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差》:聶魯達與郵差真摯的友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電影簡介

馬力歐成長於義大利那不勒斯島上的小漁村,在因緣際會下,他得到郵差的工作;而送信的唯一對象,是智利流亡詩人聶魯達。馬力歐對聶魯達十分景仰,並鼓起勇氣向聶魯達請教作詩的技巧。在一教一學間,馬力歐與聶魯達漸漸培養起友情。而馬力歐也藉由向聶魯達學來的作詩技巧,追求到美麗的酒店女侍碧翠。在兩人婚禮當天,聶魯達獲知通緝令解除,並於不久後返回智利。馬力歐十分想念聶魯達,並為聶魯達錄下那不勒斯島上的各種聲音以茲紀念。不久後,馬力歐應邀在一場集會上為聶魯達朗誦詩作。但當天卻發生流血革命,馬力歐不幸於暴動中喪生。過了許多年,聶魯達又回到島上,卻發現故人已不再,只留下錄音……
▎相關書籍:《聶魯達的信差》,作者安東尼歐‧斯卡米拉

誰是聶魯達

內夫塔利·里卡多·雷耶斯·巴索阿爾托(Neftali Ricardo Reyes Basoalto)是智利著名浪漫詩人與外交官,並為 1971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16 歲時,內夫塔利為防止父親發現自己的詩文事業,遂建立筆名「帕布羅‧聶魯達(Pablo Neruda)」,並從此以該筆名聞名於世。聶魯達於 23 歲起便被智利政府外派,曾在緬甸、錫蘭、爪哇、新加坡、阿根廷、西班牙,法國等地擔任外交官。1945年,聶魯達加入智利共產黨並當選議員。由於公開反對右翼政府,他被驅逐出國,曾流亡於古巴、蘇聯,最後來到義大利。1969 年,智利共產黨提名聶魯達為總統候選人,但他為了左翼陣營的團結,宣布退出競選並支持智利社會黨總統候選人阿燕德。阿燕德成功當選總統,然 1973 年智利卻發生由美國支持的皮諾契特軍事政變,數天後,聶魯達因白血病逝世。但在 2015 年,智利內政部首次坦承聶魯達可能並非死於癌症。許多人認為,聶魯達實際上死於皮諾契特政變。

