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準生命的焦距,不留遺憾的人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在癌末的安寧病房裡,社工人員與心理治療師協助我們做好四道人生課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但是若是到臨終前才做,也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做完這四道人生課題,留下遺憾。那麼,有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提醒自己去實踐呢?

 

我打算從今年的生日開始,每年在自己誕生的這一天空下來,做幾件事。首先就是先預約好,在生日當天做身體的定期檢查,如果是每年做,就可以每年挑不同的身體部位、用不同的儀器做檢查。許多高階昂貴的檢查不需年年做,有些侵入性的檢查除非自己是高危險群,不然也不用次次做。

 

在等待檢查與檢查過程當中很多的空檔時間,而且氣氛情境也蠻適合邊想想自己這一生或這一年來與周遭親朋好友的關係;然後在檢查完回家後,靜靜地寫下自己的代辦清單或重新出發筆記。

 

為了使思考或回想有個依據,可以從身心靈三方面來檢視,問自己:身體的照顧有不足之處嗎?是否該調整某些生活習慣?當身體出狀況,有人可以協助嗎?準備的退休養老金夠嗎?

 

如果有什麼意外,我有留下遺囑嗎?這個遺囑有照顧到所有家人的需求或感受嗎?除了物質的東西之外,我還有留下什麼精神上的傳家寶物嗎?

 

最後也要問自己,這一生快樂嗎?覺得活得有意義嗎?有那些事情一直想做卻沒有去做?

 

raw-image

 

其實這三個面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也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這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比如身體失能時希望接受的醫療照顧方式,要不要接受插管等延命醫療,財產跟遺產的繼承方式,以及葬禮方式的選擇……等等。

 

至於能夠做到的事與想做的事,每個人依自己個性及條件,應該差異很大,但是這幾年,市面上出了非常多的書來協助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一方面是高齡化社會已成全世界的趨勢,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這麼大數量與高比率的高齡人口,因此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產品與觀念來回應這種需求。

 

日本前幾年有一部電影《臨終筆記》(Ending Note,台灣翻譯成《多桑的待辦事項》描述一位因病只剩半年生命的人,如何安排臨終前的生活,並且一一去完成想做卻未完完成的事情的紀錄片。片中主角就是導演的父親,也因為這部紀錄片的關係,日本的書店現在都有一個專櫃,裡面有各式各樣,或簡單或豪華的臨終筆記本,甚至日本這些年也常常可以聽到「終活」這個詞語,這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意思是已屆高齡的老人家,為了人生終結而做的各種準備活動。

 

在終活或臨終筆記裡,都有一項叫做「待辦清單」,也有人用比較正面的態度,把待辦清單改成「重新出發備忘錄」,並且建議應該從每個人的「自我史」,也就是回顧自己一生的大小事開始,然後找出那些未完成的心願。

 

《多桑的待辦事項》

 

回顧一生當然從大的架構開始,從出生、就學、或者結婚、搬家這些大環境的變化為主幹,然後再依序填入之間與人的相遇結緣的關係,當然也包括自己曾經投入的興趣或引起自己強烈情感的事件。當我們記起的過往經驗愈多,也愈能從中找到許多當時想做卻沒做,後來就忘了的事。就像我自己在求學階段,每逢大考日以繼夜讀著教科書或參考書時,腦海常常會浮起許多念頭:「考完之後,一定要去做某件事!」但是往往一考完試,精神一鬆懈,懶散下來,當初所想要做的事就全部忘掉了。

 

當我們有了這麼一個本子,每年固定生日當晚翻閱時,應該就會陸續回想起更多小小的細節,可以把這個自我史的紀錄補充得更完整。

 

這個「自我史」其實也在回答一個大哉問:「我是誰?」也像是自己撰寫的墓誌銘,從蓋棺論定那最後時刻往回推到現在我們可以做那些選擇,來完成這個自我評價。當然,我們也可以每年直接針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寫答案,也許會寫八個、十個甚至二三十個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都將引領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個終活筆記本裡,當然還要有一項未來一年要完成的待辦清單,這個清單當然不見得都必須是很偉大的事情,也許只是小小的行動,比如對某個人寫張卡片,跟誰打個電話就可以完成,但是這些輕而易舉甚至微不足道的事,卻往往是讓自己人生不再遺憾的關鍵。

 

這個每年寫的待辦清單,其實就是自己的「優先清單」,可以協助我們看清楚今天生活的真實面貌,構思明日可能的樣貌;並且迫使我們檢視自我、逼問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但是像這樣列出想做的清單比較容易點,若直接問自己在乎什麼其實很不好回答。

 

不論我們想用什麼方式來紀念這一生,能更讓自己覺得自己這一生很值得,沒有遺憾,大概是最重要的,因此能夠有這麼一本筆記本,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文字,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很多的想法其實很模糊,自己都很難掌握。

 

