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禮拜有人問我週末過得怎樣,我說:「累到想死,但爽到不行。」
對方一臉問號:「你是去搬家還是怎樣?」
不,我是去火球祭。連續兩天,樂天桃園棒球場,從中午站到晚上,擠在人群一起跳、一起對著舞台吼到喉嚨啞。第一天搭高鐵去,還沒進場就累了;第二天開車去,雙腳已經在抗議。但你知道嗎?這可能是我今年最有「活著」感覺的兩天。
1.你以為你需要的是休息,其實你需要的是「真實的累」
現代人的週末都在幹嘛?滑手機、追劇、外送、躺平。我們把「休息」當成唯一目標,好像只要不累就是好的。
但火球祭讓我發現:不是所有的累都一樣。
工作的累是消耗、是被動、是為了別人的 KPI 在燃燒自己。但在火球祭的累,是主動選擇、是為了自己想要的體驗、是那種「我他媽的就是要衝到前面」的累。
第一天我搭高鐵南下,光是通勤就累了。到了現場已經中午,看到那個人潮,心想「我是不是瘋了?」這時候 YOYO 哥哥姊姊剛好在主舞台,我直接殺進去卡位第一團。
好在場地是棒球場,累了可以上去座位區休息、看著場上的人繼續跳。
這種設計很人性,讓你可以調配體力,不用硬撐。不像有些音樂祭,一旦離開搖滾區就回不去了。
第二天我學聰明了,開車去。腳輕鬆很多,整個人更熱血。
2.互動性才是現場的靈魂
巴大雄這個名字你可能不熟,但他的現場真的好鬧、好好笑。
他不是那種「努力想搞笑」的尷尬,而是真的很會營造氣氛、很會跟觀眾互動。他會喊你、會要你回應、會讓整個場子從「一群陌生人」變成「一起玩的夥伴」。
這就是現場演出最珍貴的地方 - 互動性。
錄音室版本再完美,都比不上那種「我在這裡,你也在這裡,我們一起創造這個瞬間」的感覺。巴大雄很懂這一點,所以他的演出不是「表演給你看」,而是「拉你一起玩」。
3.意外的驚喜

然後是我的意外驚喜:日本樂團 YOUR SONG IS GOOD。
這團我之前沒聽過,但現場真的太舒服了。
那時候天氣剛好,不冷不熱,太陽開始斜了,風吹過來很涼爽。我手上拿著啤酒,站在場地中間,聽著他們輕快的音樂。那種感覺很難形容 - 不是那種激烈的、讓你想衝撞的音樂,而是那種讓你忍不住微笑、忍不住搖擺、忍不住跟著跳舞的輕快。
這就是音樂祭的魔力: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團會成為你的新歡。
很多人去音樂祭,只看自己喜歡的團,其他時間就去逛攤位、吃東西。但我覺得最有趣的,反而是那些「意外的相遇」。你本來沒期待、沒做功課,結果現場聽了之後愛上,回家馬上去找他們的專輯。
YOUR SONG IS GOOD 就是這樣。舒服的天氣、搭配啤酒、配上他們風格的音樂,那個下午完美得不像話。
4.當英國金屬樂團叫你開 mosh pit,你才知道什麼叫「失控的爽快」
然後就到了重頭戲:While She Sleeps(WSS)。
這團來自英國雪菲爾,是金屬核(Metalcore)界的狠角色。他們的現場有個特色:主唱會直接跳進人群、會叫你開 circle pit(圓形衝撞區)、會讓整個場子變成一個巨大的人肉碰撞遊樂場。
人群中間瞬間空出一塊圓形空地,然後一群人開始繞圈、衝撞、推擠。你會被撞飛、會跌倒、但馬上有人把你拉起來。這不是打架,這是某種原始的、集體的狂歡儀式。
場上還有 crowd surfing(人群衝浪)、wall of death(死亡之牆) - 這些專有名詞聽起來很暴力,但現場的氣氛其實很友善。大家都知道規則:玩歸玩,但要互相照應。你跌倒了有人拉你、你累了可以退出去、你想進去就進去。
我站在 pit 旁邊,看著那些人失控地釋放,突然懂了:我們平常太他媽的壓抑了。
工作要忍、開會要忍、被主管嗆要忍、看慣老闆也要忍。我們每天都在「控制」自己,控制情緒、控制表情、控制每一句話。
但在 mosh pit 裡,你可以完全失控。你可以撞人、可以吼叫、可以用身體表達所有被壓抑的憤怒和能量。而且最重要的是:這裡是安全的失控。
這是一種「有規則的混亂」,是現代社會裡難得可以合法發洩的空間。
WSS 的表演結束後,我渾身是汗、腳在痛、肩膀也被撞瘀青了。但我笑得像個白痴。
5.神秘嘉賓

