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訪談,主要請教經濟學人分析師約翰・馬樂特(John Marrett)有關台灣的三個問題:新南向政策、台灣能源政策、以及鴻海投資美國威斯康辛州的大型計畫。
鴻海去美國威斯康辛投資,會不會成為一個趨勢?從外部觀察台灣能源政策, 是否有什麼特別的想法?新政府上台之後的新南向政策,是否成功? 我希望透過訪談,就事論事,來聽聽來自國外專家不同的看法。
陳冠廷:謝謝John今天撥冗前來,不妨先跟我們的讀者們介紹一下自己?
馬樂特:我叫約翰馬樂特John Marrett,我是經濟學人智庫研究台灣的分析師,經濟學人智庫是民間研究顧問機構,專注於政策與經濟的研究及預測。
(可參閱經濟學人智庫關於John的介紹。)
陳冠廷: 我們智庫的第一個問題是,你熟悉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嗎?你對此看法如何?你認為,就當前的台灣來說,這是正確的策略嗎? 你對政策制定者又有何建議呢?
馬樂特:是的,我知道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就經濟面來看,我想這個策略對台灣是恰當的,因為這個策略設計上用來減輕台灣在未來的經濟與投資夥伴關係上對中國的依賴,因此,新南向政策是專注於東南亞,作為為台灣開發新市場的辦法。而開發新市場也是作為尋找可獲利的投資,與外包生產製造鍊到國外的方式,是很適當的。南向政策的目標是要多元化台灣的貿易與投資關係,納入更多國家,以從中國分散風險。我們到目前為止觀察到,台灣的策略聚焦在軟實力上。我們也觀察到新南向政策強化教育上的交流、商業交流、增加台灣與目標國家總體文化上的互相了解,特別是針對東南亞國家。
但是我發覺到,台灣在預算上很節制,目前新南向政策的預算相對很低。(註一)目前我們所觀察到,政策的焦點在於整體軟實力上的長期目標。如果政府真的想要增加台灣在這些國家的投資與貿易,以及這些國家在台灣的投資與貿易,很可能必須更進一步提高預算執行,用來補貼獎勵台灣企業前往這些國家做生意。問題在於,當前雖然中國的企業經營成本提升,但相對來說仍然是經營先進製造的低成本地區。這點將會有所改變,對台商與台商在中國的營運來說,中國的薪資與總體營運成本正在提高。因此不可避免的,台商將被迫轉移到其他具備更廉價生產成本基礎的國家,以維持其競爭力。因此, 就某方面來說,新南向政策是走在區域經濟環境要求台灣企業尋找更有利可圖地區的自然變化之前。
陳冠廷:John,你提到軟實力,你認為我們是否該與中國競爭軟實力?舉例而言,孔子學院,你認為我們也該到東南亞設立類似的機構嗎?
馬樂特:我不認為這是要與中國競爭。在我們所談的南向政策的面相中,你們真正需要的是語言能力,包括更深入了解在這些國家的經商環境,以及如何在這些國家經商。台(商)灣在三四十年前,在中國有優勢,因為台灣與中國有共同語言,並且,在更大的面相上,有相近的文化,以及了解在中國經商的基本文化,因此台商能在中國如魚得水。
但是台商在新南向政策所包含的東南亞與大多數其他國家中,並不具備語言、文化的優勢,因此需要下更大的功夫,才能建立這個基礎,有了這個基礎,才能經營生意。
陳冠廷:我要請教的下一個問題,與軟實力無關,比較偏向基礎建設方面。你認為我們有機會像日本與中國,在東亞競標高速鐵路基礎建設那樣,在新南向政策的區域輸出基礎建設嗎?如果能,我們能如何做?我們可以做類似日本向東南亞國家提供的顧問服務嗎?你對於我們如何打入基礎建設市場有何建議?
馬樂特:很明顯的,台灣無法與中國的大資本競爭,即使是跟日本也很困難,畢竟台灣是個較小的經濟體,比中日小得多。但即使如此,台灣還是有戰略上的、在市場區塊,具有領導優勢。這些領域包括高附加價值製造中心,尖端電子與資訊科技,以及電子資訊業的服務領域。台灣在其他國家也有機會開發這些領域的商機。
陳冠廷:最後一個問題:綠能,台灣的能源政策議題。你上周在台灣,是否親身經歷815跳電意外?
馬樂特:是的,的確。
陳冠廷:我們該怎麼作,你對台灣的能源政策有何建議與想法?
