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30|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尋找消失的東京地景:我讀川本三郎《遇見老東京》

本文於2018年6月25日刊登於【故事Story Studio】網站:重現消失的昭和三〇年代風景──《遇見老東京》〉

川本三郎曾經以當年作為記者,親身經歷1960年代風起雲湧的學生運動、安保鬥爭等一連串政治、社會抗爭為背景,寫下《我愛過的那個時代》一書。而1998年所出版的這部《遇見老東京》,中文版發行之際,川本三郎曾受邀訪台,談論東京下町散步的相關話題,同樣受到矚目。

與多數有關「東京論」或「東京觀察」的書籍較為不同的是,本書的所謂「老東京」,大多為1950至60年代,也就是戰後重建至高度經濟成長的過程中,經歷全盛時期的設施與地點。

      你想遇見甚麼樣的東京

對訪日遊客而言,每隔一陣子造訪東京,多少能感覺到這個城市一直在不斷的變化。除了源源不絕出現的新名所,例如近年的新丸之內大樓、晴空塔、代官山蔦屋書店等地景之外,充滿著下町風情的淺草、上野、都電荒川沿線等處,則又能接觸到最為貼近東京庶民生活的朝市、商店街,以及隱身於住宅間巷弄間的寺社舊跡、老建物改造的文青咖啡館、古本屋,相信也是許多背包客共同的旅遊經驗。
自稱是「東京的女兒」,在東京出生、成長,嫻熟中文寫作,描寫過東京社會與人群生活百態、鐵道、飲食文化、文藝界今昔動態,擁有多部「東京觀察」著作的散文家新井一二三曾說到:「連土生土長的東京人都只知道東京的某一個角落而已」 。
每個人都能在東京追尋到自己想看的風景,動漫迷、日劇迷、下町散策愛好者、美食購物中毒者,捕捉到的東京印象自然是個個不同。對造訪過無數次東京的筆者來說,面對新宿、涉谷車站附近,如潮水般疾走的人潮,一直頗感苦手。不過,這個擁有23個「都內」與廣大「都下」地區的東京,仍然有可以放慢緩腳步閒晃的好去處,能看見不同的都區風貌。
青山靈園的上野英三郎與八公墓所
遠離人擠人的窘迫,與行人快步前行的節奏,搭上綠色的地鐵千代田線,在乃木坂下車,來個港區散步之旅,也是不錯的選擇。可以走進與乃木坂車站直結的國立新美術館觀展,或沿著坂道參拜乃木神社,造訪日治時代總督乃木希典的故居,也可以順道晃進不遠處的青山靈園,眼尖的話或能尋訪到後藤新平、上野英三郎和忠犬小八的墓所。繼續往南青山的方向走去,剛好也累了,看到來自台灣,坐落在坂道上的「微熱山丘」,是時候也該進去吃個下午茶囉(誤)。

      消失的老東京及其前世今生

休閒設施與建築
本書首先從作者出生、成長的澀谷區開始談起,細數當時東京都區內的94處地域、建物、商店街、映畫館、劇場、車站、碼頭、遊園地、橋梁、坂道等設施。它們多數已因為都更、景氣與社會變遷等因素,而不復存在,像是作者在中學時代頻繁造訪的日比谷電影劇場、築地東京劇院,因建築結構老舊而被拆除,而通學時經常搭乘的路面電車七號線,也因為自動車使用率增加,與地鐵路線的延伸,導致乘客減少而走向廢線的命運。
從運河、橋梁到蛻變為車站
消失的尚不只有作為休閒娛樂空間的建物,或路面電車的線路。 江戶時代就以「水都」之姿發展起來的東京,除了天然河川,還挖掘了許多人工運河,並架設橋梁作為聯絡通道。現今由地鐵與JR共構的八丁崛車站,就是江戶時代的運河名稱;而諸如 數寄屋橋、三吉橋、稻荷橋等多座橋梁,在戰後的銀座與築地一帶就是重要的聯外通道。 在1964年東京奧運的建設計劃,與高度經濟成長下的都市更新,鐵道與高架道路更為密集的情況下,這些橋梁不是失去原有的作用,就是僅留其名,甚至遭到拆除的命運。
現今東京密集的鐵道網中,部份以「橋」來命名的車站,就是沿用過去存在的橋名作為車站名稱,像是JR中央線的水道橋站、地鐵有樂町線的江戶川橋站、新宿線的曙橋車站等。從橋樑到以「橋」為名的車站,這樣的變遷,彷彿能夠看見這些橋梁在戰後數十年至今,首都圈急遽發展之下,完成了階段性的歷史任務,走進了老東京的歷史與人們的記憶中,而承襲其名稱的車站,則繼續發揮原本橋梁的運輸角色。
水上巴士與溫泉的東京日常及其延續
從川本三郎的老東京印象中,也提到了現在已鮮為人所知的東京人日常。當時隅田川上也有載客的蒸氣渡船,也就是所謂的水上巴士,往來於淺草與濱離宮等地,由於運賃低廉,是許多東京人通勤、代步的交通工具,與現今作為觀光用途營運的水上巴士截然不同。水上巴士曾經是東京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通過川本三郎的介紹,也使讀者得以了解水上人家的生活實態,與水上巴士的前世今生。
Tokyo Dome City La Qua
而現今廣受東京人與訪日觀光客歡迎的大江戶溫泉物語、東京巨蛋附近的Spa La Qua等所謂的「スーパー錢湯」,其實源自1950年代開始在銀座六丁目營業的「東京溫泉」,曾被當時的旅行案內列為新的觀光景點,也是都內上班族小憩片刻的好去處。「東京溫泉」裡各式各樣的風呂,甚至附有舞廳、食堂、成人服務等,這樣複合式的經營型態,在當時被視為引領時尚的產業。而「東京溫泉」1990年代結束營業之後,這類結合泡湯、遊憩、飲食等多目的的休閒空間,在日本人善於將老產業不斷翻新再生的特長下,看到現在許多被打造為觀光景點,吸引訪日遊客上門消費,也具有戀人聖地與親子娛樂功能的溫泉主題樂園,理解這樣的變遷,作為生活史的面影與延續的軌跡,其實也不需太過意外。

