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之島》、「作者已死」與放映後教室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一部以孩子與狗為主角的電影,卻引起「各路豪門各自註解」⋯⋯你信哪一個?
前陣子與愛狗的朋友欣賞《犬之島》,電影結束後的對話令我印象深刻:「是個皆大歡喜的圓滿結局呢!」「沒有吧?!你難道不覺得最後斑點(註:主角的前任保護犬)被供奉在神社裡,有濃烈的政治意涵嗎?」「咦?不是享清福嗎?」相同的劇情,人們卻有非常不同的切入觀點:這樣的現象引發了我的興趣,於是我便在幾個影迷社團中,貼出了「徵求觀點」的貼文,作為整理分析之用,最後就是這篇文章的誕生。
✳本文「不會」提供家安老師對《犬之島》劇情的看法,對劇情評論有需要的讀者,可參考我所搜集的資料庫連結

你可有聽見太鼓的聲音?

整理後,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每一篇媒體平台上的「成文評論」都有提及「太鼓」這個日本傳統樂器,然而,就以我為例,在看電影時其實不曾特意留意到它,也相信一定有其他人是如此。
那麼,為什麼每篇評論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太鼓,又或者說,它在各篇文章中扮演了什麼角色呢?整理後我們可以發現,太鼓出現在以下兩種段落:
一、描述這是以日本為背景的電影。
二、呈現自己喜歡這部電影的理由(電影配樂相當用心)
也就是說:為了支持自己的評論立場、與合理描述自己的觀點與感受,我們會先呈現「客觀事實」再說明「個人看法」。同樣的概念也發生在導演背景的描述上:一般而言,選片時普羅大眾較重視劇情、議題或影片類型,較少留意導演,更遑論他執導過的作品與手法;但許多影評都會再三強調導演相關背景知識,甚至也有影評提到,作者本人因為本片特別去看導演之前的作品(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或以相關作品作為「本片有/無強烈政治隱喻」的立論基礎。
然而,根據我所收集到的樣本,有一半的影評人認為結局帶有黑暗的政治色彩、而另一半則舉起「人類與動物共處」的大旗歡呼著。當每篇評論都提到與影片相關的「真實」,為何仍有如此兩極的看法呢?而是否問題出在「樣本有限」:當我們蒐集更多的事實,就能判斷哪一種觀點更為準確呢?

作者死亡,讀者誕生

為了瞭解影片主旨,或許最直覺的作法是「將麥克風遞給編劇」,請他細細說明他的創作理念。然而,如果你熟悉「作者已死」的觀點,一定了解這並非一個好作法。
法國知名文學理論家與評論家羅蘭・巴特曾提出「作者已死」(The death of the Author)的觀點:「作者死亡,文本才能誕生。」死亡不是指要等到作者辭世,我們才能評論,而是指如同上帝,象徵權威(authority)的「大寫作者」(“Author” instead of “author”)必須消失:
文本意義的產生不再來於作者,而應倒過來將注意力放在(不同文化背景)讀者與文本間所進行的創造性對話上。
也就是說,任何試圖追溯「原意」的嘗試都是徒勞的。文本的意義該由讀者來決定,我們無法在作品源頭(origins)中尋找意義,意義只存在於讀者帶領文本抵達的目的地(destination)之中。然而當每個讀者都帶著文本前往不同方向時,我們又要如何判斷各種詮釋是否貼切合宜?

詮釋:一段新奇且合理的文本旅行

一篇作品問世後,可能有數千、數萬甚至數十萬的讀者讀過,一開始每個人都可能有一些不一樣的猜測,⋯⋯,然而有一些特別聰明、或著運氣特別好的人,可能就『福智心靈』的猜到了比較好的方向。——〈詮釋:猜測與檢測的遊戲〉,朱宥勳
朱宥勳提到他認為一個深刻的「詮釋」應具有的核心特質:「既有新奇的創見,又能用嚴謹的邏輯證明它合理。」回想一篇令你印象深刻的評論,是否就有著獨創且深刻的洞見呢?同時,為了有嚴謹的邏輯證明,電影讀者(影評人)們也就養成前文所述,先舉實例、再論述的習慣作法。
✳具體判斷評論的原則,可參考五個原則判斷你是否對文本「過度詮釋」〉 ,朱宥勳。

