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散文|實心的擁抱

    攝影師 川內倫子
      每個星期四八點半雲門成律上課結束之後,宜娟老師會張開雙臂說:「抱抱下課。」
      然後我們每個人會用自己的方式回應她敞開的手,有同學會輕輕的攬住她,已經是母親的同學在擁抱之後會摸摸她的頭,而我則是,用盡全身的力氣去抱緊她,她的身體精巧結實,骨架偏小(像有精神的小彈簧總是蹦蹦跳跳),比我低了一個頭左右,很輕易就可以把她納進整個懷抱裡,抱得穩當就可以凌空將她托起一點點。
      有次擁抱結束後,她跟其他同學說:「妳們可以去給怡青抱一下,是很紮實的擁抱啊,不是中間會保留距離感覺空空的擁抱。」
      聽她那麼一說我才查覺,這一直都是我的習慣,每次我擁抱誰都要帶著一點力量,不管是雙臂還是身體,那不像眼神和言語需要情緒的正規邏輯。
      這一瞬間我沒有任何的話想對你說,放鬆的讓彼此負載對方的一點重量,感受真正的溫度,而那個溫度可以成為任何一種被自己需要的實質意義,而有趣的是每個擁抱都會在適當的時機解開,像身體有個內定的機制在早晨時喚醒你睜開眼,整個過程真的一句話也不需要。
      這一整年我翻新了許多生活方式,接觸不一樣的嚐試,在拓寬了人際相處之後,我發現我其實是笨拙也十分不擅長的,在某些我無法理解的全新狀況裡時常無所依持,想要筆直的朝向對方走去,卻總是尋不著憑藉,難以銜續,步伐總是搖晃。
      宜娟老師在每堂課的熱身都會安排我們在教室四處走路流動,剛開始只是要我們和經過身旁的同學用眼神示意,後來加入了握手,以及不用對話牽起對方的手讓身體感受手的帶領,引導對方旋轉一圈或被她旋轉。
      平常習慣仰賴言詞取得共識,讓肢體溝通變成第一次學習發音的新語言一樣,沒預留也沒放鬆讓手勢發言的時間,就牽起對方一起旋轉,還面向不同的方向,當然無法順暢的畫圓,到半空就卡在一起。
      「卡住也沒關係,只要放手,結就解開了。」老師說。
      把彼此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出來或還回去,是解結的唯一方法。我發覺我在和同學握手時就習慣用笑來閃避她們筆直的目光,我不習慣用這種方式袒露自己,這是交集層層遞進前的開端,眼神只是個觸點充滿隱匿的暗示,或是鏡頭只是單純的捕捉和定焦。
      我不想單純只用視覺估量他人,用慣用的經驗收集情報,當下就做出審判一樣的結論,擁抱對我來說容易的多,因為太笨拙,我只會傳遞有明確實感的互動,因為了解需要多少的際遇巧合才能匯集一個幾秒鐘的擁抱,在親依的這一刻更希望能接近完全的誠實。
      我們願意為對方微微的彎曲脊骨,配合手勢形成一個可以把對方完整納入的空間,也心甘情願的把自己交出去,感受彼此在此刻敞開的雙手,還有花了很長的時間養成維持的溫度。
      在課程裡,老師安排很多動態方式讓我們有意識的使用平常很少用來施力、補助動作的肌肉,它們充滿力量和彈性,其實隨時都可以順服本身的意志支持我們保持平衡,動的更隨意輕鬆。
      但僵化使用的慣性,把活動發展的牆跟框架都建立起來,形成一個無意識的殼,明明是自己的身體,還是會對某個安靜的局部全然陌生,像放久受潮無法點燃的火柴,每一次推移拉引都是試圖一點一點找回它原本的鬆緊密度。
      隨著每一次課程,律動之間的接續關聯變的緊密,需要讓身體快速記憶對瞬間重心移換的準確掌控,在還不習慣之前,每一次起跳我都必須要更信任自己,相信腳掌跟腳踝的力量可以支援我不停嚐試跳的更高,還有些沒有力氣的肌肉一集中使用就會微微酸麻的顫抖。
      我要重新清理覆在這些部位上面的苔蘚,它們如同在不自然的養殖之下用侵入的方式植入貝核的蚌體,被過度忽略的堅硬質理增生包覆。