        看得見的老東京

如何將已不復見的地景,或街道的昔日風景,通過書寫重現在讀者眼前呢?川本三郎除了利用過往的旅行案內、各種會社編纂的史料文本,並根據自己在當時的生活經驗與記憶,以及實際散步的觀察,描述古今的街景樣貌之外,由於這些地方在許多經典影視、文學著作中,經常成為拍攝與寫作的場景,故作者在寫出這些老東京的景物形象時,也從這些經典影視、文學作品來取材,捕捉這些老東京的樣貌。
例如提到銀座松田大樓,就使用了小津安二郎執導的《東京物語》,此外像是黑澤明、市川崑與山田洋次等知名導演的作品,也頻繁的作為引用描述的材料。 作為文藝與影視評論者,作者對於昭和時代的影視作品可以說是如數家珍,書中利用各種電影、電視的拍攝場景,來據以呈現老東京的街景、地點,不消說大多奠基於作者對於影視、文學作品的嫻熟,才能藉以精確的擷取出關鍵的畫面。
東京物語
此外,川本三郎筆下部分的「老東京」,像是前身為電子器材集散地與電器街的秋葉原;曾經俗稱「江戶鬼門」的南千住;明治以來就是東京近郊旅遊勝地的柴又,以及淺草花屋敷、荒川遊樂園等,在首都圈經歷數十年滄海桑田的變遷之後,或許景物人事皆已全非,但無論現已轉而被形塑為動漫偶像御宅族聖地、貧窮背包客投宿的首選區域,或仍然扮演熱門旅遊景點的角色,都持續在東京這個城市發光發熱,為東京人與旅行中的過客,不斷創造回憶的點點滴滴。

      你準備好遇見老東京了嗎

或許讀過川本三郎筆下的老東京,你會像不才筆者在下我一樣,在走訪東京的每處街道角落時,不由得對其蛻變前後的歷史過程,與未來的發展感到好奇。通過散步能否找回老東京的身影,取決於每個人對這個城市過往的歷史,有多少的了解。位於上野與鶯谷車站間的陸橋步道,經常成為筆者這個偽鐵道迷,在停留東京之際,眺望各線JR列車的好地點,原來,川本三郎提到的兩大師橋,就是筆者此處駐足之地。或許,有更多的老東京,曾經與自己擦身而過,而在了解更多這座城市的今昔演變之後,有一天會忽然意識到,自己原來與老東京的距離,並不是遙不可及。
閱讀老東京,一座城市,94個地點的舊時風景,讓自己在東京的散步之旅更有溫度。
兩大師橋下的鐵道與電車

感謝閱讀到這裡的各位讀者,點這裡,可以看到更多專題文章。

隨手按下圖五個讚,鼓勵寫作無負擔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每個人的旅行經驗與習慣裡,都是人類不同階段旅行史發展的沉積。在這裡會通過追索古今旅行史上的相關各種人事物,告訴你別人沒跟你說過的旅行故事。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