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學習的弔詭(三)沒有自由,就沒有自律

我一直很想討論關於「自律」的問題。〈學習的弔詭(二)〉討論到「自由」的重要,自由如果是一個人能否主動學習的前提,那麼「自律」就是在自由的狀態下,「團體」課程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而這也是我目前遇到最大的困難。
什麼是「自律」?比如「我現在很想講話,但我選擇不講話」、「我現在覺得有點無聊,我想要跟XX玩,但XX看起來很專心在上課,那我還是先不要跟他玩好了」。自律,也就是自己願意限縮自己的自由。小孩做得到嗎?
其實不該將對象侷限在小孩。應該這麼問,在什麼樣的狀態下,一個人才有可能自律?
這學期的寫作課接了兩個新的班級,一班三年級,一班二年級。因為我並沒有訂定什麼「教室規矩」,所以當小孩進入一個「不被規範」的狀態,他們就整個鬆開,甚至是炸開。總之,第一節課幾乎處在一種無法進行任何活動,或是雖然進行了活動,但總是會中斷、或無法深入的狀態。
說真的,這樣也沒有辦法「好好上課」。所以多半在第二堂課,我會用整節課的時間來跟小孩個別說話。所謂的個別說話是兩個小孩一組,十個小孩就分成五組,每一組小孩大概可以講上15分鐘的話。我們在教室角落的祕密基地聊天,還沒有輪到的小孩就先做自己的事。
瞇:「你們覺得第一節課怎麼樣?」
孩:「很好玩。」
孩:「很吵。」
孩:「有人把腳放桌上。」
孩:「有人一直想拿桌上的東西。」
瞇:「老實說,有人把腳放桌上,或很想拿我帶來的東西,這些我都覺得還好。我比較困擾的是好吵,我都快要聽不到我自己的聲音,你們也快聽不到我吧?我現在講這個不是要罵你們,真的沒有,我只是想說這樣其實沒辦法好好上課。我也覺得你們玩得很開心,可是我還有準備很多別的你們沒有玩到……」
孩:「對呀,他們很吵……」
孩:「我可以幫你記名字。」
瞇:「記名字要幹嘛?」
孩:「報告老師啊。」
瞇:「可是我不需要……」
孩:「是報告我們的老師啦!」
瞇:「那除了記名字,你們還有沒有想到其他的方法?」
孩:「叫他們不要吵啊!」
孩:「說別吵也沒用......」
孩:「叫吵的人出去聽課。」
孩:「請大家吃冰。」
孩:「寫罰寫單。」
瞇:「我想跟你們討論一件事情……你們覺得有沒有可能不記名字、不罰寫、總之就是不罵你們也不處罰你們,然後大家專心的上課?」
孩:「不可能。」
孩:「很難。」
孩:「跟你說這樣真的比較方便。」
瞇:「那再跟你們討論一件事情……如果沒有老師來管你們,你們自己來管你們自己的話,你們會訂什麼規則?」
孩:「上課要安靜。」
瞇:「為什麼上課要安靜?」
孩:「因為講話會影響到老師上課。」
孩:「上課不要喝水。」
瞇:「為什麼不要喝水?」
孩:「因為會煩到老師上課。」
以上其實是總結跟小孩們的談話。雖然是跟不同的小孩聊天,但得到的回應大同小異。整理小孩們說的話,發現幾個現象:
  1. 覺得被管是理所當然。
  2. 如果不管我,我可能沒辦法管我自己。
  3. 遵守規則是為了老師。
其實,這幾個現象不只發生在今年的這兩個班級,前兩年帶的班級也多半如此,只是,每個班級的氣質和上課的氣氛各有差異。不過對我個人而言,我現在看待這些現象的想法,與前兩年不同。
兩年前的我以為,當小孩得到被歸還的自由後,他們不會想把自由再交給其他人,所以當我聽到他們說「你不管我,我就會吵」或「讓老師管就好了」的時候,我非常驚訝!我不太明白為什麼有人「自願要被管」?我記得我小時候超討厭被管的啊!當然現在這些小孩也一定討厭被管,但為什麼「討厭被管的人」會說出「不然你來管我好了」這樣的話呢?在觀察了兩年之後,我才漸漸明白一件事──
所謂的「自律」,必須在「自由」的狀態下,才有可能漸漸長出這樣的能力。如果一個人一直在一個被規範被管理的情況下,他就不太可能長出這樣的能力,因為他只要聽從命令就好。雖然他「不喜歡」,但同時又覺得「理所當然」──「因為我們還是小孩」,我回想起一年前跟某個班級小孩的對話。
小孩A:「我們老師對我們很嚴格!」
小孩B:「如果我們做不好,老師會處罰。」
小孩C:「可是我們做得好,老師也會給我們獎勵。」
小孩A:「我們老師對我們很好。他帶得很好。」
因為被管理的人覺得理所當然,所以當你把管理自己的自由還給他時,可能有兩種狀況,一種是他完全沒辦法管理自己,另一種是他寧願把管理的權力交給你;多半的時候是這兩種情形同時存在。
自律是我認為在團體課程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因為他必須要先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求以及「他人」的需求,他才有可能自律。但現在的教室中,並不需要小孩有這樣的能力,因為教室規則都訂好了,小孩只要遵守就好。
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下,究竟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夠讓小孩「自律」呢?呢?套句在帶親子共學團體的朋友郭駿武說的──學校不是工廠,沒有所謂的SOP。我能做的只有讓小孩處在自由的狀態下,觀察他們有沒有可能長出自律的能力。
而「自律」與這個「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的關係是什麼?小孩不自律就無法進行這個課程嗎?應該這麼說,「自由」與「自律」是學習現場中最「理想」的狀況,但教育現場的現實往往很難嘗試這件事,而我的寫作課是社團課,所以學校相對的給了我很多自由,我也就有稍微足夠的餘裕能夠去觀察與分析,這件事在體制內學校進行的困境與可能。
為什麼這個系列文章寫了這麼多篇之後,才開始討論這個東西呢?因為相較於「寫作」,「自由」與「自律」其實是更難的,而這也是我目前遇到最困難的部分;想不清楚的時候多,想得清楚的時候少,但這兩年畢竟也累積了一些挫敗的經驗,現在慢慢地好像漸漸有一點頭緒了。
接下來的幾篇文章,我會持續記錄在「兩個不同的教育現場」中(註),我對小孩的觀察,以及我對我自己的觀察與思考;然後再從自己的記錄中再去分析思考,我該怎麼跟這些小孩一起走下去。但老實說這真的是一個混亂的過程,我自己也無法確定這樣的實驗最終會是什麼結果。
註:這學期上寫作課的兩個班,其中一個班有導師陪同,另一個班沒有。為什麼會有「兩個不同的教育現場」,以及為什麼這學期開始有實驗組與對照組,會在之後的文章中說明。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