走,哼~」

那一刻我明白——

她的「哼」,其實是撒嬌的語言。 那是屬於她的小世界裡, 最真誠的情緒表達。


💬 給每個正在被「哼」的媽媽:

別急著糾正。

那也許是孩子在說:「我正在長大。」 也許,那聲小小的「哼」, 正是她第一次學會——「我有感覺,我有想法。」


Heart note:

“Even a tiny ‘hmmph’ can carry a whole world of feelings.”

就算只是小小一聲「哼」,裡面也藏著整個小宇宙的情緒。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葳的亂中有趣
0會員
25內容數
嗨,我是 葳,一個常常在「媽媽」、「創業人」和「正在減脂的人」之間切換身份的女子。平常喜歡把腦袋裡的胡思亂想寫下來,有時是育兒日常,有時是創業雜感,也可能是減肥血淚史。我的文章不保證能改變人生,但一定能讓你在「啊原來大家都一樣」的瞬間,笑一笑、鬆一口氣。
葳的亂中有趣的其他內容
2025/11/10
有些愛,不是壞,只是走著走著就變了形。 當父母的婚姻崩壞照進現實,我才明白—— 真心若給錯人,再多的忍讓都只是慢性流血。 我們都在學,怎麼在愛裡保留體面,也保護自己。
Thumbnail
2025/11/10
有些愛,不是壞,只是走著走著就變了形。 當父母的婚姻崩壞照進現實,我才明白—— 真心若給錯人,再多的忍讓都只是慢性流血。 我們都在學,怎麼在愛裡保留體面,也保護自己。
Thumbnail
2025/11/07
☕〈一壺茶的時間〉 有時候,媽媽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一口屬於自己的茶。 孩子睡著、家務告一段落的那一刻,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泡一壺花草茶。 不為了優雅,只為了安靜。 茶包在水裡旋轉、舒展、釋放香氣的瞬間,我覺得,世界終於慢下來了。
2025/11/07
☕〈一壺茶的時間〉 有時候,媽媽需要的,不是休息,而是一口屬於自己的茶。 孩子睡著、家務告一段落的那一刻,我最想做的事,就是泡一壺花草茶。 不為了優雅,只為了安靜。 茶包在水裡旋轉、舒展、釋放香氣的瞬間,我覺得,世界終於慢下來了。
2025/11/03
看似「拖延」的滑手機行為,如何意外地成為靈感的催化劑。作者分享了透過觀察他人、放鬆思緒,進而在「無目的的遊蕩」中尋找啟發的經驗,並將其視為一種「大腦換氣」和「自我對照」的方式。文章呼籲讀者給予自己「溫柔允許」,重新認識到「低效率」中的價值,鼓勵人們隨意漂流,發掘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
Thumbnail
2025/11/03
看似「拖延」的滑手機行為,如何意外地成為靈感的催化劑。作者分享了透過觀察他人、放鬆思緒,進而在「無目的的遊蕩」中尋找啟發的經驗,並將其視為一種「大腦換氣」和「自我對照」的方式。文章呼籲讀者給予自己「溫柔允許」,重新認識到「低效率」中的價值,鼓勵人們隨意漂流,發掘意想不到的創意火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育兒心情,自製短片,教養繪本、書籍 https://vocus.cc/salon/cvdreamlife/room/CV_dream_life 數字控的孩子,已經將注意力轉往化學世界中。媽媽我到底提供了什麼給孩子呢? 其實,媽媽我只有給孩子五顏六色,有機關的繪本 這本,孩子(5Y4M)
Thumbnail
🌞育兒心情,自製短片,教養繪本、書籍 https://vocus.cc/salon/cvdreamlife/room/CV_dream_life 數字控的孩子,已經將注意力轉往化學世界中。媽媽我到底提供了什麼給孩子呢? 其實,媽媽我只有給孩子五顏六色,有機關的繪本 這本,孩子(5Y4M)
Thumbnail
作者李柳南是一位國小校長,更是個表現優異的老師,家裡的孩子在她的教導下也都在學校表現良好。但某天,就讀高三成績優秀的兒子,突然拒絕去上學、讀高二的女兒,不久也逃課。他們關在家裡甚麼事也不願做,也不想再聽媽媽說任何的話,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呢?
Thumbnail
作者李柳南是一位國小校長,更是個表現優異的老師,家裡的孩子在她的教導下也都在學校表現良好。但某天,就讀高三成績優秀的兒子,突然拒絕去上學、讀高二的女兒,不久也逃課。他們關在家裡甚麼事也不願做,也不想再聽媽媽說任何的話,到底發生了甚麼事呢?
Thumbnail
我本來就不特別重視在這日子的一束康乃馨,而是打開一場與孩子的心靈對話,才發現原來他們一直在默默觀察著我、理解著我,也照見我不曾察覺的自己。母親節,不只是被感謝的一天,更是重新認識自我、回望愛的流動的契機。這是一場送禮也收禮的實驗,而孩子,就是我最誠實的鏡子。
Thumbnail
我本來就不特別重視在這日子的一束康乃馨,而是打開一場與孩子的心靈對話,才發現原來他們一直在默默觀察著我、理解著我,也照見我不曾察覺的自己。母親節,不只是被感謝的一天,更是重新認識自我、回望愛的流動的契機。這是一場送禮也收禮的實驗,而孩子,就是我最誠實的鏡子。
Thumbnail
在孩子成長的情緒風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是指揮者,其實也是被捲入的旅人。這篇紀錄母子間一次爆發、衝突與理解的過程,不只是寫孩子,更是在寫媽媽如何在混亂中找回自己的節奏與界線,學會放手,也學會深層的陪伴。
Thumbnail
在孩子成長的情緒風暴中,我們常以為自己是指揮者,其實也是被捲入的旅人。這篇紀錄母子間一次爆發、衝突與理解的過程,不只是寫孩子,更是在寫媽媽如何在混亂中找回自己的節奏與界線,學會放手,也學會深層的陪伴。
Thumbnail
從控制到信任,是我作為母親最深的修煉。我開始在孩子與我的互動之間,留出一個「觀察不干預」的空間。學習不再急著介入,而是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訂計畫、經歷過程、承擔後果。我不再只關心作業和考試的結果,而是更看重他們在學習中成長了什麼。這不是放手,而是一種深度的信任,是我選擇的自由。
Thumbnail
從控制到信任,是我作為母親最深的修煉。我開始在孩子與我的互動之間,留出一個「觀察不干預」的空間。學習不再急著介入,而是相信他們能夠自己訂計畫、經歷過程、承擔後果。我不再只關心作業和考試的結果,而是更看重他們在學習中成長了什麼。這不是放手,而是一種深度的信任,是我選擇的自由。
Thumbnail
當母親的角色遇上量子力學,一場關於控制與自由、焦慮與等待的深刻對話悄然展開。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覺察,探討了「觀察即干預」的量子概念,對照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因恐懼而控制、又如何學習放手。這不只是教育或親職經驗的反思,更是一場關於生命節奏與信任的哲學練習。
Thumbnail
當母親的角色遇上量子力學,一場關於控制與自由、焦慮與等待的深刻對話悄然展開。透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覺察,探討了「觀察即干預」的量子概念,對照出我們在人際關係中如何因恐懼而控制、又如何學習放手。這不只是教育或親職經驗的反思,更是一場關於生命節奏與信任的哲學練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