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弔詭(二)學習成一個無法主動學習的人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上一篇提到「作文讓小孩離寫作越來越遠」的「現象」,這一篇要來試著分析現象背後的「原因」。這篇想談的東西不只是寫作,而是一個人如何能主動學習,以及一個人如何被扼殺了主動學習的動力,並進而談論學校體制的各項規範所產生的學習的弔詭。

先說一個人如何能主動學習。這句話其實有點奇怪,聽起來好像是在說「要怎麼做」才能讓一個人主動學習;其實,如果你回憶你與嬰幼兒的相處,你仔細觀察他們,你會發現嬰幼兒幾乎是本能的在學習,他們根本就是一個學習海綿體。他們隨時在看在聽在感受四週事物與他的關係,我們根本不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嬰幼兒主動學習,相反的,我們往往是做了什麼才會影響他的主動學習。

也就是說,人類這種物種,他在自由發展的情況下會本能的學習各樣事物。當然,也就因為幾乎是本能的學習,你不用教,他就在學了,所有大人世界所界定的「好的」「壞的」,嬰幼兒本能的無差別的接受,因為在他的世界裡還沒有所謂的好與壞。這時候,基於大人對小孩的「保護」,大人開始教導什麼是可以接觸的、什麼是不能接觸的;什麼該學、什麼不該學。

前面說的──「我們根本不需要做什麼才能讓嬰幼兒主動學習,相反的,我們往往是做了什麼才會影響他的主動學習」,意思就是──主動學習是人類的本能,而選擇性的學習或被動的學習,反而是被教出來的,而這種現象在進入學校體制後更加明顯。

基於保護或希望小孩「好好學習」的前提,有些大人制定了許多規範,但有些規範反而使得小孩漸漸喪失主動學習的能力,小孩變成被動學習;然後大人在驚訝小孩怎麼都變成被動學習了呢,才開始驚呼並想辦法喚回小孩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不是一件非常弔詭的事嗎?

不過,在這裡要先補充一點,我並沒有要化約成──限制就是壞的,自由就是好的,這之中的範圍與彈性因人而異;我想說的是,每個大人給予小孩的自由(是的,小孩的自由是大人給予的)的範圍與態度,將影響小孩日後的學習模式。

呼,以上好像講得有點硬喔……但這就是為什麼我說「作文會讓小孩離寫作越來越遠」的理論基礎。小孩原本有畫字和寫字、看著大人寫什麼他也想要學的欲望,但在一些大人急著要小孩「學會」「某種樣子」的「作文」,急著想讓小孩學好作文而訂出許多標準,反而將小孩原本能夠主動學習的欲望抹掉。

或是,當某些小孩已經學會了大人所要求的作文,這時當你將他們自己寫作的權力還給他們的時候,他們反而會突然不曉得該怎麼辦,變得非常煩惱。

嗯,來講一些例子好了。

raw-image

這篇是小諭三年級時候寫的東西,那是我帶他們寫作課的第一個學期。第一個學期,我與小孩還有許多東西要彼此了解,包括他們覺得很奇怪,為什麼眼前這個大人不規定題目、不規定字數,還說要寫不寫都可以,然後上課問她要可不可以吃東西她竟然要我們自己想,自己決定。

「老師,要寫什麼?」

「剛剛我們聊天時你不是講很多?」

「吼可是我不曉得要怎麼寫……」

「你怎麼想就怎麼寫就好了,你嘴巴怎麼講你就怎麼寫……」

「是喔,這樣可以喔?」

「為什麼不可以?」

「老師,我可以吃糖果嗎?」

「為什麼要問我?」

「到底可不可以嘛?」

「你是要跟我討論還是希望我說可以?」

「我希望你說可以呀!」

「可是我覺得吃不吃糖果是你的事耶!如果你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我們可以討論……」

「還要討論很煩耶!可以不要再想了嗎?頭腦快要爆炸了!」

上面那段對話其實不只是跟小諭的對話,還有其他小孩。先說,並不是所有的小孩都覺得寫很麻煩,也是有那種拿起筆就自己在那邊一直寫的小孩。但多數的小孩一開始都覺得有點疑慮,真的可以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嗎?真的可以不寫嗎?然後我猜應該不少小孩其實是不想寫的,但最後真的都沒寫的小孩竟然一個也沒有。他們不敢不寫,雖然我都說了可以不寫,但他們還是寫了(也或許後來他們真的想寫……)

上面那篇照片,就是小諭後來寫的東西:

要寫還是不要寫
要吃還是不要吃
要想還是不要想
真煩惱

(「想」這個字還一直寫錯,小諭一直塗掉重寫)

