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順應飢餓感,聽從飢餓感:找到缺少的營養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我們常聽到一句話:「人是吃什麼,就變成什麼。」但其實真正讓人變成「什麼」的,不是吃的食物本身,而是我們與食物之間的關係。


很多人對於飲食有一種愛恨交織的情感,一方面想要享受美食,另一方面又擔心體重失控、身體變形。而這些矛盾的情緒來自於社會的審美標準、過度推崇的節食文化以及對身體的不接納。


我悶今天來討論飢餓感與食物的關係,擺脫那種「要不要吃」、「能不能吃」的掙扎心情,重新學會傾聽我們身體的需求。讓我們從飲食中找到快樂,而不是焦慮。




飢餓感:身體的語言


飢餓是一種身體的語言,說白了就是身體在向我們發送「需要能量」的信號。


不過在現代生活中,很多人已經漸漸忘了如何去正確地解讀這些訊號。廣告上總是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吃、什麼時候吃,而我們逐漸忽略了自己身體的聲音。


我們對待飢餓感的方式,有時就像在管理上廁所次數一樣搞笑:如果需要上廁所,誰會說「嗯,我今天已經上過三次了,還是忍一下好了」?但奇妙的是,這樣的控制卻常常發生在我們對待食物的方式上。


飢餓感其實是我們與生俱來的感官,但在過度節食、壓抑食慾的過程中,我們開始不再相信自己的身體,甚至會把飢餓當成一種敵人來看待。過度節食會擾亂飢餓激素(如 Ghrelin)和飽足激素(如 Leptin)的平衡,導致我們對飢餓和飽足的感受變得混亂,進而引發暴食行為。


當我們選擇忽視這些訊號時,就會發生那種「一旦開始吃就停不下來」的暴食情況——這其實是身體試圖恢復平衡的自然反應。當我們飢餓到極點時,通常會選擇那些最油膩、最高熱量的食物,這不是因為我們「不夠自律」,而是因為我們的身體正試圖彌補能量的缺口。


重建與飢餓感的信任,從學會傾聽開始。可以想像一下,飢餓感就像我們體內的信號燈,一到紅色警戒區(過度飢餓),就容易過量攝取;一到綠色區域(適當飢餓),我們就可以享受食物,同時又不至於吃過頭。


這就是所謂的「飢餓飽足量表」(Hunger Fullness Scale),學會在三到四分的飢餓感時進食,而在六到七分的飽足感時停下來,這樣就能維持身體的自然平衡。




情緒化飲食:當食物成為情緒的出口


很多人面對壓力、焦慮、無聊甚至是喜悅的時候,會選擇吃東西,這就是所謂的「情緒化飲食」。其實這種行為背後的邏輯並不難理解,因為食物常常是一種快速獲得滿足感的方式。而糖分、碳水化合物等食物,確實可以讓大腦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短時間內帶來快樂的感覺。


不過情緒化飲食的問題在於它並不能真正解決我們的情緒問題,反而可能帶來更多的焦慮,特別是在進食後對自我的苛責感增加。當食物變成了安慰劑,就像我們用橡皮膠試圖修補一個漏水的水管—它暫時有效,但最終問題還是會暴露出來。




正念飲食:讓吃飯變得有意義


「正念飲食」這個概念近年來逐漸流行起來,它強調的是在進食的過程中,完全專注於食物,享受每一口的滋味,而不是漫不經心地邊看電視邊狼吞虎嚥。為什麼專心吃飯能提升消化效率呢?如果我們邊看電視邊吃飯,這樣也在放鬆,而且吃得慢一些應該也有一樣的效果吧?