每年在生日時到醫院做身體檢查,某種程度也是在逼自己「凝視死亡」這個必然來臨的時刻。我們也許無法像許多宗教大師一樣,能夠每天靜坐觀想自己的死亡,但是一年一次在生日那天提醒自己做這件事,重新看一下人生該做的事,重新擬遺囑跟待辦清單,就好像在調準我們的生命焦距,讓我們可以用清楚的視線與正確的角度來面對我們珍貴而獨特的生命之旅。

 


 

封面圖片來源:maxpixel

編輯:熊編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p>
<p>這些年偶爾也有機會寫童書或編童書,發現花的心力比為大人寫書困難多了。只有真正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完全消化與理解之後,才有能力用最簡單的方式寫出重點。了解這一點之後,當我必須接觸新的知識領域時,通常會先去找相關的童書來看。</p>
<p>相對於四十歲左右已經結婚生子的男生,我們這個世界也出現了一群年齡相似、單身未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他們活躍四方,引領著風潮,也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機。</p>
<p>站在時代轉換的渾沌時刻,我們該何去何從?或許我們可以從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經驗、打造出許多全新典範的年輕人身上。是的,為何要為那些已消失的工作而擔心憂慮呢?年輕人要有信心闖出全新的時代。</p>
<p>最近墾丁國家公園因為遊客在那裡買到超貴的滷味引起網路廣泛討論,批評物價太貴、環境髒亂,景點沒有特色,並在短短二年多裡遊客數量腰斬,從每年八百萬降到四百萬人次……究竟這個台灣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怎麼了?</p>
<p>「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p>
<p>在人類漫長的演化過程,即便進入文明的這幾千年裏,所有使用的東西都是可以回到大自然;直到這幾十年,才出現垃圾這樣的名詞,阻斷了地球亙古以來物質的不斷循環。</p>
<p>這些年偶爾也有機會寫童書或編童書,發現花的心力比為大人寫書困難多了。只有真正把這個領域的知識完全消化與理解之後,才有能力用最簡單的方式寫出重點。了解這一點之後,當我必須接觸新的知識領域時,通常會先去找相關的童書來看。</p>
<p>相對於四十歲左右已經結婚生子的男生,我們這個世界也出現了一群年齡相似、單身未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生。他們活躍四方,引領著風潮,也創造出許多新的商機。</p>
<p>站在時代轉換的渾沌時刻,我們該何去何從?或許我們可以從創造出許多新的工作經驗、打造出許多全新典範的年輕人身上。是的,為何要為那些已消失的工作而擔心憂慮呢?年輕人要有信心闖出全新的時代。</p>
<p>最近墾丁國家公園因為遊客在那裡買到超貴的滷味引起網路廣泛討論,批評物價太貴、環境髒亂,景點沒有特色,並在短短二年多裡遊客數量腰斬,從每年八百萬降到四百萬人次……究竟這個台灣第一個成立的國家公園怎麼了?</p>
<p>「助人為快樂之本」雖然是句老掉牙的話,但是近年真的有非常非常多的科學研究證明,這不只是道德教訓,如果能將我們的思慮焦點從自己轉到他人,把對自己的關心轉移到對別人的關懷,自己的痛苦就會立刻減輕。</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十一奉獻」,這個對許多信徒而言既熟悉又略帶挑戰性的話題,經常在教會中引發討論。到底奉獻的十分之一是信仰的必需,還是道德的束縛?2025年1月12日,光合教會的主日證道以這一主題出發,林銘敬牧師帶領會眾重新檢視「十一奉獻」的核心意義,從聖經的教導到實踐的挑戰,深度探索何為真正的蒙福之道。
Thumbnail
我很好奇,死前的願望清單是怎麼產出的? 是知道死期時,自製走馬燈,開始回顧一生。 然後迅速掃描那些事情,是如果不去做就實在太遺憾了,或者後悔想補救的? 或者日常就開始列清單? 我們總是會因為某個原因,某些難處,導致現在是沒有辦法去做的。 但我們會告訴自己,啊!這些未來一定要去做! 例如環遊世界?
Thumbnail
「人生清單」(Bucket List)是指個人在有生之年希望完成的目標、夢想或體驗的列表。這些項目可能涵蓋旅行、學習新技能、挑戰自我或修復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 制定人生清單的目的是為了明確人生目標,激勵自己積極行動,從而過上更有意義和滿足的生活。 到了中年階段往往是生命的重要轉折點。
Thumbnail
柯泯薰迎接出道 10 週年,於 11 月 21 日舉辦《好好的 Be Good》聽歌分享會,公開黑膠專輯的兩首歌曲 Side A〈蟬與螢〉和 Side B〈鳥語魚〉,並分享製作過程的靈感與背後故事,新專輯數位版本於今日正式上架,黑膠則定於 12 月 26 日台北 Legacy 演唱會當天同步發行。