如詩般的電影配樂

《郵差》由義大利國寶級作曲家顏尼歐‧莫利克奈(Ennio Morricone)配樂。這首電影主題曲曲調輕快優美,好似在吟唱納不勒斯島上明媚的風光及淳樸的民風,又好似在傳遞郵差馬利歐對聶魯達真摯的孺慕情意,也似聶魯達與馬力歐正一句一句的創作、朗誦詩文。筆者便是由於愛上這首配樂才看了《郵差》,認識聶魯達,以及聶魯達與郵差相識的故事。
責任編輯:許馨予 核稿編輯:黃琬婷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441會員
574內容數
我們堅信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 用赤誠的熱情奔向世界、以細碎的文字紀錄所見所想 歡迎來到嚕嗶啵的世界 和我們一起嗶嗶啵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二戰時,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然而在這樣可怕的社會下,工廠老闆—辛德勒成了二戰中那盞最亮的燈,他幫助著猶太人,偽造文書、賭上性命等等去拯救猶太人。而在英國,也有相同的事件,而這些就成為二戰這樣黑暗的世界中,最耀眼的光。
在當時伊朗革命的社會下,美國還是抱有著種族優越感,並且想要推廣到全世界,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為了這整個世界好,但在其他國家眼裡就只是貪婪、自私、侵略的行為,在在這個國際村的意識下,美國這樣個行為自然就成為世界輿論。
《哈瑪斯之子》,嚮往和平、不喜殺戮,這樣的信念又是如何被當時的政府認為不是正確的。小時候的她被性侵害,而這在伊斯蘭國家又是一個如何啟齒的醜事。現在的我們,要的不再是於歷史中尋找仇恨,而是讓這世界更和平。
埃內斯托‧格瓦拉結束它南美的旅程,這樣一個社會觀察之旅,他看到的是弱勢族群的悲慘處境,而這也使得他開始去尋找社會問題的來源。他在各國所付出的,所支持的,而他在最後卻是狠狠地被射殺,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故事須被人看見。
愛爾蘭,現在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在古時候,宗教分歧還是世界衝突來源。尊重又是何物?若是有了尊重,戰爭還會持續發生嗎?而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又要如何去包容、充分理解他人的宗教信仰?而這至此,還是一個須放在心中的議題。
動物方程式,一部動畫片,許多人覺得 是給小孩子看的電影,但其實它帶出的是刻板印象、種族歧視等問題。 你可能認為,瘦弱矮小的人無法勝任警察;狐狸可能就是狡猾的化身,這樣每一個刻板印象,都是在還沒深了解就被制定的。而在現在這個世代中,這些就是等著被推翻的理論。
二戰時,納粹對猶太人的瘋狂屠殺,然而在這樣可怕的社會下,工廠老闆—辛德勒成了二戰中那盞最亮的燈,他幫助著猶太人,偽造文書、賭上性命等等去拯救猶太人。而在英國,也有相同的事件,而這些就成為二戰這樣黑暗的世界中,最耀眼的光。
在當時伊朗革命的社會下,美國還是抱有著種族優越感,並且想要推廣到全世界,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人認為自己是為了這整個世界好,但在其他國家眼裡就只是貪婪、自私、侵略的行為,在在這個國際村的意識下,美國這樣個行為自然就成為世界輿論。
《哈瑪斯之子》,嚮往和平、不喜殺戮,這樣的信念又是如何被當時的政府認為不是正確的。小時候的她被性侵害,而這在伊斯蘭國家又是一個如何啟齒的醜事。現在的我們,要的不再是於歷史中尋找仇恨,而是讓這世界更和平。
埃內斯托‧格瓦拉結束它南美的旅程,這樣一個社會觀察之旅,他看到的是弱勢族群的悲慘處境,而這也使得他開始去尋找社會問題的來源。他在各國所付出的,所支持的,而他在最後卻是狠狠地被射殺,這樣一位偉大的人物,他的故事須被人看見。
愛爾蘭,現在一個獨立的國家。但在古時候,宗教分歧還是世界衝突來源。尊重又是何物?若是有了尊重,戰爭還會持續發生嗎?而身為普羅大眾的我們,又要如何去包容、充分理解他人的宗教信仰?而這至此,還是一個須放在心中的議題。
動物方程式,一部動畫片,許多人覺得 是給小孩子看的電影,但其實它帶出的是刻板印象、種族歧視等問題。 你可能認為,瘦弱矮小的人無法勝任警察;狐狸可能就是狡猾的化身,這樣每一個刻板印象,都是在還沒深了解就被制定的。而在現在這個世代中,這些就是等著被推翻的理論。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常有人提及愛情和麵包的抉擇問題,智利詩人聶魯達卻在詩中形容愛人是麵包做的,他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詞中提及「最好的詩人就是每天為我們提供麵包的人,離我們最近的麵包師,不認為自己是上帝。他要完成高尚而平凡的工作,和麵、裝爐、烘烤、送貨。如果詩人也有這種樸實的意識,他同樣會使自己變成一種美好的工藝。 」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Thumbnail