但真正讓我起雞皮疙瘩的,是楊大正跟林智勝同台那一刻。
林智勝,曾在Lamigo桃猿的強打者,台灣職棒的代表人物。楊大正,滅火器主唱,台灣獨立音樂的代表人物。兩個領域的「台灣之光」,站在同一個舞台上。
這個畫面很有象徵意義:這是在棒球場辦的音樂祭,是運動與音樂的結合,也是不同世代、不同領域的台灣人的匯聚。
滅火器一直很敢講政治、很敢講台灣認同。在很多音樂人選擇「不談政治」的環境裡,他們選擇站出來。而火球祭作為滅火器主辦的音樂祭,當然也帶著這種精神。
你可以說這是「政治正確」,但我覺得這更像是「誠實」,誠實地說出自己的認同、誠實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誠實地做自己相信的事情。這種誠實,在現在這個什麼都要「小心謹慎」的年代,反而是最稀缺的。
6.全場合唱
最後一首歌是滅火器的《晚安台灣》。
全場大合唱,三萬五千人一起唱。手機燈光亮起,整個球場變成一片星海。
我們這一代人,成長在一個認同混亂的年代。小時候課本教中國歷史比台灣歷史多,長大後發現自己是台灣人但講不清楚台灣是什麼。我們在國際上被打壓、在網路上被攻擊,連講「台灣」兩個字都要小心翼翼。
但在這個球場裡,全場一起大聲唱。沒有人覺得奇怪、沒有人需要解釋、沒有人害怕。
這就是我們的主場。
有人說火球祭是「搖滾遊樂園」,但我覺得它更像是一個「臨時國度」
在這兩天裡,我們可以很自在地說我們是誰、我們喜歡什麼、我們在乎什麼。
台灣獨立不只是政治議題,它也是文化認同、是生活方式、是你可不可以自在地做自己。
而這種自在,在火球祭你可以完整體驗到。
7.為什麼你需要一個會讓你累到爆的週末?

回到最初的問題:為什麼要花兩天、花這麼多錢、累成這樣?
因為你需要記得「活著」是什麼感覺。
我們太習慣「舒適」了。舒適的辦公室、舒適的冷氣、舒適的沙發、舒適的外送。我們把所有不舒適的都排除掉,以為這樣就是幸福。
但其實不是。
真正讓你感覺活著的,從來不是舒適,而是「強度」。
是那種腳很痛但還是想往前衝的強度、是被人群撞來撞去但笑得很開心的強度、是喉嚨啞了還是要跟著唱的強度、是累到不行但捨不得離開的強度。
是中午到場、一路站到晚上煙火放完的強度。是第一天搭高鐵累炸、第二天還是開車殺過去的強度。是發現巴大雄很有趣、YOUR SONG IS GOOD 超舒服、溫蒂漫步好好聽、WSS 的 mosh pit 讓你爽到爆炸的強度。
這種強度,會讓你記得:你不是只能躺平、不是只能被動接受、不是只能滑手機度過人生。你可以主動選擇、可以全力投入、可以為了自己想要的體驗拚命。
第二天晚上,當晚安台灣結束、煙火放完、聽完兩首安可,我拖著快斷掉的雙腿走出球場。身邊的人都是一樣的表情:累炸了,但笑得很燦爛。
我們在停車場花了半小時才開出去,塞車塞到想哭。但沒有人抱怨,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兩天值得。
這就是火球祭教我的:你需要的不是一個「輕鬆」的週末,而是一個「有重量」的週末。
那種讓你累到爆、但會記一輩子的週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