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我明明有自己的想法」──那些小孩寫的詩(二)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上一篇〈那些小孩寫的詩〉,我分享了引導他們寫詩的過程──先讓小孩覺得「每個人」都能夠寫,因為每個人都可以看與感覺;先讓他們覺得生活上的所有小事都可以寫。然後我說,「這不是作業,你們想寫再寫」,結果那天的課堂上,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小孩都寫了。
不過坦白說,不一定每次引導的「效果」都如此好。雖然我不認為寫作課的「效果」一定得擺在寫出東西來,但「小孩自己想寫」這件事本身,確實是個效果──我也還在想為什麼這次的效果比較「好」?是因為分享的詩他們特別有感?但除了這個,這次我還感覺到了另一種東西:
似乎因為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而我可能就只跟他們見「這一次面」,我有一種感覺,小孩在讀了那些詩之後,他們有想說的東西,而且他們想要把握這次機會寫,因為「如果我現在不寫,『那個人』就讀不到我寫的詩了」。我感覺到小孩想要寫些什麼給我讀,大概是因為我在互動中一直透露出「我很想讀你們的東西」。

只要有所感受,小孩自然會去吸收

當然,究竟是不是這樣,我無法確定,我只能說我好像「感覺到」。我感覺到在某些時候這種「僅有一次」的相遇,人與人在互動時好像反而更能放開自己。活動結束後,我讀他們的詩,這些都是我只見過一次的小孩,我自然無法明白他們是怎麼寫出他們寫的那些東西,我的意思是我無法從他們的作品去與他們的個人做連結。但因為如此,我觀察的角度反而是──我帶去分享的詩作,與他們寫出來的東西,有什麼樣的關係?
我發現給小孩「自由的」「大量的」(其實這次量還不算很大,大概十首)閱讀,他們自己會從裡面找到特別有所感受的東西,而那個東西似乎會影響他們的文字表現──比如有些小孩的詩裡面的想法,像是被某首詩觸動後產生的(有些直接,有些不那麼直接);有些則是模仿某首詩的節奏,但內容寫的是自己想說的東西;也有那種讀起來像是同時被很多首詩影響的(好比說內容受A影響,形式受B影響)。
讀那些小孩的詩我發現,其實不用刻意教小孩仿作,如果小孩對他所讀的詩有所感受,他自然會從中去吸收他需要的養份,自然會去觀察那首詩是怎麼寫的、是怎麼用比喻的、或是節奏是怎麼樣的。他在「不知不覺」下(其實是有知有覺的)就被影響了,根本不用刻意「去學」。
也有些小孩寫出來的東西,從表面上看來與課堂上分享的詩沒有關係,但因為我就在那個課堂中,所以我好像能抓到一些什麼。

與「學生」或「小孩」有關的詩

這次小孩寫來的東西,我發現很多人寫了跟功課、跟學生,跟大人小孩有關的詩。我想這與我在課堂上分享了鴻鴻與中島芭旺的詩有關。我覺得寫詩是這樣的,有些人一開始會試著模仿原作的句型,但更多的時候是綜合性的影響,而不特定是因為哪一首詩。
是誰把我們塞給老師?
是誰把老師塞給我們?
是誰把考卷塞給老師?
是誰把考卷塞給我們?
是誰用分數衡量老師?
是誰用分數衡量我們?
我們如何變成老師?
老師如何出自我們?
──鴻鴻,〈問答〉。出自《土製炸彈》
「小孩要聽大人的話。」
有大人會說這種話讓我好吃驚,
有老師會說這種話讓我好吃驚。

分明大家都是人。
──中島芭旺,《我看見、我知道、我思考》

小孩的「不能說不」

被關在籠子裡在美術館展覽的八哥不能說不
動物園裡的團團圓圓不能說不
馬戲團裡的猴子不能說不
海洋世界的海豚不能說不
水族箱裡的孔雀魚不能說不
田裡的水牛不能說不
受安樂死的貓狗不能說不

被砍掉做成紙張的樹不能說不
(可以一直寫下去……)
──瞇,〈不能說不〉節錄,出自《沒用的東西》
〈不能說不〉這首,在課堂上並未當場被讀出來,但做成的詩籤有被小孩抽到。有兩個小孩分別寫了自己的「不能說不」。一個看起來是套用〈不能說不〉原詩的語法,另一個則是說了個茶的故事。

觀察你身邊的東西:外表與內在

以下這三首詩都寫到了外表與內在。剛開始我在想為什麼,因為課堂上我沒有準備到與外表和內在有關的詩啊。後來我想起來了,邀請小孩寫詩時,我跟小孩說你們可以觀察你手邊就有的東西──我跟小孩借了一支原子筆,我說:「比如這支原子筆,它有沒有水從外表根本看不出來吧?有詩人就用這個來比喻一個人有沒有才華,從外表是看不出來的。」
這其實是蔡仁偉的點子。但老實說那首用原子筆來比喻的原詩我忘了,後來我回家查,才發現原詩講的是「尊嚴」而不是「才華」。雖然我記錯了,雖然小孩並沒有讀到原詩,但他們對這個外表與內在的比喻似乎很有感,有三個小孩分別寫下了他們對外表與內在的觀察。

