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9/03/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談了十多年的創業,創了什麼?

身為十多年的創業者,輔導他人的創業導師,協助兩岸創業基地的顧問,或許我並非新創圈,但在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內,中小企業的創業歷程我非常清楚,看到這篇新聞,突然有感而發~ #正文開始 台灣創業潮從80年代開始,創業率從高峰逐漸往下,而新創企業的歇業潮也逐漸上升,在2011年前後有了死亡交叉,但政府相關單位,沒人在意,只是不斷在原本的架構去發想,原地繞圈,即使再有創意的配套或企劃,依然只是譁眾取寵,對於實際的結果,對於新創產業的環境有什麼利多? 為什麼韓市長還要為高雄引入新加坡的全球型創新創業的平台?!難道我們自身做了這麼多年了,投入的人力和預算相對下也不算低,做不到嗎? 就是做不到,全台灣無論是哪一個領域的新創產業,都沒有被整合,更是如秋天落葉般,一片一片散落著,有人去盤點過目前台灣各式各樣的新創基地,盤點過中小企業處的每個計畫是否正在創業或想要創業的人都知道?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審計服務營運長梁華玲今(15)日發布《#2018台灣新創生態圈大調查報告》 今年針對317家新創企業進行線上問卷調查,並訪談創投、育成體系、加速器、大型企業等25位生態圈利害關係人,從不同角度探討台灣新創的發展,主要發現: *創業家速寫:70%首次創業,年齡集中在31-40歲,創業前平均工作年資11.3年 *營運現況:48%仍在燒錢虧損,僅28%開始持續獲利且可期待持續成長 *創業初期三大挑戰:資金取得性(33%)、市場景氣(20)與人才招募(16%) *目標海外市場地區主要為中國(55%)、東南亞(30)與美加(10%)。 *69%計劃在未來3年內引進機構型投資人,主要三項考量是:國際化資源網絡(24%)、資金挹注(23%)以及豐富的專業或者產業經驗(21%) *僅12%準備3年內上市;68%考慮接受併購,期待與大型企業發展合作關係 先不論這些受調查的新創業者代不代表台灣,我從這些數字的背後,給了幾個看法: (1)創業的挑戰依然是資金,市場,人才 (2)台灣市場已經不被新創團隊考量 (3)目前的創業團隊多注重在於技術含量較高的產業類別 那為什麼政府相關單位做了那麼多了,卻依然沒有起色? 因為沒有做現實面的思考!! #創業產業類別轉移 台灣的創業家們的創業類別,越來越大的比例是個人工作室,微型創業居多,分布在文化創業產業和技術服務業居多,很多人投入創業的世界,即使有了充沛的人脈與年資為什麼在台灣還是很難成功? 再下個小結: (1)眼裡的市場太小,缺乏國際觀 (2)資本取得或募集資金困難重重 而上述兩個小結也因為一開始的格局設定在那樣的位階,一開始所設定的商業模式和目標就會產生問題,即使取得資本也會造成執行很多困難,更何況是新創資金鏈本來就沒有在台灣過,過去生物科技的強項也都逐漸退燒 #股權比例問題法律僵化 新創產業所需要的資金讓股權比例上的問題難以解套, 等於擁有這項專利的創辦團隊最後因為外部資金的投入後,自己所能夠掌握的股權比例根本無法正常運作公司, 最後都是創新團隊再另起爐灶或撕破臉為多數 台灣的產業鍊或聚落的形成多數和政府沒有關係,因為錦上添花是政府最專業的事情 最近發現簡單創(https://ezstartup.cc/)這個平台,讓想要創業的人,變得很容易,那為什麼政府不能學習或參與成為協力平台 #台灣的新危機 創投成為全球化產業,美國占比由 95% 降至 50%,亞洲與歐洲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力量,北京,上海,杭州,蘇州已經進入全球前20大成長率的創投產業群體,印度幾個城市也是前幾名,為什麼?因為中國和印度依然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新興市場 台灣在這幾年更是面臨斷崖式的危機,而追根究底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口的總數與密度,台北市人口雖然下降,台灣生育率也低,但也遠遠無法解釋其中的衰退。 其次是新創技術因素,例如網路速度、手機比率或高科技產業等等,也都不是台灣目前的強項和優勢。 再來是經濟和政策的因素,台灣的經濟成長緩慢,但並不足以解釋期下降幅度,其中所增加的基本工資、中產階級的購買力等因素,更與下降的趨勢不符,整體產業鍊產生了斷鏈!這還是產業結構了問題,但記得六七年前各大選舉中都點出了這個問題,但這些年過了,似乎也沒有什麼改變... #我的小型驛站 近年來輔導許多文化創意產業.發現有一群似乎沒有人了解的新創群體,正流浪到各個不類別和不同特色的基地,我去年從台北回來台中,心裡就有一個計畫,在台中需要一個真正懂創業者需求的場所或輔導業師,但談了幾個,都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和成本在孵化或輔導企業或品牌上,幾乎都還是用二房東的角色在經營著,這不是孵化器的初衷與功能,我用 10%的時間跟資源其實就可以營運一間創業基地了,原本是想說不要從0開始,如果有商務中心或者真心想做這一塊的現有基地,進行內容的調整與改造,我在硬體上就不需要投入,是1+12的概念 文化創意產業的需要的是市場和資源的整合,甚至要隨時能夠打群架有一個認識十多年的好大哥,願意一起來投入這件笨事情,先從小型做起,把小型,初出茅廬的新創基地做好,做滿,預計四月初就可以向大家展示了,但其實真的不大,所以我們沒有提供大大的共同工作空間,也不會有特地專門用來做路演的舞台,但是我們有的是資源,相信很快能夠整合! 但事實上,我不想稱呼它為孵化器,我反而認為將他是稱作是一個“驛站”一個創業家在努力的過程中所需要的就是我們做的! #深夜談一談 #一邊打瞌睡一邊寫 新創圓夢網 http://sme.moeasmea.gov.tw/startup/ 為什麼台灣在台灣創業好難! https://reurl.cc/OjXDv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