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21|閱讀時間 ‧ 約 9 分鐘

賈西亞‧馬奎斯系列:馬奎斯的筆下「哥倫比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

族群多元、文化多元的國家
馬奎斯一生寫了很多小說,被引進、翻譯成中文的有《百年孤寂》(遠景出版社翻成「一百年的孤寂」)、《迷宮中的將軍》、《愛在瘟疫漫延時》、《關於愛與其他的惡魔》等。如果您跟我一樣──讀過他兩本以上的作品,您會發現:他的小說人物有形形色色的族群,除了國、高中地理課本上介紹「中南美洲--哥倫比亞」提到的土生未混血白人、麥士蒂索人印第安人、黑人,還有吉卜賽人阿拉伯人敘利亞人美國人等等。以台灣最多人閱讀的《百年孤寂》來說,邦迪亞一家第一代老邦迪亞易家蘭,以及第二代亞克迪奧邦迪亞上校是西班牙移民後裔,是白人,無疑。第三代的亞克迪奧亞克迪奧二世與當地吉卜賽女郎透娜拉所生,算是混血兒,而邦迪亞上校的17個私生子,他們的母親有黑人、吉卜賽人麥士蒂索人印第安人等,大致可歸為麥士蒂索人。家裡的僕人維西妲桑印第安人,而預言邦迪亞家百年後會全部滅亡的麥魁迪,則是來自外國的吉卜賽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哥倫比亞本身就是一個族群多元的國家,從獨立建國之初就是如此,獨立建國至今,陸續有不同國家的人移入,造就了多元的族群風貌。
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即使同為西班牙移民後代的白人,及混血的麥士蒂索人,也有地域的差異。馬奎斯成長及成年後長期居住的加勒比海沿岸,與首都波哥大,民眾的生活習慣及行事作風就相當不同,前者比較隨性灑脫,後者比較保守拘謹,以《百年孤寂》來說,第五代席甘多的妻子卡碧娥,思想比較保守,不但謹守各種宗教禮儀,並且拘執祖先流傳下來的生活排場,例如:不使用邦家廁所,偏偏使用自己從老家帶過來的黃金便壺。她屬於後者,只是被馬奎斯寫的有點負面。
馬奎斯的《百年孤寂》、《迷宮中的將軍》、〈沒有人寫信給上校〉等作品,呈現比較多哥倫比亞北部,尤其是加勒比海沿岸的風土民情,我們可以看到:天主教儀式及慶典活動無處不在;人們熱愛唱歌、跳舞、演奏樂器;印第安人的曲調、黑人的歌舞及天主教的宗教音樂交織在民眾的生活;當地男士喜好鬥雞、賭博;因天氣炎熱而習慣赤裸上身工作等等。不過,哥倫比亞其他地方,這種多族群混雜的情況,也滿常見。即使是首都波哥大,那裡社會風氣較為封閉、保守,也因匯集全國各地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的菁英,無可避免呈現一些熱衷標榜古典、純正西班牙文化的人士不樂意見到的多元文化景觀。
政爭頻仍、內戰不斷的國家
如果讀者與我一樣,讀過兩部以上馬奎斯的作品,尤其是《百年孤寂》,一定會有個印象,就是馬奎斯在小說的場景描述、情節鋪陳、人物對話,常常會出現「戰爭」、與戰爭有關的人事物。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哥倫比亞從脫離西班牙統治以後,雖然按照陸啟蒙主義思想家的理念及英美等國的議會運作模式,制定憲法,實施議會政治,定期舉辦選舉(不是今日的全民投票),卻因貧富差距懸殊、中央集權與聯邦分權之爭,以及是否限縮「教會」在教育、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影響力,人們看法分歧……逐漸形成兩股壁壘分明的政治勢力,這兩股難以相容的政治勢力在1849年前後形成黨派,中文普遍翻譯為「保守黨」、「自由黨」。
簡單來說,保守黨人士普遍支持中央集權、強化總統權力、實施貿易保護政策、維護天主教的各種權益;自由黨人則普遍主張聯邦分權、開放貿易、主張教會退出公共教育,並要求政府立法或發佈行政命令限縮。兩大黨雖然按民主制度取得政權,施展自身政治理念,但往往不長久。一黨執政,推行某些政策的時候,另一黨常會杯葛抵制,而且換了另一黨上台,執政的黨派常會將不同黨派的前任總統所推的政策徹底推翻。更可怕的是,兩大黨各有一小撮激進人士,想把另一個黨消滅,而且兩方都會採取暗殺政敵,或是動員自己莊園的佃農、牧場的牧民,以及地方有力人士採取武裝暴動,逼迫黨內同志與執政黨讓步,於是哥倫比亞的政治秩序始終難以穩定,獨立以後,逐漸淪為政爭頻仍、內戰不斷的國家。
馬奎斯的政治理念比較傾向自由黨,所以他的小說重要人物不是自由黨信徒,就是沒有強烈政治傾向的人,很少是保守黨支持者,而且多部小說的敘事觀點較傾向自由黨,寫自由黨的事情比較多,像是《百年孤寂》邦迪亞上校參與的千日戰爭。在哥倫比亞的保守黨人眼中,這不過就是一小撮自由黨政客為了爭權奪利,利用幾椿尋常不過的選舉舞弊、不肖軍警打死人諸如此類的小事,大加渲染,煽動無知的民眾搞武裝暴動,去恐嚇保守黨和政府,要求更多政治利益(最具體的是議員席次)的惡劣行為,但馬奎斯在《百年孤寂》與其他的小說所講的,卻是自由黨人的認知版本,認為:千日戰爭是保守黨與一些同流合汙的自由黨人聯合壟斷政權,長年漠視底層民眾、破壞民主體制,讓許多人不願再相信政府,也無法再相信政黨政治,而不得不使用激烈手段反抗的結果。
哥倫比亞兩黨鬥爭的百年歷史、重要戰役、交戰雙方、談判條件、戰後對整個社會的影響,這些哥倫比亞國內外的歷史都有寫,而且都有學者研究,但民眾的看法是什麼?如何看待自由黨與保守黨的衝突?
