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不如愛家園

愛國不如愛家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太湖水被污染和廈門PX專案遭到當地民眾的激烈反對,這兩件事情接踵發生,集中地反映出當今中國的環境存在著嚴重的問題,也引發了國民對環境問題的更多關注。

長期以來,國民的注意力和情感投入都被引導到愛國之上,而忽視對家園的關注與熱愛。其實,家園才是在此工作與生活的每一人,不管是生於斯長於斯,還是後來遷入斯的每一個人,最應該首先關注與熱愛的對象。因為在家園發生的每一件事,都與在此生活的人密切相關,有著最直接的利害關係。

raw-image

但是不幸的是,在當今中國大一統的政治格局之下,中國人對自己的家園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這也正是中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的根本原由。因為,當家園被家園之外的人所主宰,那麼,因為他不會在這裡長久生活,他就不會那麼在乎對家園是否會造成破壞,至少他不會將家園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他必然會將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不管是經濟利益還是政治利益。比如說「大躍進」為了政治利益對環境的破壞,比如說為了GDP的增長而對環境的破壞,比如說對礦產林木資源濫采濫伐而造成的對環境的破壞。當家園被家園之外的人所主宰,家園中的人就既不能從家園的經濟資源和活動中獲得最多的利益,還不得不承受家園遭到破壞的傷害。

我們被引導去愛國,卻並沒有怎麼被引導去愛家園,因為大一統的集權政治希望如此,它希望每個地方的民眾都順從它,不介意它以國家利益的名義,在不徵求和不尊重當地民眾的意見的前提下對我們家園的任意處置。

如果我們不熱愛我們的家園,卻熱愛這個國家,那是毫無意義的。因為民眾的利益與家園的聯繫更密切,而不是與國家的聯繫更密切。而如果我們的家園還時常被以國家的名義的行為所踐踏,我們就沒有理由愛這個國家。所以愛國的前提是愛家園,不愛家園就沒有什麼理由要愛這個國家。

那麼,我們該當如何愛家園呢?我以為首先就是要爭取決定我們自己家園事務的權利。只有有了對自己家園的發言權和決定權,我們才能承擔起責任,我們才有維護我們家園,維護我們自身利益的能力。我們對家園的熱愛才會產生實際的效果,而不僅僅停留在情感的層面。其次,我們要運用我們知識,廣泛徵集意見和討論,來判斷什麼對我們的家園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最後才是付諸於實施。

愛國不如愛家園!

2007年6月3日

avatar-img
江上小堂的沙龍
95會員
333內容數
從歷史文化、政治經濟等多維度對中國社會透視研判。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江上小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但國有資本投資收購「成長性強的非國有企業」,覆蓋面不會很大。可能與以前的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類似,對規模大、盈利高、影響大,特別是有全國範圍影響和對外投資的私營企業進行滲透,而對中小私營企業則網開一面。
為什麼混得好的知青要歌頌「上山下鄉」呢?原因在於知青經歷是那些後來受到正規教育的60後,70後所沒有的。那麼強調這一經歷的重要性,就成了他們相對於後者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如果拿大學教育來比,那些現在混得好的當過知青的工農兵大學生肯定沒法與後者相比,沒有當上工農兵大學生的,就更沒法比。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相比于極權威權專制,傳統的皇權專制和北洋政權都是弱專制。弱專制由於其對國民的控制力較弱,所以國民所能保留的空間就越多,故爾會產生這種錯覺。傳統社會專制弱是因為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而北洋政府專制弱是因為滿清政權受到了重創移交過渡而來的,同時還受到多個外國勢力的鉗制和干預。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按儒家倫理,在實踐中,陌生人之間可能會出現三種狀態,一種是始終停留在陌生人狀態,儒家倫理下陌生人狀態就是相互欺騙和敵對狀態;另兩種是「不打不相識」,發生衝突後分出高低,然後和解,發展為「君臣」關係或「朋友」關係。但儒家的朋友關係也不是完全平等,也會如兄弟般分個長幼,就是江湖上的「結義兄弟」。
但要知道,屈原對楚國的這種熱愛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普遍。那時,人們對諸侯國的認同並不高,最高認同是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高於對出生國的認同,就好像我們今天對國家的認同要高於對省籍的認同。只要在華夏文化圈內,沒有跑去為周邊的夷狄做事,就都沒問題。
但國有資本投資收購「成長性強的非國有企業」,覆蓋面不會很大。可能與以前的國企改革「抓大放小」類似,對規模大、盈利高、影響大,特別是有全國範圍影響和對外投資的私營企業進行滲透,而對中小私營企業則網開一面。
為什麼混得好的知青要歌頌「上山下鄉」呢?原因在於知青經歷是那些後來受到正規教育的60後,70後所沒有的。那麼強調這一經歷的重要性,就成了他們相對於後者唯一可以炫耀的資本。如果拿大學教育來比,那些現在混得好的當過知青的工農兵大學生肯定沒法與後者相比,沒有當上工農兵大學生的,就更沒法比。
人們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覺,是因為相比于極權威權專制,傳統的皇權專制和北洋政權都是弱專制。弱專制由於其對國民的控制力較弱,所以國民所能保留的空間就越多,故爾會產生這種錯覺。傳統社會專制弱是因為受到技術手段的限制,而北洋政府專制弱是因為滿清政權受到了重創移交過渡而來的,同時還受到多個外國勢力的鉗制和干預。
今天,我們對「文革」的反省,對「大躍進」反省,對「上山下鄉」的反省,對改變無數人命運的歷次政治運動的反省,都必須要回答這樣一個問題,是什麼使得中國人將自己的命運交付給了他人,交給了一個人,使得他的意志成為全體國民的意志。這才是根本問題。
按儒家倫理,在實踐中,陌生人之間可能會出現三種狀態,一種是始終停留在陌生人狀態,儒家倫理下陌生人狀態就是相互欺騙和敵對狀態;另兩種是「不打不相識」,發生衝突後分出高低,然後和解,發展為「君臣」關係或「朋友」關係。但儒家的朋友關係也不是完全平等,也會如兄弟般分個長幼,就是江湖上的「結義兄弟」。
但要知道,屈原對楚國的這種熱愛在春秋戰國時代並不普遍。那時,人們對諸侯國的認同並不高,最高認同是華夏文化。對華夏文化的認同高於對出生國的認同,就好像我們今天對國家的認同要高於對省籍的認同。只要在華夏文化圈內,沒有跑去為周邊的夷狄做事,就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