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工程師爸爸遇上育兒崩潰:用 AI 與孩子共創兒童任務管理平台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前言:當催促無效,技術爸爸選擇自己動手做 App

身為兩個孩子的爸爸,我和媽媽每天最常說的話就是:「作業寫完了嗎?」「牙刷了沒?」 催促與爭執成了日常,也讓親子關係漸漸緊繃。直到有一天,我突發奇想:

「現在 AI 寫程式這麼強,為什麼不試著用它來解決我們家的育兒難題?」

於是,我開始與 AI 展開協作,利用下班之餘的時間,開發出 TaskyVenture 兒童任務管理平台。這篇文章,將分享我從育兒痛點出發,透過 AI 協作,逐步打造出適合台灣小孩使用的教育工具的小小經驗。

 


第一階段:需求分析與競品研究

🔍 定義問題核心:AI 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我向 AI 描述了家中的狀況:

「我有兩個孩子,7歲和4歲,媽媽每天都要不斷提醒他們完成任務。孩子們總是拖拖拉拉,我們也疲於催促。」

AI 的回應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典型的外在動機與內在動機的衝突。根據自我決定理論,孩子需要感受到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才能產生內在動機。」

雖然我不懂這理論,但這段話讓我明白: ✅ 問題不是「孩子為什麼不聽話」,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內在動機」。


📊 競品分析:為什麼市面上 App 都不適合我們?

1. 傳統工具(磁鐵任務板)

  • ❌ 獎勵貶值:內容單一,新鮮感消失
  • ❌ 攜帶不便:外出時無法使用
  • ❌ 更新麻煩:增加或修改任務需手動製作

2. 根據我找到的現有兒童任務 App,整理的常見問題 (個人觀感)

  • 🎮 過度遊戲化:可能模糊教育本質?
  • 📋 功能單一:無法持續吸引孩子
  • ❌ 操作複雜:介面對小孩不友善
  • 🔄 無跨裝置同步:難以隨時使用


🧠 任務分類:

我們將孩子每日任務分為三種類型,讓任務不只是「完成與否」,而是引導孩子在自主、挑戰與時間感中逐步成長:

🟡 主線任務:日常責任(建立習慣與規律)

  • 🎯 目標:這是家長希望孩子每天完成的基本任務
  • 📘 實例:寫作業、閱讀、複習題
  • ✅ 引導孩子優先執行這些任務,建立規律生活與責任感

 

🟢 支線任務:額外挑戰(強化動機與自信)

  • 🎯 目標:孩子可自主選擇完成,並獲得額外獎勵
  • 📘 實例:幫忙家務、額外閱讀、主動整理物品
  • ✅ 透過自由選擇與額外回饋,提升孩子的自主性與成就感

 

🔴 限時任務:加強時間觀念

  • 🎯 目標:在限定時間內完成才能獲得獎勵,培養時間觀念
  • 📘 實例:起床後10分鐘內換好衣服、30分鐘內準備好出門上學
  • ✅ 任務逾時會自動消失,幫助孩子學習掌控時間
raw-image



🎁 獎勵系統設計:方便家長更新獎勵以及兒童喜愛的視覺化設計

❌ 為什麼我們不使用懲罰機制?

在 TaskyVenture 中,我們刻意不加入扣分、倒扣星星或其他懲罰手段。研究指出,外在懲罰容易讓孩子把注意力放在「避免被罰」而非「享受學習」上,長期反而削弱內在動機,甚至可能帶來挫敗感與親子衝突。

我們改用正向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當孩子完成目標,就立即給予視覺、聽覺與情感上的肯定,讓大腦把「完成任務」與「正面情緒」連結;久而久之,孩子會將自主完成任務視為一種內在獎賞,而非僅僅是避免被責罵。

  • 實體物品:文具、玩具、小點心
  • 活動獎勵:可以選擇周末行程
  • 虛擬獎勵:任務星星加倍道具、動物解鎖權限
  • 時間獎勵:可以自行安排時間使用
raw-image

