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手做,培養孩子的立體感!(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raw-image

小一生可樂的頭盔大作!

 

擁有操作立體造型的能力,對學齡前的小朋友來說,是一件很有魅力的事情。這個階段他們大多數的學習,是將日常生活的經驗與認知結合,點與點可以連串成線,線與線就成了面。學齡前的孩子到這邊,對造型設計的了解已經很足夠了。

 



擅長運用圖像來記錄日常生活的小朋友(多半是大班開始,到小學低年級以上,創作經驗豐富的孩子甚至中班就開始),會開始對平面的敘述方式感到不夠滿足,對平面造型有一些基礎了解的小朋友會開始想要往立體造型的方向前進,但如何將平面的造型變成立體的效果呢?

 



平面造型轉出成立體造型這個階段,對孩子來說將是一個門檻。很多空間感的思考,會在操作過程中被考慮進去,這裡會遇到很多實驗性的效果,但很多時候是沒有達到理想居多。

 



(很多時候,有沒有跨越過去,孩子也會跟大人一樣,選擇退縮或前進)

 



我會用「達到理想」,而不是用「成功」來解釋的原因是因為,每個孩子對自己的要求程度與對空間的理解程度不同,所以沒有所謂成不成功的問題。

 

raw-image

小一生Jeffery親手打造的城堡

 

例如:孩子可能會希望平面的城堡變成立體的站立效果,於是把畫在紙張的城堡剪下,在城堡基座下方折一條線,讓它可以貼在另一種當作平地的紙上,企圖讓它站立。一開始可能效果會不錯,但時間久了,空氣裡的水份會讓紙片彎曲,於是站立在上的效果就變得不好了。

 

這是孩子從平面去思考立體的效果,但如果達不到孩子心中所想,他可能會在紙片後面再做一個支撐點,讓城堡可以延長站立時間,效果也會比較好。

 



做不做支撐點的思考與如何想辦法做出支撐點,都是這個階段的挑戰!需要花上不少時間實驗、累積經驗而來。

 



有趣的是,希望每個孩子「達到理想」的最快速方法,就是陪著孩子實驗。然後嘗試挫折,從挫折中修正思考。這並不是浪費時間的繞遠路方法,很快的,孩子會記住經驗的累積,完成一個讓自己滿意地不得了的作品!

 

 

圖片來源:小夜老師提供

 


聽小孩的話:小夜老師的塗鴉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夜老師的沙龍
4會員
6內容數
<p>隨著塗鴉故事的累積,我跟孩子之間的默契也開始建立。時間一久,我就成了家長與孩子之間的翻譯。</p>
小夜老師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17/01/11
<p>對孩子而言,創作的成就感並不來自於依循大人們提供的指令。相反的,在創作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嘗試,往往才更能讓他們獲得創作的能力與樂趣。</p>
Thumbnail
2017/01/11
<p>對孩子而言,創作的成就感並不來自於依循大人們提供的指令。相反的,在創作過程中不被理解的嘗試,往往才更能讓他們獲得創作的能力與樂趣。</p>
Thumbnail
2016/12/14
<p>如果是初階的小朋友可能會了解蘋果是一整顆,但是若要他╱她表現一顆蘋果,小朋友較可能表現的是平面的效果。中階的小朋友(泛指對藝術創作有所概念,普遍是國小以上的孩子)對於蘋果的體感有更多的經驗來補充了解,所以如果請他們來表現一顆立體的蘋果可能會比初階的孩子還要表現得更好。</p>
Thumbnail
2016/12/14
<p>如果是初階的小朋友可能會了解蘋果是一整顆,但是若要他╱她表現一顆蘋果,小朋友較可能表現的是平面的效果。中階的小朋友(泛指對藝術創作有所概念,普遍是國小以上的孩子)對於蘋果的體感有更多的經驗來補充了解,所以如果請他們來表現一顆立體的蘋果可能會比初階的孩子還要表現得更好。</p>
Thumbnail
2016/11/11
<p>無可諱言的說,「永遠的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老師希望學生學習有效率,家長也希望學生學習可以有所獲,學生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學過程在追求這個期望的同時,卻把許多問題給壓在下面。這樣的期待真的是「好」的嗎?</p>
Thumbnail
2016/11/11
<p>無可諱言的說,「永遠的成功」是大家共同的期望:老師希望學生學習有效率,家長也希望學生學習可以有所獲,學生自己也希望自己可以獲得成就感,但是教學過程在追求這個期望的同時,卻把許多問題給壓在下面。這樣的期待真的是「好」的嗎?</p>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隨著孩子沉浸在積木的世界,透過不同的素材, 成品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創意展現, 有的從房屋發展成小村落,加入了玩偶便成了扮演遊戲; 有的搭建加入了想像,便成了奇幻的連結; 經由觀察,積木也有可能成為特徵, 變出各種不同的模樣。 襄涵:「老師,妳看!這裡是鼻子和嘴巴~」 昱全:「我們蓋了
Thumbnail
隨著孩子沉浸在積木的世界,透過不同的素材, 成品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創意展現, 有的從房屋發展成小村落,加入了玩偶便成了扮演遊戲; 有的搭建加入了想像,便成了奇幻的連結; 經由觀察,積木也有可能成為特徵, 變出各種不同的模樣。 襄涵:「老師,妳看!這裡是鼻子和嘴巴~」 昱全:「我們蓋了
Thumbnail
在新學期的情境布置中, 老師有目的地鋪陳孩子對於角落活動中能夠使用的「學習線索」, 透過提示及規則,讓孩子能夠自然而然使用教具培養大能力, 而以往拿到積木會習慣摸索、做出自己想要的組裝, 隨著年齡發展、敏感度、連結能力提升, 孩子們也開始注意到不同的組裝方式了! 厲害的是能夠透過觀察
Thumbnail
在新學期的情境布置中, 老師有目的地鋪陳孩子對於角落活動中能夠使用的「學習線索」, 透過提示及規則,讓孩子能夠自然而然使用教具培養大能力, 而以往拿到積木會習慣摸索、做出自己想要的組裝, 隨著年齡發展、敏感度、連結能力提升, 孩子們也開始注意到不同的組裝方式了! 厲害的是能夠透過觀察
Thumbnail
我很少特別為孩子準備既定的創作活動, 常常都隨興發揮, 孩子們也很習慣生活在創作中, 這週末我們一起動手做了妹妹生日的裝飾與生日帽。 兒子問我:為什麼不買數字氣球? 我說: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好了呀~ 『創作中增添親子關係』 邊做邊跟孩子說,這些原本是要丟到臭臭的垃圾堆的回收紙盒, 但我們給他們新生命,
Thumbnail
我很少特別為孩子準備既定的創作活動, 常常都隨興發揮, 孩子們也很習慣生活在創作中, 這週末我們一起動手做了妹妹生日的裝飾與生日帽。 兒子問我:為什麼不買數字氣球? 我說:我們自己動手做就好了呀~ 『創作中增添親子關係』 邊做邊跟孩子說,這些原本是要丟到臭臭的垃圾堆的回收紙盒, 但我們給他們新生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