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開始思考(其實已經思考一陣子了),有沒有可能會有「沒有課程的寫作課」?感覺邏輯上很奇怪,但我真的在思考這樣的事情。 為什麼要思考這樣的事情?上課本來就該有「課程」不是嗎?沒有課程要怎麼上課呢? 但是,上課是為了什麼?如果上課是為了學習,那麼除了「課程」之外,有其他的可能嗎? 下面這篇文章是五個月前寫的思考記錄。先跳開「寫作」,我先理清我自己對於「課程」的認識,接下來,我才有可能再更進一步思考──「沒有課程的寫作課」是否可能;以及課程與寫作的關係。 宅編:拔蘿蔔的課程也是框嗎? 廖瞇:搞不好喔拔蘿蔔也是框 兩年前還沒開始在學校裡帶自然寫作課前,我對「教育」這件事有想法,對「學習」這件事有想法,但對「課程」這件事沒有想法。 雖然我都上了小學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大學七年,那麼久的課了,但我對「課程」可以說是一無所知。一直到我開始「固定」幫小孩上課後,我才發現「課程」這件事的本質。 本質可以這樣用嗎?我沒有深究這個詞,我不確定。但我在這裡所用的「本質」的意思是:原來是這麼回事。 ◆ 「學習」是我主動。當我想學習時,隨時都在學習。我一出生就開始學習。學習這件事不一定是正向,學習就只是學習。 「教育」是某個人想給另一個人什麼。所以那個人會想「方法」,把某個東西教給另一個人。 「課程」是教育的方法之一。而課程又因為立場、價值觀不同,而有各式各樣的方法與內容。但不管是什麼樣的課程,一定有所「目的」;不管那個目的是提升成績,還是讓小孩懂得思考。 我想說的是,關於課程這件事,你一定有所目的,一定有所方法;但不管你是什麼目的什麼方法,我能確定的是我無法決定課程中的學習者的狀態。 因為課程就是一個框,你把一個人,或一群人,框進來。不管你的教育態度是填鴨還是開放。 對方今天可能想上課,對方今天可能不想上課;對方今天對你準備的東西感興趣,對方對你準備的東西可能不感興趣;對方今天可能想學習,對方今天可能不想學習。 可是課程就是一個框,你有想要帶給他們的東西。但在那個框裡面的他們,不一定剛好是想要收下的狀態。那個框意味著固定的時間、地點,甚至是目的。不管是體制內的課程,或是體制外的課程。 所以課程中一定會有拉扯或調整,因為那麼多人裡面,一定有「我不想」或「我無法」接受現在這個框裡面打算給我的東西(特別是小孩)。 課程的本質是框,而我無法決定框內的每個人的狀態。準備上課之前,我要先接受這件事。 延伸閱讀: 【不想寫不要寫】她寫得很快樂,一點都不害怕 【不想寫不要寫】「好作文」真難看,但我還是想要寫出好作文來 更多「不想寫可以不要寫」的寫作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