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我坐在一場論壇裡,螢幕上跳出一句話:「影響力?」旁邊圍繞著五個英文單字——Length、Width、Height、Depth、Speed。

因為,這五個面向,其實正是我們在 Dream coFounder 看新創時,最真實、最務實的五個指標。
創投不是算命,也不是看誰講得比較漂亮;
創投本質上是「看見還沒發生的事」, 而這五個維度,就像一支燈,照出一家新創的全貌。
我把這五個字重新翻譯成屬於早期投資者的語言,也成為 Dream coFounder 内部目前最清楚、最簡潔、也最具洞察力的「新創五維評估模型」。
① Length(長度)|這家公司能走多久?
對早期創投來說,「走不走得久」比「跑不跑得快」重要很多。
一家公司能不能活下去,通常比你想像中更關鍵。
我們會看:
- 商業模式是否能產生持續性的收入?
- 客戶會不會回頭?(Retention)
- 現金流健康嗎?
- 這個團隊有沒有「撐住」的能力?
- 它是被市場需要?還是被投資熱錢托起?
我常說——新創最怕的不是失敗,而是「撐不到看到成功的那一天」。
Length 指的就是續航。
沒有續航,所有雄心都只是幻覺。
② Width(寬度)|市場能長到多寬?
一家公司值不值得投,第一要素永遠是市場。
Width 看的就是市場外延性——現在不大沒關係,但未來能不能長?
我們會問:
- TAM(總可服務市場)多大?
- 這產品能不能往相鄰市場延伸?
- 能不能跨國?
- 能不能跨產業?
- 有沒有可能長成一個生態鏈,而不是停留在單一產品?
若市場天花板太低,漂亮的技術也會被困住。
但若市場夠寬,一個普通的團隊也可能走很遠。
寬度,就是成長的空間。
③ Height(高度)|它能不能往上跳?
高度是一家公司能不能放大的能力。
我常跟創業者說:
「你的 business 是需要人力等比例堆疊,還是能夠靠槓桿,或科技創新往上跳一層?」
Height 其實是在問:
- 技術是否可複製?
- 模式能不能 scale?
- 隨著規模變大,成本能不能下降?
- 有沒有平台化的可能?
- 有沒有跟趨勢一起上升的力道(例如 ageing、health tech、ESG、AI)?
很多新創在早期看起來亮眼,但高度不夠,做三年就到極限。
高度,是一家公司未來被放大的機率。
④ Depth(深度)|團隊的深度與護城河夠不夠?
在早期投資裡,如果我只能選一個指標,那一定是 Depth。
深度,是團隊的本質。
我們會看:
- 為什麼是這群人?
- 他們對這個產業理解有多深?
- 技術壁壘是什麼?
- 有沒有不可替代的 know-how?
- 創辦人能不能吸引比自己更強的人進團隊?
- 在遇到困境時,他們靠什麼活下來?
深度不是寫在 Pitch Deck 裡的,是活在創業者的眼神裡的。
深度越深,抗風險能力越高,也越值得投。
⑤ Speed(速度)|這個團隊學得快不快?
速度不是要他們盲目快,而是「學習速度」。
我最看重的是:
一個團隊能不能把市場的回饋,快速轉換成迭代。
所以我們會觀察:
- 產品更新與迭代速度
- 客戶成長速度
- 決策速度(能不能當天知道,明天就改?)
- 願不願意放下面子、接受現實?
- 是否懂得從錯誤中快速抽離?
速度快的團隊,學習曲線陡,通常比資金多、背景強的團隊更容易活下來。
早期創業,就是一場比誰「學得快」的遊戲。
五維模型:讓我們看懂一家公司真正的「立體樣貌」
新創不是單線性的,
它不是只有「產品好不好」、「市場大不大」、「團隊强不強」。
它是一個立體的生命體。
Length 告訴我們能不能活
Width 告訴我們市場能不能長
Height 告訴我們能不能放大
Depth 告訴我們團隊是否經得起風雨
Speed 告訴我們能不能跟得上時代的節奏
當五個維度同時亮起來時,我們就會知道:
這家公司值得我們一起走下去。
而這就是 Dream coFounder 在做的事——
用陪跑的方式,看懂創業者,陪他們走過前期最難熬的路。
這五維模型不是工具,是一種「看人的方式」。
也是我們選擇相信一個新創的原因。
#創投之路#DreamcoFounder #新創評估模型 #早期投資 #創業者必讀 #市場洞察 #VC視角 #影響力五維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