結語:放映後教室=電影文本+知識學習

從《犬之島》的評論整理出發,隨著「咚咚」的太鼓聲,我們終於到了本文尾聲:「放映後教室」的簡介。
我相信:會點進這篇文章的你是喜歡閱讀「影評」的,對吧!
無論你閱讀影評的習慣是在看電影前、看電影後、甚至是「不打算看電影而是為了解劇情」——我希望你記得,每當你看完一部電影,一定要來放映後教室走走
影評寫作專題【放映後教室】,強調「放映後」再來看,不為其他,就為了讓我們因為看完電影有所交集,以提供你後續的方向與看法。因為同樣的文本隨著不同讀者前進到不同的目的地,而深刻的詮釋之旅,將充滿新奇、且又嚴謹合理的風景。
放映後教室 以「知識」加值,輔以「教育」的觀點,因為我相信:時時學習才能有所成長,透過深入剖析,陪伴你形成你自己的觀點。
比起電影結局,放映後教室給你一個更美好的人生格局。
如果閱讀這篇文章「讓你有所收穫,請按下愛心」,讓我為你寫出更多相同的文章!

我的影評全文刊載在家安老師的放映後教室中,請穩定追蹤,第一時間收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3會員
173內容數
我相信:「學習」才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只是你缺少好的「素材」、「管道」、以及「觀點」! 在【家安老師的娛樂評論室】,陪你一起從電影、商業閱讀、以及生活日常學習之前在教室裡沒搞懂的點點滴滴。 在放課後的時間裡,一起學習新知吧—— 同學,上課囉!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家安老師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當孩子即將離去,再也無法留下的那刻,妳/你會怎麼做? 陪孩子去看《超人特攻隊2》的爸媽,短片《包子》是寫給你的寓言故事。
當孩子即將離去,再也無法留下的那刻,妳/你會怎麼做? 陪孩子去看《超人特攻隊2》的爸媽,短片《包子》是寫給你的寓言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影評 我單就看完這個電影的心得,並沒有先了解電影的背景, 所寫下的心得想法,以下內容會劇透。 主角以動物狗狗為原型,他想要愛,於是買了機器人, 跟他產生了羅曼蒂克的愛情, 慢慢牽起的手,創造出的美好回憶, 接著到了故事的轉折點,他們一起去了海邊玩, 然後機器人碰到了水,當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在三十年前,日本還是有很多好電影的,比如「沙器」。 「沙器」是根據推理小說改編的。 小說本身的案情並不複雜,其中的警察也很盡職。 但是,故事想說明的就是: 「無論你如何努力,如果你投胎沒有學問,沒個好爹,歸根結底還是不會行滴啊!」
Thumbnail
當看到媒體上那些慘絕人寰、令人深惡痛絕的新聞,我們不禁想問這個世界怎麼了?若真有上帝為什麼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歸根究柢,我們仍想相信些什麼。<人犬>的靈感即來自導演盧貝松讀到的一則兒童被關進狗籠的受虐新聞,他好奇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於是這部片本身就是一個揣想,無法以其「真實性」來討論並不在於它是
Thumbnail
要說臺灣人對日本的大文豪的認識,除了一些比較正經的課文或讀本,絕對就是從動畫「文豪野犬」來的吧,其中又以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那種最受人們歡迎。但在現實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潛入那位「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的一生。
Thumbnail
如果是個喜歡狗的人的話,或許會對這部作品感到溫暖,但難以否認的是,《人犬》是一部怪誕,不討喜,且對人性有所指控的作品。 ✍️EP.1【卡賴伯瓊斯的豐沛乘載了藝術】 ✍️EP.2【荒誕卻精采的一生】 ✍️EP.3【絕妙的搭檔】
