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鹿港,我們腦海中的第一印象是什麼?觀光、古蹟區、龍山寺、蚵仔煎......。
如果我們將這個因為「港口貿易」開展出來的空間,放在今天整個鹿港鎮行政區域來看的話,所謂的「舊街、港區」僅僅佔據整個大鹿港西南方的一小區塊。昔日鹿港溪尚具有河運功能時(註1),這裡正是台灣西海岸與中國泉州貿易的最佳區位,當時鹿港吸引了大量泉州商人移民經商,隨之興起的是鹿港各大船頭行(船運公司)、郊行(商業公會)以及連帶的貿易產業等。
於是我們可以說,上述那個「有古蹟有觀光的鹿港」,正是一個因為港口貿易而形成的「漢人」的聚落與空間。
誰的鹿港?
我們再進一步追問:那麼,在漢人登陸鹿港之前,有誰居住在這裡?
彰化平原的北邊有烏溪,南有濁水溪,在這兩條溪水的環抱下,這裡成了一處適合農耕的沃土平原。從前,這裡分佈著零星的村落,居住在此的人們,祖先大部份是南島語族,後來人類學家將這裡的人們歸納為平埔族中的
「巴布薩族」(Babuza)。巴布薩族分布在彰化平原各地,以母系為主的社會形態,在平原上進行著一代代的農耕生活。
如果我們依循著「鹿港」這個地名的由來,可大略推測,這裡過去曾經有著大量的鹿群。
十七世紀時,荷蘭人成立
東印度公司後開拓起帝國貿易的亞洲線版圖,其中,荷蘭商船在台灣進行的貿易項目中,「鹿皮」佔了一大部份,而鹿港是台灣當時外銷鹿皮的大宗地。令人好奇的是,那時與荷蘭人貿易的鹿港人是誰?那時居住在今日鹿港的,是彰化平原巴布薩族當中的
「馬芝遴社」。
想像一下,荷蘭商船從鹿港載滿鹿皮後,乘著台灣海峽冬季北上的黑潮,來到了日本的長崎,荷蘭人將這些鹿皮轉手貿易給本地商人後,經由加工製作,成為幕府時代武士們鎧甲的襯墊用料——原來啊,早在十七世紀時的鹿港,就已經進入世界貿易的版圖裡了。
那麼,在十七世紀的同時,來自中國東部沿岸的漢人來到台灣開墾貿易、受荷蘭人雇工、甚至定居時,這些漢人又是如何和原有的平埔族產生互動、衝突、甚至最後導致平埔族的「東遷」呢?
誰的歷史消失了?
過去馬芝遴社的生活空間裡有一道河灣,那裡是發展成港口的絕佳區位。於是我們可以想像,漢人當時想必透過了各種方式,諸如物質交換、通婚等方式換取鄰近河灣的土地,形成成今日「漢人的鹿港」。漢人佔據了適合發展成為港口的河灣,他們帶著原鄉的文化形式,沿著河,逐漸經營出一座帶狀的城市。
原先的平埔族人們逐漸往港口的東北邊遷移,陸續於今日
洋子厝溪一帶定居,後來漢人們就稱這一帶為「頂番婆」(註2)。
鹿港發展不到一個世紀的港口貿易,竟成為往後這座城鎮的主流歷史;過去貿易時期留下來的建築、街道與景觀,今日皆列入國家重要的文化資產名單,這部「開港正史」強而有力地將鹿港的地理空間聚焦於西南方的舊街區。
然而,誰的歷史消失了?
