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兩年,AI 帶來的產業劇變速度之快,讓整個科技界猶如被按下「加速鍵」。從 PCB、散熱技術、機櫃軌道、交換器到伺服器供應鏈,短短時間內全都被 AI 推著往前走。而現在,這股巨浪正式推向了另一個過去不太起眼的主角——記憶體
其中,高頻寬記憶體(HBM)的全球缺料,更像是一把點燃產業鏈的野火;一旦燒起來,沒有人能置身事外。
AI 正改寫全球科技版圖
AI 的成長速度,直接改變了科技巨頭的市值排行榜- NVIDIA 股價飆到 212 美元、估值超過 5 兆美金,成為全世界第一次站上這高度的半導體公司。
- Microsoft、Apple 先後突破 4 兆市值,歷史上從來沒有三家企業同時站在這種高度。
- Google、Amazon 則全力追趕,市值一路往 3 兆、2 兆靠攏。
這種誇張的成長背後,反映的不是 GPU 需求本身,而是 AI 帶動的全球技術與設備全面升級。而這股力量,也強力衝擊到台灣。
台灣供應鏈:千元俱樂部全面擴張
AI 的軍備競賽,讓台灣不少產業鏈創下一個又一個新高度:
- 台積電 一路上攻,成為全球 AI 供應鏈的核心
- 台光電 靠著高階 CCL,站上歷史高點
- 智邦 憑藉 AWS 訂單飆上千元
- 奇鋐、雙鴻 等散熱廠全強勢噴出
- 川湖 在伺服器軌道上默默跑到四千多元
然而,這些亮眼的台灣供應鏈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最致命的弱點:我們缺席了 HBM。
HBM 的崛起:從韓國燒到全球
記憶體產業過去幾年因價格崩跌,幾乎處於「冬眠」狀態。
但今年開始,一切突然翻盤
韓國 SK 海力士 率先把主力產能全押向 HBM,接著推出 HBM3E、HBM4,讓整體產能產生明顯排擠
- DDR3/DDR4/DDR5 供應變少
- 三星又宣布暫停 DDR5 報價
- 現貨價全面上漲
這股力量強到連韓國股市都被帶起來,SK 海力士一年最高漲幅逼近 300%、三星也因受惠記憶體漲價而狂噴 80% 以上。
日本鎧俠也因 NAND 需求轉強,股價從 1,600 日圓一路噴到 12,000 日圓,全球記憶體產業迎來久違的大復活。
HBM之父的警告:AI 時代,主導權將從 GPU 轉向「記憶體」
韓國 KAIST 教授、被稱為 HBM 之父 的 金正鎬 在公開演講中直接點破關鍵:
「AI 的真正瓶頸不是 GPU,而是記憶體帶寬。
他甚至大膽預測:
- NVIDIA 未來可能併購 美光(Micron) 或 SanDisk
- 記憶體會從 HBM 開始,最終走向 HBF(高頻寬快閃記憶體)
- HBF 容量將會是 HBM 的 10 倍
- 真正的革命會在 2027–2028 年全面爆發
這等於直接畫出下一世代記憶體的路線圖。
換句話說:
AI 的下個戰場,是記憶體技術的終極之戰。
台灣記憶體的困境:我們沒跟上
台灣曾經擁有完整的 DRAM 產業鏈,但 2010 之後,局面急轉直下:
- 爾必達倒閉
- 茂德破產
- 華亞科賣給美光
- 力晶退市
- 旺宏、華邦、南亞科多年虧損
從那之後,台灣的記憶體產業逐漸退居邊緣。
直到今年 DDR 產能被 HBM 排擠、價格大漲,台灣廠商才重新轉虧為盈:
- 南亞科第三季重回獲利
- 華邦 Q3 也明顯好轉
但這只能算是被動受惠。
真正的核心——HBM,台廠幾乎全面缺席。
台灣的風險:AI 賽道的致命缺口
台灣現在面臨兩個明顯的危機:
① 沒有 HBM,伺服器組裝必須大量依賴韓國
今年 1–8 月台灣對韓逆差已達 235 億美元,韓國正式成為台灣最大的逆差來源,就是因為:
我們的 AI 伺服器必須靠韓國供應 HBM
② 若記憶體是 AI 的核心,台灣將缺席整個下一世代若如金正鎬所說,AI 時代的主導權將「從 GPU 移到記憶體」,那台灣目前的缺席,將不只是供應鏈缺口,而是國家級產業戰略的斷層。
台灣需要面對的關鍵問題
未來 5 年,AI 伺服器市場將持續爆炸式成長,記憶體的需求只會更強。
台灣需要思考:
- 能否重建先進記憶體技術?
- 要如何補上 HBM 這塊缺口?
- 是否需要國家級資金與人才投入?
- 台廠有沒有機會參與 HBF 與後 HBM 世代?
這些都不是企業單打獨鬥能解決的事,而是整體產業策略的考驗。
結語:下一個十年,決勝於記憶體
AI 正在改寫全球科技秩序,誰握有記憶體技術,誰就掌握資料與運算的節奏。
台灣在 AI 伺服器上擁有全球最完整的供應鏈,卻在記憶體這塊最核心的關鍵元件上缺席。
如果台灣無法在未來五年內補上這個洞,我們可能會失去 AI 時代的一張王牌。
AI 的下一波革命不是「算力大戰」而是 記憶體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