Thumbnail
盧貝松新作品, 會讓愛狗人士感到心情複雜的電影, 卻也呈現出人在面對逆境時該如何自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人犬》的故事靈感來自一則父母將孩子關進狗籠的虐童新聞,將如此駭人的家庭悲劇,擴寫成介於英雄與反派之間超人類起源故事。無論是原文片名還是台灣翻譯的片名,都將人與犬隻擺在了一塊,好似人類化身成犬隻的想像,事實上,男主角道格拉斯確實愛狗,但是,他與狗之間都保有各自的意志,處在一個平等仍能夠理解彼此的狀態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本文為讀書筆記,書中該章節探討了影像意義的產生過程,以及在社會脈絡中觀看實踐的多樣性。了解影像召喚觀看者的作用條件、影像製作者的企圖、美學與品味的權力關係,最後再談收藏、展示和機制批判,並舉例證說明。筆者也在閱讀中以延伸自己所能想到的例子,以呼應該章節概念。
Thumbnail
當故事中角色成長的內在動機不足,唯一能解釋的只剩下編導的筆鏡時,幕後的現身將會讓觀者產生與作品的距離。當作品與觀者的距離越遠,其中發生的情節就會越無關緊要,那麼不要說是共感的投射,就連要把作品用作虛構以提煉出意義都不太可能。也不太有必要了。
Thumbnail
『再見機器人』影評 我單就看完這個電影的心得,並沒有先了解電影的背景, 所寫下的心得想法,以下內容會劇透。 主角以動物狗狗為原型,他想要愛,於是買了機器人, 跟他產生了羅曼蒂克的愛情, 慢慢牽起的手,創造出的美好回憶, 接著到了故事的轉折點,他們一起去了海邊玩, 然後機器人碰到了水,當
Thumbnail
李滄東的精神世界與尼采的精神三變較為不同。在此,我想邀請讀者想像一個不斷處於動態中、卻不會傾斜至倒塌的槓桿裝置,在橫桿的兩端分別是小說家/駱駝與詩人/小孩,而作為此裝置的支點,並不斷調整施力點與抗力點的,即是電影導演/獅子。
Thumbnail
在三十年前,日本還是有很多好電影的,比如「沙器」。 「沙器」是根據推理小說改編的。 小說本身的案情並不複雜,其中的警察也很盡職。 但是,故事想說明的就是: 「無論你如何努力,如果你投胎沒有學問,沒個好爹,歸根結底還是不會行滴啊!」
Thumbnail
當看到媒體上那些慘絕人寰、令人深惡痛絕的新聞,我們不禁想問這個世界怎麼了?若真有上帝為什麼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歸根究柢,我們仍想相信些什麼。<人犬>的靈感即來自導演盧貝松讀到的一則兒童被關進狗籠的受虐新聞,他好奇這個孩子身上發生了什麼,於是這部片本身就是一個揣想,無法以其「真實性」來討論並不在於它是
Thumbnail
要說臺灣人對日本的大文豪的認識,除了一些比較正經的課文或讀本,絕對就是從動畫「文豪野犬」來的吧,其中又以芥川龍之介、太宰治那種最受人們歡迎。但在現實中的那個人到底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一起潛入那位「短篇小說之王」芥川龍之介的一生。
Thumbnail
如果是個喜歡狗的人的話,或許會對這部作品感到溫暖,但難以否認的是,《人犬》是一部怪誕,不討喜,且對人性有所指控的作品。 ✍️EP.1【卡賴伯瓊斯的豐沛乘載了藝術】 ✍️EP.2【荒誕卻精采的一生】 ✍️EP.3【絕妙的搭檔】
Thumbnail
盧貝松新作品, 會讓愛狗人士感到心情複雜的電影, 卻也呈現出人在面對逆境時該如何自處。 https://dyonepodcast.soci.vip/
Thumbnail
《人犬》的故事靈感來自一則父母將孩子關進狗籠的虐童新聞,將如此駭人的家庭悲劇,擴寫成介於英雄與反派之間超人類起源故事。無論是原文片名還是台灣翻譯的片名,都將人與犬隻擺在了一塊,好似人類化身成犬隻的想像,事實上,男主角道格拉斯確實愛狗,但是,他與狗之間都保有各自的意志,處在一個平等仍能夠理解彼此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