為什麼會寫出這個我也不知道

接下來這幾首為什麼會寫出來我也不知道啊!好吧,有些我知道有些我不知道。但小孩連結能力真的很強啊,不用刻意教他們寫詩,只要提供材料,他們自然就能自由的去連結。
這首我猜是受到蔡仁偉的〈發言〉和前面提到的原子筆的影響。不用特別去教小孩做把這個和那個加在一起,他自己就做了這樣的連結。但有點可惜課堂上沒有時間跟他討論,最後一句有比較好還是沒有比較好。
這首詩讀起來感覺很鬆,感覺與我們在課堂上說到的「想寫再寫」很有關係。如果我再「多想一點」,我覺得這首詩已經到了「不寫也沒關係」的哲學層次。
這首詩出現的方式很妙。一開始小孩在寫而我四處走動時,這個小孩把紙拿給我,說寫好了,而上面的字只有「一首詩/內容」。我拿著看,老實說有點不懂,我說你寫完囉?這首詩的內容就是「內容」這兩個字嗎?有點深奧耶。小孩也有點深奧地看著我,把紙拿回去,說他還要再寫。最後這張紙到我手上的時候,內容就變成這樣了。
來不及問小孩,反正作者已死嘛,我自己延伸的亂亂想,覺得這首詩根本就是對某些現代詩的觀察XD。對了,那個「署名」是他的筆名,他說這首詩可以唸。
作者為什麼會寫出這個?我也不知道。但如果不要管作者是誰,單看這個〈未來〉,阿鳥威,我覺得也是一首進入哲學層次的思考之詩。
  • 以上作品為2018臺北詩歌節詩人進校園活動,成德國小六年級小孩作品。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72會員
140內容數
我想知道當我跟小孩說「不想寫可以不要寫」,對他們到底會產生什麼影響?小孩會不會真的就都不寫了;還是,因為寫作這件事的權力回到自己手中,小孩反而因此可能愛上寫作?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廖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洗澡完,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功課,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再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請問,要寫多少的學習單?看完這首詩,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學習單再寫一份學習單……你有完沒完啊!」
阿宏不太能寫成段成篇的文章,句子沒有斷句。有一次在電腦教室上課,我請他們把自己的故事打字下來,我才發現他不太會使用注音,會的字也不多。但是仔細看阿宏畫的畫,他極有想像力,而且可以用畫面表達出來。
<p>我帶小孩做「形狀」跟「顏色」的聯想。我預先畫了藍色方塊、黃色圓形、紅色三角。我說,如果他們是三種不同的人,你們覺得誰跑得快、誰做事最細心、誰愛生氣、誰講話最大聲……小孩有各式各樣的回答。</p>
<p>在小學的寫作課告一段落,目前以大人的寫作工作坊為主。大人的寫作課上起來雖然勞心,但比較不勞力,跟小孩的課完全不同──上大人的課腦子會塞得很滿;上小孩的課則是肚子很餓:因為要一直接招。</p>
<p>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到我曾讓小孩看獵殺小海豹的影片,那時候我提到有小孩寫下了小海豹的痛,但我沒提到在觀看影片時,有小孩笑了出來。我在當下有點驚訝,可能是因為沒有預料到小孩在暴力的場景會笑出來,這不是我期待的反應。</p>
<p>陪著小孩做完這個「教案」,我想著一個問題──教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教案的目的是設計出一套活動方法,希望小孩照著做之後能夠做出成品,那麼我這個教案是不合格的;可是,如果將教案視為帶小孩進行某種體驗的方法,那麼這個教案或許可以說是成功的。</p>
「洗澡完,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功課,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再寫完一份學習單,請再寫一份學習單。請問,要寫多少的學習單?看完這首詩,請寫一份學習單,寫完學習單再寫一份學習單……你有完沒完啊!」
阿宏不太能寫成段成篇的文章,句子沒有斷句。有一次在電腦教室上課,我請他們把自己的故事打字下來,我才發現他不太會使用注音,會的字也不多。但是仔細看阿宏畫的畫,他極有想像力,而且可以用畫面表達出來。
<p>我帶小孩做「形狀」跟「顏色」的聯想。我預先畫了藍色方塊、黃色圓形、紅色三角。我說,如果他們是三種不同的人,你們覺得誰跑得快、誰做事最細心、誰愛生氣、誰講話最大聲……小孩有各式各樣的回答。</p>
<p>在小學的寫作課告一段落,目前以大人的寫作工作坊為主。大人的寫作課上起來雖然勞心,但比較不勞力,跟小孩的課完全不同──上大人的課腦子會塞得很滿;上小孩的課則是肚子很餓:因為要一直接招。</p>
