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在異鄉的寂寞
第一次到異鄉重新開始是大學,高中剛畢業,憑著一股血氣方剛,覺得自己要踏離台北地區以外,於是選了台中,就因為年輕,又因為一群同學三不五時玩在一起,雖然沒有伴侶陪伴,倒也不覺得寂寞。
隨著同學漸漸準備畢業,延畢的自己談了初戀,一個月內被甩,第二任對象表示好感,剛好在自己最後一年實習的期間,半年在自己熟悉的台中主場,高鐵剛好開通,雙城之間的距離感並沒有那麼強烈,更重要的是:地點是在自己熟悉的台中。
但是剩下的半年是在花蓮。
那是我第一次去花蓮,真正體會在異鄉獨自一人的寂寞,再加上年輕無邪對感情產生的猜忌啊,隨著花蓮的冬季,這些情緒不停的在心中交迫著,結束前的最後一個月,自身感冒症狀仍未康復,身旁純真的小朋友跟家長都問著我:
「怎麼感冒那麼久,身體還好嗎?」
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身在異地的寂寞,是會把人拖進去自溺的:
旁人也走不進你的世界幫你,你也不知道怎麼跟想幫你的人產生適當的互動。
你覺得該懂你的人,因為不在同一座城市下,他也不能理解你心裡遇到的困難。
又或者是,對方根本沒那麼懂你,而你裝作不知道。
II. 日本・東京
事後看了一下,有關這部電影的影評討論的主題之一是在是否把東京(日本人)對於西方文化的理解與呈現做了一番嘲弄。
戲劇效果是略為誇大,但以自己自身這些年親身接觸日本人與文化,這部電影是把日本人對於西方文化,以及你看不到的日本實際生活那一面給寫了出來。
像是第一段從店家跑到街頭、柏青哥店,甚至街頭狂奔,乃至最後到KTV包廂。
這一段把單純以觀光客角度看不到的東京,並把日本民眾想追求「失序」的瘋狂的情緒給隱約地透露出。
想窺探的話,到東京新宿的歌舞伎町,這是連日本人都會覺得危險的地方,走進小巷內,看不到井然有序的日本,甚至帶些髒亂,特別再晚一點,即便是很正常的居酒屋,因為隱身在難以置信的大樓內,你也不大會獨身走入,還有一些地圖或旅客遊記裡不大會提到的有趣酒吧。
但若剛好像我一樣有幸遇到當地人,在這裡可以體會那些感覺。
第一次去東京,是311地震之後的三個月,那時只覺得東京也太安靜了,又很有秩序,心中滿是憧憬。這幾年拜訪的次數多了,就覺得,這座城市的孤獨、束縛感好重啊。
「每個人都是在盡力維持這座城市的運作」,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有次問個年輕時在其他歐美國家唸書,最後不得不回到東京的小朋友,當我問著身上穿著個鼻環的他對東京的看法,像我留著一把大鬍子,在西方國家真的沒算什麼,但光回個台灣連賣自助餐的阿姨都會跟你說這樣不好啦。
文化差異 Cultural differences。
至於在另一個國度的孤獨感,把開頭所述在異鄉的孤獨感更加深那種無助,在異國的孤獨,因為語言及文化上的隔閡,沒辦法真正的理解彼此真正想說的事。當你一個人被丟到這樣的環境下,身處異地的迷失以及言語上的隔閡加乘作用下,會產生像男主角 Bob那樣的無助又寂寥的感受是很正常的⋯⋯
我還真的有次坐在東京的旅館內,穿著睡袍,看著窗外風景,不知道要做什麼。
III. 因為寂寞,所以⋯⋯
這部電影的成功,很大的因素是靠男女主角,特別是男主Bill Murray ,有看後續報導提示,劇本內有些是留白讓演員隨性發揮,我應該可以想像當一個在美國能言善道的大牌演員,到不同語言的環境下難免有著龍困淺灘般的處處掣肘,特別在那個網路、智慧型手機、行動上網不像現代那麼易取得的狀態下。
即便找來了翻譯、可又當地人所嘗試講的英文不很能理解(這點並沒有貶義,我問了日本朋友),看了很多影評說兩個人之間沒有情愫,這部電影不能算是愛情電影。
嗯,只能說沒經歷過那樣的情境下吧:
- 如果兩人沒有情愫,當Charlotte 早上敲門聽到另有他人,不會有那頓難堪的午餐。
- 如果兩人沒有情愫,Bob在最後離開時,不會死命的只追著背影,只求最後一句道別。
只可惜,兩人之間只是短暫的火花,並不是長期發展的保證。
只是因為寂寞,剛好同病相憐,回到現實生活:你已結婚,我也有承諾,要一起攜手的話,是有其他問題要共同解決的。即便有情愫,只能默默地放在彼此的心裡,若對方也同樣有著這樣的心意,就夠了。
那段美好,就讓它留在那裡吧。
最後那段結局我是很激賞的:Bob 狠狠地向 Charlotte說再會。
也許會再見,也許就此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