正念飲食不只是關於放鬆而已。當我們專心進食時,我們的大腦會更加清楚地知覺到進食行為,這樣能促進更多消化酶的分泌,並啟動副交感神經系統(也稱為「休息與消化」系統),這能促進腸胃道的活動,幫助食物的消化與營養的吸收。


副交感神經系統負責幫助身體進入放鬆狀態,這樣的狀態下腸胃的血流量會增加,消化酶和胃液的分泌也會更加充足,從而更好地支持食物的分解和營養吸收。而且專注進食讓我們能更精確地感受到飽足感,幫助我們在剛好滿足需求時停下來,避免過量進食。相比之下,當我們邊看電視邊吃飯,注意力被分散,大腦對飽足感的察覺可能會變得遲鈍,這使我們容易吃得過多而不自覺。


訂閱學堂通行證暢讀全文
本篇內容共 424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羊羹學堂:健康指南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avatar-img
12會員
142內容數
在資訊紛繁的時代,知識的累積往往是決定人生方向的關鍵。 作為一個熱愛學習並致力於提升自我的人, 我希望能夠透過分享自己在學習、投資與健康這三大人生基礎領域的一些見解。 給讀者帶來些許啟發,並幫助我們在前行的道路上取得更好的進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迷途的羊羹 的其他內容
免疫系統像一個精密的交響樂團,維持平衡是健康的關鍵。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來支持免疫功能,同時避免盲目提升免疫力帶來的風險。過度強化免疫反應不僅無益,還可能引發如免疫風暴等嚴重後果。透過理解免疫系統的運作,我們可以尋求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達到真正的健康和免疫平衡。
我們的免疫系統如同看不見的健康守護者,每天默默抵禦著細菌、病毒等威脅。透過白血球、淋巴系統等協同作戰,發燒、咳嗽這些不適反應,實際上都是對抗病原體的重要一環。免疫記憶讓我們對某些疾病有持久的防禦能力,疫苗正是利用這一特性保護我們。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則顯示免疫系統偶爾會犯錯。
我們的大腦即使在成人階段也能生成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新生」。透過學習新知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壓力管理及充足的深層睡眠,我們可以促進神經新生,從而提升記憶力和情緒健康。神經新生與抑鬱症的關聯性也十分密切,採取這些健康習慣可能是預防和改善情緒問題的有效方法。
健康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慢慢養成習慣,而不是追求極端或短期的效果。選擇多樣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搭配適量的健康脂肪和蛋白質,並且留意總量的控制,讓飲食不再是一種壓力。每一步小改變都能讓我們更靠近健康的生活,讓生活中的健康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常常會因為嘴巴裡的「火」而流淚,但奇妙的是,越辣越上癮!從辣椒、胡椒到芥末,不同的辣味不僅刺激味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帶來抗發炎的健康效益。透過了解辣味對身體的影響,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挑戰味蕾的感官遊戲,還能成為健康的幫手。那麼,為什麼明明辣得「痛」,我們卻愛不釋手呢?
我們常聽說橄欖油與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但到底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其實健康飲食不必極端,關鍵在於均衡與多樣化。適量攝取紅肉與素食一樣重要,橄欖油則能為料理增添健康脂肪。透過多樣食材的結合,如魚類、蔬菜和全穀物,不僅提升風味,也能優化健康。理解飲食中的誤區,讓我們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飲食方式。
免疫系統像一個精密的交響樂團,維持平衡是健康的關鍵。我們探討了如何透過均衡飲食、適當運動、充足睡眠與壓力管理來支持免疫功能,同時避免盲目提升免疫力帶來的風險。過度強化免疫反應不僅無益,還可能引發如免疫風暴等嚴重後果。透過理解免疫系統的運作,我們可以尋求正確的方法來保護自己,達到真正的健康和免疫平衡。