頂番婆像是個被抹除記憶的地方。平埔族的歷史在漢人文化前顯得弱勢,頂番婆今日是行政區域的鹿港,這裡的人也稱自己為「鹿港人」。然而,頂番婆過去與港口的連結卻僅透過農作物的貿易(港口的鹿港作為內陸貨品的集散地),這裡的地景盡是一片片的稻田、灌溉溝渠與農舍。隱隱約約的,頂番婆的地景在鹿港依舊顯得獨立。
以農業扶植工業,頂番婆的崛起
洋子厝溪發源自八卦山,溪水流經頂番婆後,在台灣海峽出海。
鹿港是一座命運與河川緊繫的城鎮,過去漢人因為鹿港溪的船運功能而發達,然而河港淤積後,這裡也隨之沒落;頂番婆過去也與洋子厝溪共生,河川之於農業,讓這裡的人們生活了一代又一代。然而,命運的分界就在1950年代,發展的巨輪輪轉到洋子厝溪的兩岸上,頂番婆迅速崛起,在歷史上,聲勢首度響亮過於舊城的鹿港。
國共內戰敗退一方的國民政府遷移至台灣後,當時候的台灣在戰爭與爭權交替下百廢待舉,為了讓台灣持續成為反攻基地,國民政府在1950年代展開一系列的土地改革(
耕者有其田、
公地放領、
三七五減租),作為「工業台灣」的前哨。
戰後的世界落入美國與蘇聯兩方對峙的局勢,而台灣作為以資本主義貿易的「自由陣營」,當時國民政府順應著美國主導下的社會發展方針,開始以工業復甦戰後的台灣,目的是為了讓台灣收編進自由貿易市場的行列。然而,工業化所需要的勞動力、空間等生產條件該從何得來?答案是,從「農村」來。
國民政府隨之發起的「以農業扶植工業」政策,透過有計劃的削弱農業來獲得農村的大量勞動力,這些勞動力將投入工業生產,自此,農村的地景產生極大的改變:農業難以養活一家生計,開始有大量人口流動至城市討生活,或者是,原有的農地興建起一棟棟的鐵皮工廠,農民放棄原有的農耕轉而投入工業生產等。
鹿港頂番婆也就在這個階段,如同西部平原的其他鄉鎮,在農業社會裡長出了工業生產;而頂番婆後來的命運,竟成為全球重要的水五金生產地。
頂番婆將不再是「番地」,這裡將是戰後的鹿港,最接近全球生產體系的地方…...
(待續)
註1:這邊依據林會承在《清末鹿港街鎮結構》中的時間劃界,鹿港的港口功能在1875年(清光緒元年)即沒落,沒落的原因在此簡單歸納兩點:政治上,清廷在甲午戰敗後將台灣割讓日本,中國與台灣的貿易隨之停止,鹿港的河港功能隨之沒落;在自然條件上,河港沒落則與濁水溪系在彰化平原氾濫而改變河道、泥沙淤積有關。
註2:「番婆」是漢人稱呼平埔族女性的敘述,過去渡海來台的漢人多為男性(羅漢腳),他們會入贅平埔族家族,同時,因為平埔族是母性社會緣故,財產為女性所有(如:土地)。漢人入贅同時,也獲得了女方家族的財產,後來成為漢人社會獲取平埔族土地的手法之一。西部平原的平埔族隨著歷史發展,其聚落生活快速的讓文化相對強勢的外來者給同化而消逝,如今鹿港的平埔族生活空間已不復見,僅能透過區域地名來得知過去平埔族人居住的地點,如頂番婆、下番婆、番社村等。
參考書籍:
- 林會承,1978,《清末鹿港街鎮結構》,台北:境與象。
- 林偉盛,1998,〈荷據時期東印度公司在台灣的貿易〉,台大歷史所博士論文。
- 施添福,2000,《鹿港鎮志-地理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 黃秀政,2000,《鹿港鎮志-沿革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 王良行,2000,《鹿港鎮志-經濟篇》,彰化:鹿港鎮公所。
- 陳俊傑,2000,《彰化縣福興鄉巴布薩族馬芝遴社平埔族人現況調查》,彰化:彰化縣文化局。
- 蘇碩斌,2010,《看不見與看得見的台北》,台北:群學。
- 胡慕情,2015,《黏土》,台北:衛城。
封面圖片:張安儂攝影
編輯:葉菀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