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創業者,也寫給投資人
創業路上,有三件事永遠繞不開:
錢、團隊、商業模式。錢,決定你能不能活下去。團隊,決定你能走多遠。 商業模式,決定這家公司是不是一門真正的生意。
而這三件事的核心交會點,就是──股權架構(Equity Structure)。

很多創業者在最初只想把產品做出來、把第一位客戶服務好。
但當公司走到募資、找共同創辦人、或請第一位主管的那一天, 總會開始出現這些聲音:
「股權還沒談清楚。」
「好像給太多了?」 「這位早期夥伴已經離開,但股權還在。」 「投資人說 cap table 不夠乾淨。」
這些都不是市場問題,也不是技術問題,
而是在公司還很小時就能避掉的「治理問題」。
一、股權不是分錢,而是彼此承諾的開始
在我陪伴過的創業者裡,最常見的不是技術卡關,而是「人」卡關。
而所有人際問題最後都會回到一件事:股權是否談清楚。
股權會影響:
- 團隊穩定度
- 公司治理
- 創辦人是否能保持主導權
- 投資人是否願意投入
- 未來是否能順利募資
對投資人而言,一份乾淨、清晰、公平的 cap table,就是公司最重要的第一張 X 光片。
二、什麼是 Vesting?(新創最需要的股權安全網)
要讓股權變得健康、新創不被「不做事的老股東」綁住,
最重要的制度就是 Vesting(分年歸屬)。
用一句話解釋就是:
股權不是一開始就全部給你,而是要靠時間慢慢「做到、做到位」才算你的。
最常見的標準是:
4 年歸屬(vesting over 4 years)+1 年 cliff(一年門檻)
代表:
- 第一年沒滿 → 股權通通不歸屬(一點都沒有)
- 滿一年 → 一次拿到 25% 股權(通過門檻)
- 接下來 36 個月 → 每月歸屬一小部分
- 滿四年 → 才拿到全部股權
為什麼重要?
因為創業最怕的是:「人早走了,股權還在。」
這會讓:
- 創辦人團隊難以補強
- ESOP 無法啟動
- 投資人不願意投
- 公司永遠卡在 cap table 混亂
Vesting 的目的,就是保障所有真正留下來的人,也保護公司本身。
三、對新創:越早談股權,越能避免後續痛點
1. 避免早期合夥人離開卻還拿一堆股權
這是 80% 新創會踩的雷。
沒有 vesting 的股權,是最昂貴的風險。
2. 為未來的 ESOP 預留空間
新創薪水不一定比得過大公司,
但股權是最好的承諾與誘因。 只是 ESOP 必須在前期規劃好,不然會出現「股權給光了」的窘境。
3. 保障創辦人保持主導權
很多創辦人到第二輪募資才發現:
「咦?我已經沒有控股權了。」
好的股權設計,可以讓外部資金進來,又不會讓創辦人失守。
四、對投資人:股權架構是判斷治理能力的第一指標
投資人不只看產品、看市場,也會看治理。
最常讓投資人卻步的兩種 cap table:
(1)股東十幾個,每人 1–2%→ 未來決策一定卡關。
(2)關鍵人物已離開公司,但握著大股權→ 這是募資最高等級紅旗。
反之,當投資人看到股權清晰、協議明確、Vesting 到位的團隊,會更願意支持,也更敢陪著走長路。
五、什麼時候該思考股權?答案永遠只有一個:越早越好。
1. 只要不是一個人創業,就要談股權
兩個人以上,就不能靠默契。
2. 找共同創辦人之前,就該先想清楚底線
不然很容易因期待不同,而在中後期產生分歧。
3. 募資前,一定要把 cap table 清乾淨
天使輪、種子輪、Pre-A 全都一樣。
投資人一開始看的一定是股權表。
4. 要啟動 ESOP 前,也要重新檢視股權結構
否則無法吸引人才、也無法留住人才。
六、股權不是數字,而是公司文化的底層邏輯
產品可以重做、商業模式可以調整、人才可以補強,
但 股權一旦錯了,會一路錯到公司成熟之前。
好的股權架構會帶來:
✔ 團隊信任 ✔ 決策速度 ✔ 投資人信心 ✔ 人才誘因 ✔ 創辦人主導權 ✔ 公司長期健康
股權,看似理性,背後其實是承諾、信念與共同前行的方式。
給正在創業或準備創業的你
也許你現在最需要做的,不是寫 pitch deck、不是拉人脈、不是衝業務, 而是:
花一點時間,把你的股權架構理清楚。
因為這件事,會決定你未來五年、甚至十年的路能不能走得更穩、更遠。
#創業思維 #新創日常 #股權架構 #創投觀點 #創辦人必修課 #募資策略 #CapTable #股份設計 #ESOP #公司治理 #創業筆記 #投資人視角 #創業路上陪你 #DreamcoFound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