如同查利·帕頓和羅伯·強生,讓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音樂聞名全球,恩里科·卡魯索讓拿坡里成為更富有、更知名的羅馬城市,使得佛羅倫斯永遠望塵莫及。 這位男高音擁有美妙的歌喉,並成為全球首位娛樂大明星之一。 卡魯索是拿坡里民謠的代表性人物,完美結合流行歌曲和歌劇的神曲《O sole mio》,依舊是這座
Thumbnail
消失了三天阿佛烈德,除了傳給喬治的那個信息外, 連工作上也極其罕有地請假了。。。 路爾斯致電給麥斯詢問亞佛烈德的住址卻糟到拒絕, 他還能有辦法找到亞佛烈德嗎?
Thumbnail
兩位老渾蛋因為美食相遇,一位霸道的阿根廷美食評論家與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們的相遇觸發了與阿根廷和巴拉圭料理有關的美味神祕之旅。文章充滿豐富的食材和生活描述,讓人對南美洲料理嚮往。文章中還包括了美食製作和成長的主題,充滿深度和情感。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Thumbnail
我對於馬塞爾.普魯斯特完全不熟,不過,對於這位被號稱法國文豪的作家非常有興趣,像這類的傳記就會想要閱讀一探究竟,尤其又是由貼身的女管家口述回憶,肯定更貼近真實。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常有人提及愛情和麵包的抉擇問題,智利詩人聶魯達卻在詩中形容愛人是麵包做的,他在諾貝爾文學獎獲獎演說詞中提及「最好的詩人就是每天為我們提供麵包的人,離我們最近的麵包師,不認為自己是上帝。他要完成高尚而平凡的工作,和麵、裝爐、烘烤、送貨。如果詩人也有這種樸實的意識,他同樣會使自己變成一種美好的工藝。 」
Thumbnail
納博科夫在《蘿莉塔》寫出了著名的小說開場,呼喚著縈繞整部小說的美麗少女的名字: 蘿莉塔,我的生命之光,慾望之火。 他也如此稱呼著他摯愛的薇拉:我的喜悅,我的快樂,我的生命。
Thumbnail
如同查利·帕頓和羅伯·強生,讓密西西比三角洲藍調音樂聞名全球,恩里科·卡魯索讓拿坡里成為更富有、更知名的羅馬城市,使得佛羅倫斯永遠望塵莫及。 這位男高音擁有美妙的歌喉,並成為全球首位娛樂大明星之一。 卡魯索是拿坡里民謠的代表性人物,完美結合流行歌曲和歌劇的神曲《O sole mio》,依舊是這座
Thumbnail
消失了三天阿佛烈德,除了傳給喬治的那個信息外, 連工作上也極其罕有地請假了。。。 路爾斯致電給麥斯詢問亞佛烈德的住址卻糟到拒絕, 他還能有辦法找到亞佛烈德嗎?
Thumbnail
兩位老渾蛋因為美食相遇,一位霸道的阿根廷美食評論家與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他們的相遇觸發了與阿根廷和巴拉圭料理有關的美味神祕之旅。文章充滿豐富的食材和生活描述,讓人對南美洲料理嚮往。文章中還包括了美食製作和成長的主題,充滿深度和情感。
Thumbnail
馬力歐或許可以過著這樣平凡的生活至死,「可惜」他遇上了一位給予他新世界的老師,幸運的是他能以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故鄉,不幸的是他一生被困於這座島上,這似乎是許多人的人生寫照: 當我獲得改變目光的機會時,也使得我的人生染上了悲傷與遺憾。
Thumbnail
  「令人厭倦的沙漠裡有一片恐怖的綠洲。」─波特萊爾   本書是智利小說家羅貝托·博拉紐(Roberto Bolaño, 1953-2003)的最後一部小說(2004),由五個部分所組成,原先預計以一年一部的時間依序出版,為的是讓他的妻子和兩個孩子有更好的收入,後來為了尊重《2666》
Thumbnail
這是一個關於大畫家李奧納多·達文西的成長與早年生活的故事。從他出生、父母的社會地位、童年時光,一直到進入維洛及歐的工作坊當學徒,文中充滿了豐富的故事情節與細膩描寫。
Thumbnail
我對於馬塞爾.普魯斯特完全不熟,不過,對於這位被號稱法國文豪的作家非常有興趣,像這類的傳記就會想要閱讀一探究竟,尤其又是由貼身的女管家口述回憶,肯定更貼近真實。
《馬爾多羅之歌》不僅是上個世紀二零年代超現實主義者眼中被埋沒的經典,作為超現實主義運動的強大刺激,進而將洛特雷阿蒙(本名為伊齊多爾. 迪卡斯 )視為運動的「授精者」,甚至是一名先知。《馬爾多羅之歌》對日後文學依然有相當大的影響力,譬如寫《空間詩學》的巴榭拉(Gaston Bachelard),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