我們的免疫系統如同看不見的健康守護者,每天默默抵禦著細菌、病毒等威脅。透過白血球、淋巴系統等協同作戰,發燒、咳嗽這些不適反應,實際上都是對抗病原體的重要一環。免疫記憶讓我們對某些疾病有持久的防禦能力,疫苗正是利用這一特性保護我們。過敏、自體免疫疾病則顯示免疫系統偶爾會犯錯。
我們的大腦即使在成人階段也能生成新的神經元,這個過程稱為「神經新生」。透過學習新知識、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壓力管理及充足的深層睡眠,我們可以促進神經新生,從而提升記憶力和情緒健康。神經新生與抑鬱症的關聯性也十分密切,採取這些健康習慣可能是預防和改善情緒問題的有效方法。
健康的生活其實可以很簡單!透過適量的運動、均衡的飲食以及良好的心理狀態,我們可以在日常中慢慢養成習慣,而不是追求極端或短期的效果。選擇多樣的水果、蔬菜與全穀類,搭配適量的健康脂肪和蛋白質,並且留意總量的控制,讓飲食不再是一種壓力。每一步小改變都能讓我們更靠近健康的生活,讓生活中的健康不再遙不可及。
我們常常會因為嘴巴裡的「火」而流淚,但奇妙的是,越辣越上癮!從辣椒、胡椒到芥末,不同的辣味不僅刺激味覺,還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甚至帶來抗發炎的健康效益。透過了解辣味對身體的影響,我們會發現它不只是挑戰味蕾的感官遊戲,還能成為健康的幫手。那麼,為什麼明明辣得「痛」,我們卻愛不釋手呢?
我們常聽說橄欖油與地中海飲食對健康有益,但到底該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際應用?其實健康飲食不必極端,關鍵在於均衡與多樣化。適量攝取紅肉與素食一樣重要,橄欖油則能為料理增添健康脂肪。透過多樣食材的結合,如魚類、蔬菜和全穀物,不僅提升風味,也能優化健康。理解飲食中的誤區,讓我們找到符合自身需求的飲食方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分享自己運動四年來,摸索出來的飲食觀念,學會正確的飲食可以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分享的飲食觀念包括三餐規律、喝足夠的水、良好的睡眠習慣、少吃零食甜食等。在飲食上也提到了一些選擇,比如肉類可以吃牛、豬,挑食少吃加工食物等。
原因: 1.飲食不均衡 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例如:麵包、蛋糕、麵條、「隨沖即食」燕麥片、薯條、餅乾等,這些食物很快就會消化完,不會有明顯的飽足感,也會導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去降低血糖,血糖下降之後,身體就又會覺得餓了,身體又需要更多的食物讓血糖回升,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就表示在這些有限的食物的前提下,每一口都值得細細品味。不是像以前,急著把這個便當或漢堡吃完,那樣的方式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其實,限量的食物會使得身體啟動自我修復的機制,身體會判斷食物不足,全身都要做好求生存的準備,要把所有機能運作起來才行,不能鬆懈下來。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食物的價值以及人們對食物的態度一直在改變。
Thumbnail
若你經常無法剋制自己對垃圾食物的渴望,這篇文章將會解釋你的飢餓感可能不只是肚子餓。文章分享了五種飢餓的類型,並提出了一些解決飢餓的方法。通過心理社會飢餓、想法飢餓、情緒飢餓、行為飢餓和人際飢餓這五種飢餓的類型,作者提供了應對「嘴饞」問題的方法建議。最後,文章結尾鼓勵讀者通過飲食和運動習慣來維護健康。
Thumbnail
飲食失調 (Eating disorder) 到 100% 飲食自由 (food freedom) 不僅是改變和食物的關係,是和內在需求和解的旅程 聊聊【飲食敘自由: 蔬食&無麩質料理筆記】的緣起 : 想和你/妳一起從飲食失調中痊癒 改變和食物的關係,也改變和自己的關係,一起走向飲食自由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不過,從共通點的角度來看,認識自己的身體極限是有必要的,而這可以透過不斷嘗試來達成。不管是想要大吃大喝或者是幾乎不吃,都會碰上身體極限。幾乎不吃就一定是對身體好嗎?這也說不定。發現這樣吃會生病,那就下次不要這樣做。不過,也要考慮到習慣的養成要去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而發現自己在吃了晚餐之後,仍然感到飢餓時,也先別感到氣餒,如果這是偶發的,那就安排照清單上的食物補充一下。如果是天天都想要在晚餐後再吃點什麼,那就要檢討看看,自己是不是過度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了,導致每天在晚餐後還想吃東西。會這樣想的原因在於,已經有正常吃過晚餐,照理說