馬奎斯《百年孤寂》有一個橋段非常經典,以邦迪亞上校岳父莫士柯特對兩大黨的描述,及邦迪亞的反應,比喻哥倫比亞人民對兩大黨的認知,馬奎斯寫說:
由於邦迪亞那時還弄不清保守黨和自由黨的差別,岳父就詳細為他解說,他說自由黨是秘密結社的同濟會會員、是壞人,企圖絞死教士,照習俗舉行婚禮,贊成離婚,承認私生子與婚生子享有相同的權利,把國家割據成聯邦政府,剝奪最高當局現有的權利。相反地,保守黨是直接從上帝取得權利,主張建立公共秩序和家庭倫理,他們信仰基督,是權力的維護者,不容國家被分割成各別自治體。
邦迪亞的教育水準不低,能閱讀,能使用西班牙文寫信、寫詩,對於兩大黨竟然如此無知,那教育水準遠不如他的眾多哥倫比亞女性、農民、牧人,又怎麼能精確了解兩大黨的政治理念?而邦迪亞上校岳父莫士柯特對兩大黨的描述口吻,尤其是對自由黨的負面形容,也是一個典型!馬奎斯似乎要告訴我們的是:哥倫比亞的民眾面對不同政治立場的人,不少態度就像邦迪亞岳父那樣──直接把對方當作壞人,把人家支持的黨派妖魔化,而且曲解、過度渲染其政治理念對社會的危害。
為了對馬奎斯小說的寫作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我又借了張立卉寫的《哥倫比亞史》以及兩本馬奎斯傳記來看,對於哥倫比亞從建國以來到1928年馬奎斯出生這段期間的兩黨政爭模式,有了一點了解,試著用以下的話說明,希望能幫助有心讀《百年孤寂》的台灣讀者!
兩大黨上層政治人物的政爭模式是這樣的:兩大黨雖然按民主制度取得政權,施展自身政治理念,但往往不長久。一黨執政,推行某些政策的時候,另一黨常會杯葛抵制,而且換了另一黨上台,執政的黨派常會將不同黨派的前任總統所推的政策徹底推翻。更可怕的是,兩大黨各有一小最激進人士,想把另一個黨消滅,而且兩方都會採取暗殺政敵,或是動員自己莊園的佃農、牧場的牧民,以及地方有力人士採取武裝暴動,逼迫黨內同志與執政黨讓步。
兩大黨的中下層的政爭模式是這樣的:平時,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還能相安無事,一旦出現大規模選舉舞弊,或是中央或地方有力人士發動示威、抗議活動,一些人就會拿起武器前去集結,或是自行糾集一伙人去攻擊政府機關、襲擊彈藥庫搶奪武器、搗毀個別人士的宅邸、砸毀劫掠店家。《百年孤寂》當中邦迪亞上校的起義行動,以及第三代阿加底奧將自己學生集合起來,組建軍隊就是這種模式。兩大黨衝突不僅成為人們劫掠他人財物、土地的機會,也是報復仇家的好時機,只是對於整個哥倫比亞社會到底還是一場可怕的災難!
不同政治立場的民眾,彼此的對立、仇恨加深,代代相傳,延續到二十世紀。少數人在內戰、小規模的武裝衝突取得戰功,或是累積不義之財、建立人脈,戰爭或騷亂平息以後,還能回到鄉里,過著不錯的生活,例如:馬奎斯外祖父的幾位長官。多數人的生活卻因為戰爭變得窮困,不少退役的老兵過著窮愁潦倒的生活,苦苦等待一筆不知何時會發放的撫卹金,而且有的人還因自身或親友參與反政府活動的「不良紀錄」而遭到情治人員的監視,馬奎斯〈沒有人寫信給上校〉這篇小說就是在描寫那些人的遭遇及心境。
結論
許多台灣人,包括我在內,是透過馬奎斯的生平及作品了解哥倫比亞,或是對哥倫比亞這個國家開始產生興趣。馬奎斯不錯的一點是,他把庶民的生活,以及哥倫比亞作家相對忽視的北部──加勒比海沿岸、大沼澤,以及大沼澤週邊地帶鐵道沿線的城市,包括西恩納加阿拉加卡加等城鎮─寫出來。不過從馬奎斯作品來看,我覺得馬奎斯筆下的哥倫比亞是一個自然、人文景觀豐富多彩的國家,卻因某些緣故成為一個不斷上演悲劇的國家,值得警惕。
張立卉《哥倫比亞史》詳述哥倫比亞的歷史、地理、氣候、文化、文學等等。
張立卉《哥倫比亞史》詳述哥倫比亞的歷史、地理、氣候、文化、文學等等。
皇冠版的《百年孤寂》
馬奎斯耗費3年時間撰寫的長篇歷史小說,主角是哥倫比亞的開國英雄之一:西蒙‧玻利瓦爾。
馬奎斯短篇小說的主角大多是不起眼的小人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