小諭這篇東西完完全全寫出她的煩惱。更有意思的是,她雖然覺得寫很煩、想很煩,但是她在當時把自己的狀態寫下來了,雖然我不知道她是真的想寫,還是不敢不寫,但她真的「怎麼想就怎麼寫」,然後留下了這篇東西。

這不是一件想起來非常矛盾的事嗎?學校透過規範將學生的自由限縮,原本為的是希望小孩能夠好好學習,但卻使得小孩失去為自己學習的自由。我經常聽到小孩說「老師,這樣寫可以嗎?」「老師,我幫你寫一篇東西」,小孩變得不為自己寫,不為自己想,上課吃不吃東西不是經過自己的思考與決定,而是因為大人的規定,小孩漸漸學習成一個無法主動學習的個體。

有人可能會問,可是小孩還那麼小,他們真的有能力為自己思考、為自己決定嗎?在學校上課是一種團體活動,如果你給小孩自由,可是小孩有自律的能力嗎?

這個問題也是我正在思考的問題,留待下篇文章討論。

延伸閱讀:

學習的弔詭(一)作文讓小孩離寫作越來越遠


更多「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瞇的沙龍
475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廖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1/07/08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7/23
先說,王立原文標題的「快樂學習不是一直爽」,我是認同的。學習不是一直爽,我也不覺得快樂是學習的目的,那「快樂學習」是什麼意思?對我來說,「快樂學習」指的是──希望學習過程是「快樂的」。 可是什麼叫做學習過程是快樂的?遇到困難怎麼辦?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2020/04/13
最近我從用自己從前玩的臉名片,把名片上的無臉人放大,列印出來給小孩玩。小孩可以在上面畫臉,然後幫那個人寫上他說的話。小克畫了一個有錢人。有錢人說: 「我是一個有錢人。」 「我愛賣東西。」 「我有一百萬個錢。」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學習原本無關是否自主,它是一種「本能」;但當大人因為太愛小孩,太希望小孩學到很多,開始竭盡心力的設計課程,卻反而因此將小孩「想學」的本能拿掉。當小孩被放在一個「該學什麼」的框框裡,他的學習本能被拿掉了,進入了「不自主學習」狀態。有了不自主學習的狀態,才會有因此對比而生的「自主學習」。
Thumbnail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Thumbnail
「不練習,真的能學會寫字嗎?」這其實是個假問題──寫字這件事,不練習當然不可能學會。學會寫字那麼不理所當然,那麼──如果我們不要求小孩練習,他們真的能學會寫字嗎?或者應該更精準的問──大人如果都不要求小孩練習寫字,小孩自己會去練習嗎?小孩會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寫字?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身為一個自詡為「開放教育」的教育工作者,過去的十數年之間,我一直致力於在課堂上避免單方面地制訂規則,好讓小孩有完全的自主動機。不過最近我的研究與實踐方向有了轉變,這學期開始,我進行了一個實驗……
Thumbnail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瞭解卻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表達意見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後來的人把孔子以上說的這句話歸納為「啟發式教學」。
Thumbnail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思是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瞭解卻不得其解時,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表達意見卻說不出來的時候,不去啟發他。後來的人把孔子以上說的這句話歸納為「啟發式教學」。
Thumbnail
小孩「不想上課」很自然,他們只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走。可是,順著情緒走的結果,就是上課的時間變得很少。上課時間變得很少,老實說小孩是不在意的,但大人在意。
Thumbnail
小孩「不想上課」很自然,他們只是順著自己的情緒走。可是,順著情緒走的結果,就是上課的時間變得很少。上課時間變得很少,老實說小孩是不在意的,但大人在意。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Thumbnail
聽朋友說:「我跟小孩說,如果你做完了這件事情,那我們就去吃大餐,作為獎賞,你覺得如何? 可是你知道嗎?這種方法有的時候有效,可是有的時候他就還是賴在那邊不想動。就只能一直想其他辦法」
Thumbnail
我發現給小孩「自由的」「大量的」閱讀,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找到特別有所感受的東西,他自然會從中去吸收他需要的養份,自然會去觀察那首詩是怎麼寫的、是怎麼用比喻的、或是節奏是怎麼樣的。他在「不知不覺」下(其實是有知有覺的)就被影響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學」。
Thumbnail
我發現給小孩「自由的」「大量的」閱讀,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找到特別有所感受的東西,他自然會從中去吸收他需要的養份,自然會去觀察那首詩是怎麼寫的、是怎麼用比喻的、或是節奏是怎麼樣的。他在「不知不覺」下(其實是有知有覺的)就被影響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