馬樂特:就這個問題來說,台灣電網的本質,同時台灣的電力輸配系統也有重大問題。
集中式的電力輸配體系具有風險,對企業有風險,就全國來說也是國家安全風險,特別是台灣有少數幾座極大規模的發電設施,例如台灣中西部的台中火力發電廠,單廠供應全國大量電力。發電來源多元化,以及分散化電網以及發電來源,將可解決問題,考慮到集中式電網對企業營運與更高層級的國家安全帶來風險,往分散式能源發展也是無可避免的。
陳冠廷:若是我們實現分散式能源政策,你認為我們在未來能避免這類意外嗎?
馬樂特:是的,這是有可能的,但是這些政策也需要投入相當大量的投資,這個問題天生就與當前台灣的能源市場領域緊緊相繫,台電,當前壟斷台灣的能源領域,雖然現在有許多行動要打破台電的單一壟斷,鼓勵電力領域的其他單位也來發電,但台灣所必須要做的,是減少這些反補貼障礙,創造新的電力來源。這些反補貼障礙阻礙綠能以及其他電力來源的發展,也阻礙往從民間供電者購買電力的方向發展。電價在台灣非常便宜,這可能是因為政府補貼批發電價,這正是在能源領域產生反補貼障礙的做法,這是最大的問題。
陳冠廷:在歐盟國家,在英國與美國,他們面臨與台灣相同的困難嗎?
馬樂特:他們也一樣有類似的問題,要多元化能源的來源,對任何國家來說,都可能必須持續奮鬥克服難關,才能擁有有競爭力的能源產業,可提供低電價,卻不需要相當的補助。
但台灣比起其他國家──不論是歐洲或美國──電力供應更為集中化,完全來自於單一電力公司,因此這是個大問題,是的。
陳冠廷:因此必須私有化能源領域,你認為這是解方嗎?
馬樂特:可以是解方(It could be),我的意思是,如我說過的,我們的觀點是,台灣改變發電與供電結構最大的障礙,是要如何解決對其他能源的反補貼障礙。要有效的去除給予電力用戶的補貼,這些補貼人為的讓電力供應價格偏低,讓私人企業對進入發電市場興趣缺缺,因為就是較難盈利。這種反補貼障礙也對小型供電商非常不利,這是個大問題,你也可觀察到市場因此扭曲。
陳冠廷:最後一個問題,我想你知道鴻海近期有重大投資於美國威斯康辛,你認為,企業離開中國前往美國,在未來會成為趨勢嗎?
馬樂特:我們認為鴻海轉移到美國,以及要在美國設立新廠的決定,的確讓人眼睛一亮,這代表了一股新趨勢的動力,這股新趨勢下,企業將可觀的產能轉移到美國,只因為中國生產成本過高。鴻海這樣的企業會離開中國嗎?我們終究會看到有相當可觀的企業退出中國製造,很單純的因為中國營運成本上升,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地帶,東南沿海是中國最能集中製造業的地區,因為地理上最容易接觸全球貨運船隻及航線,你可預期企業會遷移到其他國家,諸如東南亞,勞工、資本、土地容積都比中國更便宜得多,特別當中國勞動成本上升,這將會是個逐漸進行的過程。我不認為他們會將大部分生產遷移到美國,不會。
陳冠廷:減稅或其他政策會對這些企業更友善,以讓它們留在亞洲?
馬樂特:提出這點討論很有趣,因為我們看到威斯康辛州的例子是政府提供相當可觀的補貼來鼓勵鴻海把製造廠遷到那邊,就算如此,成本的差距也不會很大,對美國生產來說這樣的補貼仍然是相當微薄,就算政府已經提出相當可觀的優惠。總體來說,將製造廠遷移到美國,成本仍然有些過高。
這一次的訪談結束後,John隔日就返回香港,不過他還是持續觀察台灣的政經情勢,包含台灣的住房政策等等。我始終相信,政策的資訊、細節非常多,要大家一起討論,因為每個人都有盲點,但一起觀察的時候,就可看到所漏掉、或者是被疏忽的盲區,這也是我們不斷與我舒適圈外,或者是「格子外」世界的朋友對話的最大原因:避免盲點。
註一:根據聯合報報導,「明年度預算共編列七十一點九億元,較去年約增加百分之六十一點六,今年度的預算執行率卻不盡理想。根據立法院預算中心統計,今年新南向的執行率僅百分之五十六點三,僅少數機關預算執行率逾半。」
封面圖片:作者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