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深層靜脈栓塞 (DVT) 支架置放:失敗機制、技術陷阱與優化指南
一、 靜脈介入的挑戰與風險
雖然主要臨床試驗已證實,對慢性血栓後綜合症 (Post-thrombotic Syndrome, PTS) 患者進行支架置放可以顯著改善其生活品質並優化靜脈預後。然而,支架的通暢率仍是挑戰,三年通暢率約在 70% 到 80% 之間,甚至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更接近 50%。靜脈系統的悖論
人們常誤認為靜脈比動脈更容易處理。事實上,靜脈作為一個低壓系統,雖然有助於減少術中出血,但其低壓特性也意味著它不容忍任何缺陷 (not tolerate any imperfection)。在這種系統中,任何技術上的不完美都會導致凝血 (clotting),從而造成支架失敗。多數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判斷和技術錯誤,主要歸因於該領域全球缺乏教育,技術發展速度超越了醫師學習的速度。
二、 成功的基石:精確的術前準備
嚴格的患者篩選 患者選擇是所有介入治療中最為重要的。患者必須有症狀,並確保有足夠的流入和流出 (adequate inflow and outflow)。最關鍵的是,患者必須是依從醫囑者,願意持續服用抗凝血劑 (blood thinner);若患者不配合,則不應考慮支架置放。
關鍵的入路點選擇 在 PTS 患者中,絕不應使用股總靜脈 (common femoral vein, CFV) 作為入路點。使用 CFV 入路,特別是靠近大隱靜脈 (GSV) 匯合處,容易在支架遠端產生股總靜脈病變,導致早期可預測的閉塞。正確的做法是使用上或中段大腿的股靜脈入路,以便能完整監測到整個 CFV。
三、 術中技術細節與安全屏障
優越的影像指導 手術中主要使用血管內超音波 (IVUS) 進行指導,僅在開始和結束時進行靜脈攝影。IVUS 可提供超越血管攝影的病理學線索。
確保導線路徑安全 在跨越阻塞時,必須保持腔內。最重要的一步是取得側位影像 (lateral view),以確認導線位於椎體 (vertebral column) 前側。如果導線進入側支循環或脊髓神經叢 (spinal plexus),甚至進入椎體本身,可能導致嚴重併發症,例如患者出現雙側足下垂 (bilateral foot drop)。
精確的著陸區定位 IVUS 對於確定匯合處 (confluence location) 至關重要。IVUS 確定的匯合點位置可能與靜脈攝影的結果相差一整個椎體。
- 近端風險: 支架置放過高會造成對側監禁 (contralateral jailing) 或導致血管壁糜爛 (erosions)。
- 遠端風險: 最常見的支架閉塞原因就是害怕放得太低,導致在韌帶下方留下殘餘病變。任何殘餘病變都可能成為復發性血栓形成的觸發點。遠端著陸點應選擇在股深靜脈 (profunda) 上方的最佳位置,且絕對不能監禁股深靜脈。如果沒有血流流入靜脈,則不應置入支架。
四、 支架優化與長期管理
支架置放與後擴張 通常,用於 PTS 患者的支架尺寸應在 14 至 16 毫米。規劃支架時,重疊長度應約為 2 釐米。手術後的後擴張 (Post dilating) 能使支架變得更堅固。
抗凝血劑的重要性 將 PTS 患者從抗凝血治療中撤下是一個主要的失敗點。由於血管內存有疤痕和持續的風險因素,建議大多數這類患者應無限期保持抗凝狀態。
挽救與預防 閉塞的支架(6個月至1年)通常比陳舊的慢性閉塞更難以修復。如果支架發生失敗,應盡可能及早治療。總體而言,挽救支架閉塞的選項通常非常糟糕,因此所有併發症都應視為可預防或可預見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