Thumbnail
如果可以活到90幾歲,我也算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了。 最近常在社群上、節目、朋友中看到,不少人為自己下一階段做了新的挑戰、突破、或是奮力完成一件事! 回頭過來想想自己,什麼是我的人生中,必做的事情呢? 我的bucket list 又有哪些事?
Thumbnail
如果人生到最後,連現在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的自己的生日都會忘記,那我還想記住什麼呢? 我慢慢得拿起,放下一些東西,捨去前我對它微微笑,我都記住了喔,那些事都變成了身體,長成我現在的樣子,謝謝你,帶給我的學習。
Thumbnail
預約好幾個月的書,郭憲鴻〈小冬瓜〉的「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終於在四月中借到,實在很難一口氣看完,因為眼淚完全不聽使喚,總是模糊了視線,親情真的很容易觸動心弦。
Thumbnail
剛開始用油漆重新粉刷外牆的老屋,如同斷了腿的母親,正經歷一段「重建/康復」的過程,隨著女兒泰莉莎回到老家照顧母親,也向觀眾展示這對母女的微妙關係。《她們的盛夏微愛》打好了故事的「底漆」,為這對母女往後的人生再度上色,牆面上代表著世代差異的「裂縫」,都被細緻地修補完整,無論用噴槍還是滾筒,都能感受到上
Thumbnail
Sasha的難題並不在「殺人與自殺」的極端。片中一幕她邊吸著血袋邊讀的書叫做《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實在諷刺滿點,許多動物都會思考,但會思考、有感情就能獨立於生命運行的法則嗎?表姊Denis的吸血教學重點反倒是「不要思考」,對應片名所謂的「人道主義」不也是人類「以人類為主體」定義的道德標準?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十一奉獻」,這個對許多信徒而言既熟悉又略帶挑戰性的話題,經常在教會中引發討論。到底奉獻的十分之一是信仰的必需,還是道德的束縛?2025年1月12日,光合教會的主日證道以這一主題出發,林銘敬牧師帶領會眾重新檢視「十一奉獻」的核心意義,從聖經的教導到實踐的挑戰,深度探索何為真正的蒙福之道。
Thumbnail
我很好奇,死前的願望清單是怎麼產出的? 是知道死期時,自製走馬燈,開始回顧一生。 然後迅速掃描那些事情,是如果不去做就實在太遺憾了,或者後悔想補救的? 或者日常就開始列清單? 我們總是會因為某個原因,某些難處,導致現在是沒有辦法去做的。 但我們會告訴自己,啊!這些未來一定要去做! 例如環遊世界?
Thumbnail
「人生清單」(Bucket List)是指個人在有生之年希望完成的目標、夢想或體驗的列表。這些項目可能涵蓋旅行、學習新技能、挑戰自我或修復人際關係等各個方面。 制定人生清單的目的是為了明確人生目標,激勵自己積極行動,從而過上更有意義和滿足的生活。 到了中年階段往往是生命的重要轉折點。
Thumbnail
柯泯薰迎接出道 10 週年,於 11 月 21 日舉辦《好好的 Be Good》聽歌分享會,公開黑膠專輯的兩首歌曲 Side A〈蟬與螢〉和 Side B〈鳥語魚〉,並分享製作過程的靈感與背後故事,新專輯數位版本於今日正式上架,黑膠則定於 12 月 26 日台北 Legacy 演唱會當天同步發行。
Thumbnail
如果可以活到90幾歲,我也算過了人生的三分之一了。 最近常在社群上、節目、朋友中看到,不少人為自己下一階段做了新的挑戰、突破、或是奮力完成一件事! 回頭過來想想自己,什麼是我的人生中,必做的事情呢? 我的bucket list 又有哪些事?
Thumbnail
如果人生到最後,連現在對我來說再熟悉不過的自己的生日都會忘記,那我還想記住什麼呢? 我慢慢得拿起,放下一些東西,捨去前我對它微微笑,我都記住了喔,那些事都變成了身體,長成我現在的樣子,謝謝你,帶給我的學習。
Thumbnail
預約好幾個月的書,郭憲鴻〈小冬瓜〉的「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終於在四月中借到,實在很難一口氣看完,因為眼淚完全不聽使喚,總是模糊了視線,親情真的很容易觸動心弦。
Thumbnail
剛開始用油漆重新粉刷外牆的老屋,如同斷了腿的母親,正經歷一段「重建/康復」的過程,隨著女兒泰莉莎回到老家照顧母親,也向觀眾展示這對母女的微妙關係。《她們的盛夏微愛》打好了故事的「底漆」,為這對母女往後的人生再度上色,牆面上代表著世代差異的「裂縫」,都被細緻地修補完整,無論用噴槍還是滾筒,都能感受到上
Thumbnail
Sasha的難題並不在「殺人與自殺」的極端。片中一幕她邊吸著血袋邊讀的書叫做《人是會思考的動物》實在諷刺滿點,許多動物都會思考,但會思考、有感情就能獨立於生命運行的法則嗎?表姊Denis的吸血教學重點反倒是「不要思考」,對應片名所謂的「人道主義」不也是人類「以人類為主體」定義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