<p>在之前的文章裡,我提到我曾讓小孩看獵殺小海豹的影片,那時候我提到有小孩寫下了小海豹的痛,但我沒提到在觀看影片時,有小孩笑了出來。我在當下有點驚訝,可能是因為沒有預料到小孩在暴力的場景會笑出來,這不是我期待的反應。</p>
<p>陪著小孩做完這個「教案」,我想著一個問題──教案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如果教案的目的是設計出一套活動方法,希望小孩照著做之後能夠做出成品,那麼我這個教案是不合格的;可是,如果將教案視為帶小孩進行某種體驗的方法,那麼這個教案或許可以說是成功的。</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孩子這幾天回來分享給我他的作品. 當下看到時. 說實在得,我挺震驚得. 由畫看出孩子心思細膩到這樣的地步. 不由得需要好好跟孩子談談了. 詢問他最近的心事. 後來講蠻多的吧 他說其實很多事他看得出來, 只是不想要講,不想要讓我擔心. 大人在做什麼其實小孩子都知道, 看得出
Thumbnail
當媽後,大家齊聚一堂聊天時,總是會聽到長輩說,誰家的小孩2歲就會背唐詩或是認字,好厲害,以後他一定很會讀書,每次聽到這話,心裡都很OS,會背唐詩,以後就很會讀書嗎? 我們不可否認,唐詩有它的意境與美感存在,但試問自己:我們從小也有背唐詩,而我們那時對唐詩了解多少?轉換到孩子角度也一樣,當他們在學習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作文」是現在小學生普遍的罩門。很多小學生沒辦法順暢地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Thumbnail
一個聲音的方案,怎麼變成藝術創作了?其實真的就是這樣, 在一個方案中,我們從預期計畫開始的想法,就真只是一開始這麼想。 之後的發展,什麼都有可能。各種聲音,其實是從 一開學就此起彼落的出現了。 孩子的哭聲、笑聲、日光草原的聲音、風聲雨聲、玩樂的聲音...這些都會進入耳朵。 對孩子來說,聽
Thumbnail
小孩桌上放著一本漫畫,邊看邊笑,老師請他書收起來,專心上課,小孩回答:「可是我都有在聽」。老師覺得哪裡怪怪的...
Thumbnail
孩子這幾天回來分享給我他的作品. 當下看到時. 說實在得,我挺震驚得. 由畫看出孩子心思細膩到這樣的地步. 不由得需要好好跟孩子談談了. 詢問他最近的心事. 後來講蠻多的吧 他說其實很多事他看得出來, 只是不想要講,不想要讓我擔心. 大人在做什麼其實小孩子都知道, 看得出
Thumbnail
當媽後,大家齊聚一堂聊天時,總是會聽到長輩說,誰家的小孩2歲就會背唐詩或是認字,好厲害,以後他一定很會讀書,每次聽到這話,心裡都很OS,會背唐詩,以後就很會讀書嗎? 我們不可否認,唐詩有它的意境與美感存在,但試問自己:我們從小也有背唐詩,而我們那時對唐詩了解多少?轉換到孩子角度也一樣,當他們在學習
Thumbnail
總是聽他人說要與內在小孩對話,在一次冥想中無意與小我對話了,才突然驚覺為何我們不與小我對話?
Thumbnail
今天做了同理心的練習、體驗了不被同理的感覺,某些內容讓大家發笑,笑得心酸。最後想要藉寶寶老師在閱讀課後播的那首歌,在孩子們去日本前給他們一個祝福。
Thumbnail
學弟似乎被這突如其來的「勸諫」嚇得不輕,不過待片刻的冷靜過後,緊接而來的是很真誠的發言。 「可能我太久沒有感受到競賽的刺激,才會這幾天這麼投入。回想起當初高中的時候可以單純的寫詩,真的是蠻懷念的」 「單純真的很重要呢!」 每首詩都像自己的小孩一樣。有的父母會認為,乖小孩就是要成績好、多才多藝。但
Thumbnail
1.兒少文學作品一定要有教育性嗎? 2.我們常在講的教育性真的是教育嗎? 3.還是那其實只是規訓的偽裝? 4.這是個長年困擾大家的問題,甚至是困境。 5.而想像力和美,在教育中又扮演何種作用? 6.這次想從伯寧罕的《和甘伯伯一起去遊河》來探索跳脫此困境和了解美、想像力在教育中的基進力量。
「作文」是現在小學生普遍的罩門。很多小學生沒辦法順暢地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
Thumbnail
一個聲音的方案,怎麼變成藝術創作了?其實真的就是這樣, 在一個方案中,我們從預期計畫開始的想法,就真只是一開始這麼想。 之後的發展,什麼都有可能。各種聲音,其實是從 一開學就此起彼落的出現了。 孩子的哭聲、笑聲、日光草原的聲音、風聲雨聲、玩樂的聲音...這些都會進入耳朵。 對孩子來說,聽
Thumbnail
小孩桌上放著一本漫畫,邊看邊笑,老師請他書收起來,專心上課,小孩回答:「可是我都有在聽」。老師覺得哪裡怪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