Thumbnail
我很鼓勵投資人不要只投資台股,對股市有一點熟悉度後,建議範圍擴況大到美股,甚至是投資全球。因為台股僅是單一國家/市場,如果能將資產投資到其他國家,風險會更分散,機會也更多,特別是美國股市。 美股會很難懂嗎?我相信你認識的美國企業可能會比台灣企業多,我從標普500成分股前15大企業裡隨便抓十
Thumbnail
美股因多家熱門話題與龍頭企業市值快速增長受到關注,本文介紹如何透過國泰世華CUBE App 開設台股及美股複委託帳戶、定期理財的便利性。 定期投資適合單筆資金有限、經驗不多的理財小白、上班族,或者忙碌、沒時間研究基本面的朋友,國泰世華CUBE App美股定額投資功能,操作便利性幾乎完勝海外券商。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分享自己運動四年來,摸索出來的飲食觀念,學會正確的飲食可以對自己的健康有所幫助。分享的飲食觀念包括三餐規律、喝足夠的水、良好的睡眠習慣、少吃零食甜食等。在飲食上也提到了一些選擇,比如肉類可以吃牛、豬,挑食少吃加工食物等。
原因: 1.飲食不均衡 攝取過多的精緻澱粉,例如:麵包、蛋糕、麵條、「隨沖即食」燕麥片、薯條、餅乾等,這些食物很快就會消化完,不會有明顯的飽足感,也會導致血糖升高,血糖升高後身體會分泌胰島素去降低血糖,血糖下降之後,身體就又會覺得餓了,身體又需要更多的食物讓血糖回升,因此陷入惡性循環。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換個角度來思考,這就表示在這些有限的食物的前提下,每一口都值得細細品味。不是像以前,急著把這個便當或漢堡吃完,那樣的方式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其實,限量的食物會使得身體啟動自我修復的機制,身體會判斷食物不足,全身都要做好求生存的準備,要把所有機能運作起來才行,不能鬆懈下來。
Thumbnail
在科技發達的現今社會,食物的價值以及人們對食物的態度一直在改變。
Thumbnail
若你經常無法剋制自己對垃圾食物的渴望,這篇文章將會解釋你的飢餓感可能不只是肚子餓。文章分享了五種飢餓的類型,並提出了一些解決飢餓的方法。通過心理社會飢餓、想法飢餓、情緒飢餓、行為飢餓和人際飢餓這五種飢餓的類型,作者提供了應對「嘴饞」問題的方法建議。最後,文章結尾鼓勵讀者通過飲食和運動習慣來維護健康。
Thumbnail
飲食失調 (Eating disorder) 到 100% 飲食自由 (food freedom) 不僅是改變和食物的關係,是和內在需求和解的旅程 聊聊【飲食敘自由: 蔬食&無麩質料理筆記】的緣起 : 想和你/妳一起從飲食失調中痊癒 改變和食物的關係,也改變和自己的關係,一起走向飲食自由吧!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連醫師都需要把握減重的時機,自己親身去改變飲食習慣而瘦下來,一般沒有具備專業醫學知識的民眾,是不是也可以把握現在的時機,讓自己朝著理想的體重去邁進?現狀並不是無法更改的,而我們能改變的也只有當下。就算是看來無法控制的食慾,也可以在循序漸進下,能夠心甘情願的照預定的飲食計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不過,從共通點的角度來看,認識自己的身體極限是有必要的,而這可以透過不斷嘗試來達成。不管是想要大吃大喝或者是幾乎不吃,都會碰上身體極限。幾乎不吃就一定是對身體好嗎?這也說不定。發現這樣吃會生病,那就下次不要這樣做。不過,也要考慮到習慣的養成要去改變也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達
Thumbnail
  接續上一篇文章,而發現自己在吃了晚餐之後,仍然感到飢餓時,也先別感到氣餒,如果這是偶發的,那就安排照清單上的食物補充一下。如果是天天都想要在晚餐後再吃點什麼,那就要檢討看看,自己是不是過度把注意力集中在食物上了,導致每天在晚餐後還想吃東西。會這樣想的原因在於,已經有正常吃過晚餐,照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