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30|閱讀時間 ‧ 約 6 分鐘

調準生命的焦距,不留遺憾的人生

    在癌末的安寧病房裡,社工人員與心理治療師協助我們做好四道人生課題:「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但是若是到臨終前才做,也許沒有足夠的時間與機會做完這四道人生課題,留下遺憾。那麼,有沒有辦法在日常生活中確實提醒自己去實踐呢?

     

    我打算從今年的生日開始,每年在自己誕生的這一天空下來,做幾件事。首先就是先預約好,在生日當天做身體的定期檢查,如果是每年做,就可以每年挑不同的身體部位、用不同的儀器做檢查。許多高階昂貴的檢查不需年年做,有些侵入性的檢查除非自己是高危險群,不然也不用次次做。

     

    在等待檢查與檢查過程當中很多的空檔時間,而且氣氛情境也蠻適合邊想想自己這一生或這一年來與周遭親朋好友的關係;然後在檢查完回家後,靜靜地寫下自己的代辦清單或重新出發筆記。

     

    為了使思考或回想有個依據,可以從身心靈三方面來檢視,問自己:身體的照顧有不足之處嗎?是否該調整某些生活習慣?當身體出狀況,有人可以協助嗎?準備的退休養老金夠嗎?

     

    如果有什麼意外,我有留下遺囑嗎?這個遺囑有照顧到所有家人的需求或感受嗎?除了物質的東西之外,我還有留下什麼精神上的傳家寶物嗎?

     

    最後也要問自己,這一生快樂嗎?覺得活得有意義嗎?有那些事情一直想做卻沒有去做?

     

     

    其實這三個面向也可以從另一個角度來檢視,也就是我們應該做的事。這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比如身體失能時希望接受的醫療照顧方式,要不要接受插管等延命醫療,財產跟遺產的繼承方式,以及葬禮方式的選擇……等等。

     

    至於能夠做到的事與想做的事,每個人依自己個性及條件,應該差異很大,但是這幾年,市面上出了非常多的書來協助我們去思考這些問題,一方面是高齡化社會已成全世界的趨勢,人類歷史上從沒有出現過這麼大數量與高比率的高齡人口,因此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產品與觀念來回應這種需求。

     

    日本前幾年有一部電影《臨終筆記》(Ending Note,台灣翻譯成《多桑的待辦事項》描述一位因病只剩半年生命的人,如何安排臨終前的生活,並且一一去完成想做卻未完完成的事情的紀錄片。片中主角就是導演的父親,也因為這部紀錄片的關係,日本的書店現在都有一個專櫃,裡面有各式各樣,或簡單或豪華的臨終筆記本,甚至日本這些年也常常可以聽到「終活」這個詞語,這是臨終活動的簡稱,意思是已屆高齡的老人家,為了人生終結而做的各種準備活動。

     

    在終活或臨終筆記裡,都有一項叫做「待辦清單」,也有人用比較正面的態度,把待辦清單改成「重新出發備忘錄」,並且建議應該從每個人的「自我史」,也就是回顧自己一生的大小事開始,然後找出那些未完成的心願。

     

    《多桑的待辦事項》

     

    回顧一生當然從大的架構開始,從出生、就學、或者結婚、搬家這些大環境的變化為主幹,然後再依序填入之間與人的相遇結緣的關係,當然也包括自己曾經投入的興趣或引起自己強烈情感的事件。當我們記起的過往經驗愈多,也愈能從中找到許多當時想做卻沒做,後來就忘了的事。就像我自己在求學階段,每逢大考日以繼夜讀著教科書或參考書時,腦海常常會浮起許多念頭:「考完之後,一定要去做某件事!」但是往往一考完試,精神一鬆懈,懶散下來,當初所想要做的事就全部忘掉了。

     

    當我們有了這麼一個本子,每年固定生日當晚翻閱時,應該就會陸續回想起更多小小的細節,可以把這個自我史的紀錄補充得更完整。

     

    這個「自我史」其實也在回答一個大哉問:「我是誰?」也像是自己撰寫的墓誌銘,從蓋棺論定那最後時刻往回推到現在我們可以做那些選擇,來完成這個自我評價。當然,我們也可以每年直接針對「我是誰」這個問題寫答案,也許會寫八個、十個甚至二三十個不同的答案,這些答案都將引領我們找到真正的自己。

     

    這個終活筆記本裡,當然還要有一項未來一年要完成的待辦清單,這個清單當然不見得都必須是很偉大的事情,也許只是小小的行動,比如對某個人寫張卡片,跟誰打個電話就可以完成,但是這些輕而易舉甚至微不足道的事,卻往往是讓自己人生不再遺憾的關鍵。

     

    這個每年寫的待辦清單,其實就是自己的「優先清單」,可以協助我們看清楚今天生活的真實面貌,構思明日可能的樣貌;並且迫使我們檢視自我、逼問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麼?但是像這樣列出想做的清單比較容易點,若直接問自己在乎什麼其實很不好回答。

     

    不論我們想用什麼方式來紀念這一生,能更讓自己覺得自己這一生很值得,沒有遺憾,大概是最重要的,因此能夠有這麼一本筆記本,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文字,是很重要的;我們沒有白紙黑字寫下來,很多的想法其實很模糊,自己都很難掌握。

     

    每年在生日時到醫院做身體檢查,某種程度也是在逼自己「凝視死亡」這個必然來臨的時刻。我們也許無法像許多宗教大師一樣,能夠每天靜坐觀想自己的死亡,但是一年一次在生日那天提醒自己做這件事,重新看一下人生該做的事,重新擬遺囑跟待辦清單,就好像在調準我們的生命焦距,讓我們可以用清楚的視線與正確的角度來面對我們珍貴而獨特的生命之旅。

     


     

    封面圖片來源:maxpixel

    編輯:熊編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