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2/08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人物專訪]剩食大改造 訪bionicraft創辦人趙晟翔(上)

還記得去年關於biovesselalphapot發發盆的介紹嗎?在報導過程中,團隊對bionicraft的成就大感佩服,也因此不滿足於從網路上獲得間接資料,在2018年尾聲,團隊很榮幸地透過電訪訪談的方式,跟bionicraft創辦人趙晟翔先生有簡短的交流,過程中,再進一步地了解到當初晟翔是怎麼接觸廚餘再生的領域以及兩年多來經歷過的風風雨雨!

意想不到的未來

從高中時期就嚮往朝建築領域的他,當時也想不到現今會走進廚餘再利用的研究,即便是從現在看來,建築與廚餘回收更是兩個完全沾不上邊的平行世界,也是在就讀建築系的最後才因緣際會接觸到環境相關主題,科系的畢業設計可說是搓合趙晟翔與環保永續議題邂逅的月老,為了完成畢業設計,晟翔針對建築原料的開採、使用、銷毀進行深入的研究,也為了更實際地接觸業界現狀,而與垃圾掩埋場及焚化場等廢棄物處理單位建立起聯繫,這時他才驚覺,原來這些單位處理的垃圾有很大一部份皆是屬於有機垃圾!
有機垃圾,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廚餘」,這些富含水分的廚餘在丟入焚化爐焚燒的過程中除了可能產生沼氣損傷機組,也會因此降低爐心溫度造成燃燒不完全的情況,這些由廚餘衍生出的問題,燃起了趙晟翔解決問題的興趣,也因此在出社會後2、3年後,於2016年創立了bionicraft!

確立目標全力衝刺

在創業初期,晟翔的家人並不完全支持,包括需要承擔的風險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但晟翔認為,其實只要「知道自己在幹嘛」就好,對自己走的道路有明確的方向,在一開始就要立定目標、釐清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避免在創業過程中迷失,不知所措。團隊成員多半是晟翔在大學期間認識的朋友,領域囊括生物學家、建築設計師、產品設計師,也如同多數新創企業一般,初期招募人手都是一個關卡。
起初,晟翔的朋友們對他到底要做什麼毫無頭緒,也是在晟翔耗費許多時間後才終於說服他們的加入,來自不同領域的人才加入,也使團隊內部有了更多來自不同角度的觀點,技術人才從產品製作方面切入,管理人才則從市場需求切入,即便有那麼多聲音的加入,團隊卻少有對未來藍圖的爭執,「因為一開始大家就有一致的方向啦!」趙晟翔這麼說道。

1.5萬小時+台灣人情味=biovessel

在談到第一個產品biovessel時,或許有些朋友一直很好奇biovessel的形狀到底為什麼那麼「特殊」,趙晟翔提到一個特殊的製程方法---吹模,顧名思義就是用一根管子吹出空氣填滿整個模具進行塑形,聽起來好像很厲害,但其實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寶特瓶就是用吹模的方式製造的,透過特定的模具,再批量生產出這些瓶子。
即便這項技術對製造商來說並不陌生,但看看Biovessel的形狀,這個厚度及這個大小跟寶特瓶比起來根本就是天差地遠,Biovessel的吹模可以說是另一個層次的技術,研發過程中更要考慮到材料的加熱程度、吹氣量,團隊做了數不清的模型,和製造商不斷的調整,總計花費超過1.5萬小時(也就是將近兩年啊),才終於製作出完成品。
趙晟翔在這邊也提到,這個研發過程中真的少不了這些製造商的支持,在一個技術的突破過程,不斷的失敗讓團隊氣餒,製造商們的鼓勵在這個階段中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或許有些人會困惑。為什麼這些製造商要沒來由地支持一家新創企業呢?對他們能有什麼好處嗎?其實,台灣商界中小企業佔了多數,多半企業多多少少也是走過一段荊棘之路,對後進總是希望能提攜的,筆者猜想或許也有些台灣獨有的人情味摻雜吧,也因此這些廠商對bionicraft這類的新創企業抱持著支持鼓勵的態度。
而筆者認為,正是這些新創企業不斷為台灣產業發展注入新血與動力,同時老牌企業給予正面回饋,如此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的循環其實不僅適用在致力於永續發展的公司,各個領域都可以類比,當越來越多的想法湧出、被實踐,老新世代的通力合作將對這群doer產生莫大的推力!(未完待續...)
bionicraft團隊
作者:賴澤霖
閱讀更多: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