      有時它和我的意識慣性的保持距離,必須不停重複的訓練才能開始親近,前一陣子經常去上有關身體跟臟器課程的朋友,教我調整走路的方法,除了雙腳之外,身體很多部分的彈性都在幫助雙腳完成一抬一放的步伐,是一台規律有力的幫浦。
      她要我在走路時把意識集中在兩側的胯骨,感覺它在起步和踏地這個步驟間的柔軟擺盪,如果身體是精密的時鐘,胯骨就是身體的鐘錘,讓雙腳這個指針隨著它搖擺的等時性平穩的移動,清楚的查覺到它對我的支持之後,突然有種其實我從來不孤單的充實感。
      她也教導我認識每個臟器的位置,它們細緻運作而產生相對的空間,要我坐著前後搖晃半身,感覺胸腔的排列整齊的肋骨和肌肉,穩穩的放置著我最核心的載體心臟,跟我說不管是向前還是向後彎曲,妳的整個胸口都提供心臟最穩厚的保護,心臟才不會因為姿勢的改變掉出來。
      所以妳的心其實,一直都非常的安全。
      之後無論我在用不習慣的姿勢把自己支撐起來,不穩定的渾身顫抖,肌肉從深處觸發痠痛的時候,還是發現了膝蓋邊有因為動作不當而留下的瘀青,或是低頻的疲累以及不能流暢完成律動覺得挫折的時候,就大笑一下就好,因為我知道這都沒有關係,我和身體一定有足夠的能力承受的住這些還不成熟前,所有顛倒未知的狀況。
      拍攝實驗性舞蹈紀錄片「關於舞蹈的幾種發生 Once」的導演陳祺欣,形容年輕而尚在萌芽中的舞者們,在互相陪伴撞擊,發明新的身體語言表達的跌跌撞撞之間掌握住的「信任」:
      陪伴其實在成長裹不是依賴,是傾聽,是一種溫柔的教育。
      前一個月前因為朋友的邀約,去參加位於陽明山半山腰的玉溪有容基金會舉辦的琉球頌缽音樂會,頌缽老師Yasu是日本人,一身寬鬆素淨的白衣,在音樂會開始之前安靜的光著腳在庭園的草地上隨性走動,不刻意快速密集的跟別人接觸,不拐彎抹角不客套,肢體盡是即使獨自也安然的自在。
      在音樂會的前半段,他也不急著演奏,只是一直安排讓我們和身邊的觀眾不採用俗套言語的互動,要我們把名字、社會地位和價值觀認知全部清空,對方只是一條河或深潭,感覺他如何吐息、如何養育浮在岸邊的浮萍、如何蜿蜒、平靜之下蘊藏的豐沛、毫不防備光著腳踏進去的時候,會不會有軟厚的濕泥或不甚平坦的石塊接住你….。
      我牽著她的手,閉起眼睛讓她一路領去戶外,我感覺到戶外的空氣,只有眼皮透著模糊不成形的光度,跨出一步都小心翼翼非常謹慎,一個步伐比平常小了一半,每一步都要確定自己踏穩了才完全放下,心裡接連快速冒出許多向自己亮紅燈警示的唸頭:
      腳板的這個質地是踏在草地上了?她要帶我去哪裡呢?前面有階梯、再前面還有一個小池塘啊?我要怎麼調整腳步的速度?
      但後來我想不要再讓這些懷疑,壓榨縮減我對她信任的空間了,她握住我的手也是這麼的認真慎重,互相的掌握著對方的節奏,完全專注在傾聽她雙手和聲音的帶領,一起牢牢的維護著我交給他的信任,讓她可以盡全力的保全我的安危,不操控也不依賴。
      而我也打從心底理解,她一定也不想要我受傷,形成我們之間,如同物質響應磁場屬性形成的磁性,不管強弱、性質與影響如何,也是一個完整真心的過程。
      這個過程就像宜娟老師,在以楊德昌導演的電影《一一》裡探討著人與選擇之間相互對反矛盾與參照,進而逐漸形塑缺角自我的意境為基礎,依此編制的舞件作品裡形容:
      一
      一
      相伴而相對
      彼此參照 各自完整
      完成一個世界同時自然分別
      反覆平常 一一前往
      在開始之前,我們是一窪凝滯而幽靜的進行生態演替的沼澤,從水體向陸地進化的中間階段彼此遇見,當溫度合適,我們讓充滿生機的植物大量繁茂生長,出現過多分化造成分解速度不快時,反而促使了雙方的沼地沉靜滋養、成熟發育。
      日復一日不停新生又過去的經歷,理解像植物遺骸不斷的堆積,形成堅強得以立足的泥炭。
      最終沼澤退化,我們自然分別,各自,變成草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