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11|閱讀時間 ‧ 約 5 分鐘

藝術教育,該給學生「永遠的成功」嗎?

 

上課的時候,我跟孩子們示範摺紙的步驟:

 

「老師,這個角好難對準…」

「試試看啊,才第一個步驟而已,應該沒有很難喔!」

「老師,是不是對過去而已?應該不用角角對角角吧?」

「請盡量試試看喔!」

「對不準就對不準,又不會怎樣……」

「老師我不會,妳教(幫)我…我就是不會…」

「吼!我不想摺了,都摺不好!」

就這樣,手上的紙還沒有摺過幾次,就被扔到垃圾桶裡了。

 

學習藝術嘛,不是很自由嗎?為什麼要要求孩子精準的做到呢?這樣教學會不會太嚴格了?這樣不會讓學生引起興趣來啦!整堂課重複做一樣的事情,而且只有教教摺一個動物喔?會不會太簡單了?啊小朋友不會,老師要教他們啊,不是讓他們自己在那裡弄吧?

 

對準摺線,這種需要精準對齊折線才做得出東西的課程,在資訊龐雜、強求時間效率的年代,還需不需要存在呢?如果不需要存在,那為何我們在日常生活所接觸的工作,除了提供精準的服務之外,也會追求「手作的溫度」?「手作的溫度」指的到底是拙劣、看起來笨笨呆呆很有拙趣的東西,還是指對生活需求的親近體貼?

 

電視廣告上常有日本師傅級的手藝人,展現機械無法複製的精準技藝,無論是美食或版畫印刷過程等等,或者展現手藝的熟練技巧,精準的節奏、專注的身體律動等等,那個雋永的瞬間,凝聚在眼前的「手作」身影,都能使我們明白,精準、有效率、確實不拖泥帶水的技藝都是長時間鍛鍊的成果。

 

然後我們知道那是所謂「一技之長」,就是那種對小孩說,以後如果你長大不讀書,或是書讀不好,就去找學一個「一技之長」,足夠養活自己的一種技巧。

 

小夜老師的學生作品

 

這種具有功能性的期待,也是會被放進學校教育的,雖然學校教育(尤其是孩童階段)的目的並不一定是為了將來就業。

 

但是要做到精準,需要長時間的訓練,家長可以等待這樣的教育過程嗎?孩子又是否能受得了長時間專注一件事的基礎磨練?

 

或者,孩子無法忍受長時間的訓練這件事情,家長也不一定會關心,而更在乎是不是有效率的「得到回饋」。至少,在我教學的期間內,「要求學生做到精準」這件事,在課堂上變成老師必須要做到的事情。老師的教學被要求快、狠、準,要立即呈現成果樣樣到位,家長選擇購買課程最重要的目的,就是看到學生得到「永遠的成功」。

 

無可諱言的說,「永遠的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老師希望學生學習有效率,家長也希望學生學習可以有所獲,學生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學過程在追求這個期望的同時,卻把許多問題給壓在下面,那麼這樣的期待真的是「好」的嗎?

 

為了追求「永遠的成功」藝術教育長期忽視需要長時間的基礎能力培養,一直沒有告訴學生「過程中會一再失敗遭遇挫折,才是真正的真實」這件事情,在學習發表的課綱上也沒有這些空白的空間。學生對技術的理解到哪裡?運用會不會?拆解會不會?真會?還是假的會?

 

好比教給小孩,套一個公式就可以畫出一朵花,卻沒有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畫,從此之後他就只會用這個方式畫­­,沒有進一步的想法了——因為這樣就超過一般小朋友的程度了。這樣的公式運用在教育上面,學習時間短效果又好,失敗率也降低,學生的成就感提高,老師也可以教出效果很好的成績單,而在此之外,課程目的變成滿足一種「多才多藝」的虛榮,學的越多越好,有沒有學的深入無所謂,都說先讓孩子多接觸、找出興趣,不過長期的投資卻又再說。

 

也許,這可以看出台灣長期只看重學科成績的教育,影響深遠。一方面是藝術等方面的學習被輕忽,另一方面只看重結果、不重視過程的價值觀,也轉移過來養成取巧的作法。藝術教育不該是只有表象的花招(trick)或幻數,以為創作不用扎實的學習技巧、把抄近路當作的「聰明」方法。

 

比較無奈的是,「永遠的成功」背後教學模式的問題,家長、老師也都心裡有數吧,而學生仍然一路被騙上去,即使到了高等教育階段,在短短沒幾年的時間裡學到理論實作,卻又與業界有天高地遠的落差。這種速成教育的方法到底成就了誰?

 

ㄟ,那個,扯遠了,我得回去面對把紙丟進垃圾桶的生氣小朋友了,謝謝大家。

 

延伸閱讀:

看到「藝術」,你想到的是?

 


聽小孩的話:小夜老師的塗鴉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