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7/2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從身體上的不自由到自由創新】

台灣自1992年以後已經根除小兒麻痺,年輕一代的台灣人沒有見過同伴受到小兒麻痺侵襲,但是,1950~1960年代,當時台灣小兒麻痺大流行,留下許多小兒麻痺患者,其中最有名的一位,可能是前國策顧問,大塊出版社創辦人郝明義先生,他正是1956年出生,如今已經62歲。
與張重生先生談輔具新創
這一整個世代的小兒麻痺患者,現在也都到了55-70歲的中高齡,過去勇壯的身體不再,慢慢形成「二度身障」問題。
過去他們的身體就算嚴重不便,許多時候靠著用「以手代腳」的方式,進行各種一般人很容易進行的活動,練出粗壯的手臂,尚可應付,甚至張重生先生,過去在傳產當經理時,還自己一個人橫跨全美國去銷售,全靠自己的雙臂以及輔具。
然而,到了60歲的年紀,手臂肌力衰退,不可能像年輕時候一樣,結果又陷入動彈不得的困境,需要進一步提供輔具來協助他們能夠自由活動。
本身就是小兒麻痺患者的張重生先生,現在舊深刻體認到這樣的問題,為了解決自己與病友的困難,一開始,本來是積極尋找國外廠商,想引進各種電動輔具,從電動輪椅到電動三輪車、四輪車,用自己當成實驗道具,穿梭在充滿障礙物的騎樓、狹小的老公寓、電梯,大街小巷,多方比較。
他發現,要在台灣的狹窄空間行動、迴旋方便,要在台灣品質不一的道路上要不顛簸、不易翻覆,最佳的選擇是電動三輪車。他一開始先尋求代理國外廠商,但國外產品大多是設計給市場更大的老人代步車,許多小細節不符合身障人士的需求,張先生試圖給與國外廠商建議,總是「已讀不回」,最後卻發現這些品牌雖是國外品牌,卻根本是在台灣製造。
既然如此,為何不在台灣開發生產呢?
張先生開始這場瘋狂的冒險創業,但台灣真的是個寶島,在供應鏈共襄盛舉下,實際開始進行打造原型,到原型機完成,竟然只用了約四個月。
張重生先生
張重生先生跟我說,全球輔具是由身障人士本身設計的並不多,但是身障人士才能明白最細微的需求,這將是能在市場上取勝的重要優勢。
他甚至規劃生產線都由身障人士來進行組裝,因為若身障人士都能輕易組裝,當身障用戶在路上遇上故障,也能輕易維修排除。
圖片:作者所有
他也強調,「適合像我這樣的身障人士的輔具,也肯定適合高齡人士。」
這樣的細心、努力,以及多年的實務經驗,搭配台灣的精密製造能力,一定大有可為。
之後,智庫也會協助辦理相關的討論會、公聽會,將現階段的法規限制進行了解,第一步,就是會請衛福部針對三輪輔具的規格規範,做一個釐清。
身障人士的潛能發揮,對於整個社會發展、經濟成長,都有很大的助益。如何讓國民的能量得到最大的運用,這是我們世代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起努力,讓這些創新成為可能。
原型機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