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上海打工片段:外賣大小事

    我待在上海要三個月期間,是最冷的時候了,連下好幾天的雪。“上海冬天不下雪的,很多年沒下了。” 辦公室裡的上海姑娘們這樣跟我說。不到半個多月後,雪飄啊飄的,每天醒來望向窗外是白茫茫一片,天氣這件事是很難說的準的。在這寒冷的天氣裡,想求個溫飽,又不想離開被窩,外賣是最好的解套。那段寒冷的日子裡我真的過得十分委靡,除了平日總是要賺錢,硬逼自己爬出被窩外,星期五睡前我就會先在“回家吃飯”這平台預定好隔天的早餐,星期六被外賣門鈴聲叫醒,吃飽喝足再滾回床上看影集,快到中午時在刷刷“餓了嗎”有什麼好吃的,定好餐再繼續窩到外賣送來,接下來是一樣的步驟一路到晚餐,甚至宵夜....。
    由於中國網路圍牆之高,懶得翻牆時,我最大的興趣就是刷“餓了嗎”、“大眾點評”(註1) 及“回家吃飯”。常常刷到我好猶豫,什麼都想吃,真要說離開上海後我最壞念的是什麼,就是吃了。雲南菜,上海本邦菜,港式飲茶等各種中式料理,西餐也做得很好。刷手機,吞口水,冷冷的天,我靠外賣嚐盡各種美食。
    “餓了嗎”、“大眾點評” 和台灣有的外賣平台性質一樣,和各種不同價位的店家合作,小至煎包、搖飲到吃火鍋辦party都行。上述兩個並不是我最愛的外賣平台,最喜歡的就是“回家吃飯”。一直吃外賣餐館總是會有膩口,調味太重的問題。“回家吃飯”如其名,讓你叫外賣宛如在家吃到媽媽做的菜一樣。
    他的運作是這樣的,不和店家合作,是和小區裡有開火的家庭合作,這些家廚們可上平台登入自己做的菜,平台會定位出你家附近有哪些家廚,看看家廚們今天有提供什麼麼菜色,看到喜歡的就下單。可以說是幫很多家庭製造第二份收入,出門在外的人們也可吃到宛如家裡的飯菜。家廚們資料也會顯示他們來自中國哪裡,更有機會嚐到道地味。吃到最後我變成一個阿姨的老顧客,她燒的紅燒肉我至今忘不了,平日阿姨或伯父送餐來時,還會寒暄“今天這麼晚啊,加班啦,不要太累啊”,讓異鄉人覺得很溫馨。另外就是一位來自東北的Kevin,他做的西式料理都非常到位,好吃,我週末的早餐都是靠他的手藝喚醒我的。記得有個週末病得嚴重,只能吃清淡食物,便請阿姨煮了一鍋白粥送來。這是在其他平台不好辦到的,少油少鹽,滿滿人情味。
    一直享受外賣方便的我,其實對於外賣的過度包裝是有感到不安的,大量可微波的塑膠盒,一個週末下來,我自己就會製造非常多的垃圾。再加上在中國似乎沒在嚴格執行分類回收,據上海朋友說法近期才比較有宣導。那你大概可以想像一線大城市的人口數,一天所製造出來的外賣餐盒有多可觀,放大至全中國更不得了了。另外從消費者在平台上的點評中也看得出來對於包裝的重視,所以過度包裝似乎不是沒有理由。我自己本身是享受外賣的方便,但也矛盾於製造太多垃圾。想到的解決方法便是給家廚阿姨、伯父自己的餐盒。其他的,能想到的就是儘量別點外賣了吧....。啊...難啊!或是,就別提供那根本很難用的塑膠餐具了吧!!!
    *兩張照片都是kevin的作品,恩~~,我要外帶Kevin。 註1: 謝謝網友提醒,避免資訊混淆及錯誤,已修正內容。的確不是支付寶,他是支付平台,我當時所使用的是大眾點評及餓了嗎。請讀者們參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