設定取消廣告分潤


🌍 遊戲化系統設計:寓教於樂不失控

地圖冒險系統

  • 3D 地球儀,漸進式國家解鎖
  • 每個國家對應文化問答與國家解鎖
raw-image

動物收集機制

  • 任務完成可獲得拼圖碎片
  • 解鎖動物 + 知識問答挑戰
  • 成就感 + 學習知識同時取得
raw-image



第二階段:與 AI 協作的開發歷程

🛠 第一週:功能架構設計

我:「我需要一個兒童任務管理系統,介面要可愛又簡單...(附上圖片)」 AI:「建議使用 React 框架,以下是專案架構...」 我:「我不熟 React,請解釋每個檔案用途。」 AI:「當然,讓我逐一說明...」

⚙️ 第二週:核心功能開發

我:「資料庫要怎麼設計?」 AI:「建議使用 Firebase,以下是設定流程...」 我:「這段動畫沒反應?」 AI:「讓我檢查事件處理的問題...」

🎨 第三週:介面與動畫優化

我:「4歲小孩不會用這個畫面...」 AI:「建議加入語音提示與動態圖示...」 我:「星星動畫不夠吸引人」 AI:「加上飛行軌跡和音效來提升回饋...」

 


第三階段:家庭測試與優化調整

🧪 自家測試:兄妹的真實反應

哥哥(7歲)

  • ✅ 能獨立操作
  • ✅ 對星星動畫感興趣
  • ✅ 想蒐集更多動物

妹妹(4歲)

  • ❗ 需要語音提示協助
  • ✅ 喜歡互動與回饋

👪 親友測試:

  • 「孩子第一次主動問今天有什麼任務」
  • 「完成任務後會主動回報」
  • 「從被動完成 → 變成主動安排」

對話前後對比:

使用前:「等一下啦!」、「我不想做!」 使用後:「媽媽我今天都完成了!」、「我要來解鎖動物!」

 


結語:育兒路上的創作者精神

作為一位工程師爸爸,我希望透過技術,讓育兒不再只是苦勞,而是一場創造的旅程。TaskyVenture 是我們家的開始,也希望能帶給你一些靈感與實用工具。

接下來,我會根據大家的使用回饋,持續改善這個平台,歡迎大家來一起參與,謝謝你的閱讀。

 

📣 歡迎留言交流或試用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平凡工程師的 ✨夢想宸蓁✨ 育兒實驗室
3會員
5內容數
我是一位平凡的軟體工程師,在 AI 的幫助下,我試著打造了一個兒童任務管理平台(TaskyVenture) ,這套工具究竟能為我們的親子日常帶來哪些意想不到的火花?敬請鎖定我的真實開發經驗與使用心得分享!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暑假帶著孩子們東奔西跑,連上班都帶著他們進公司(自家經營的小公司)。 今天我準備開始工作,整理一下心情,把東西定位,這時我注意到我兒子,從下車開始到坐在椅子上,他已經將手機打開,沉靜在自己的網路世界,我猜他在看短影片,有時候笑有時候皺眉。他沒有跟任何一個人說話,大家在旁邊你一言我一語的聊天,不知道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平時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 也有兼職其他的公務要做 偶爾也會自學充實自己 👩‍🏫 最近也開始實施新計畫 💡 針對孩子的學習上有一些新的日常規劃 目前也開始對即將升小一的兒子慢慢有些要求 抽空時分次幫兒子建立學習計畫書 也讓兒子分段完成一些學習練習單📑 從原本只有練習寫姓名、注音 延伸
Thumbnail
平時我的身份是全職媽媽 也有兼職其他的公務要做 偶爾也會自學充實自己 👩‍🏫 最近也開始實施新計畫 💡 針對孩子的學習上有一些新的日常規劃 目前也開始對即將升小一的兒子慢慢有些要求 抽空時分次幫兒子建立學習計畫書 也讓兒子分段完成一些學習練習單📑 從原本只有練習寫姓名、注音 延伸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個適合雙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遊戲方式,以及執行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和對於親子互動的影響。
Thumbnail
本文分享了一個適合雙薪家庭父母與孩子的遊戲方式,以及執行過程中帶來的改變和對於親子互動的影響。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