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 試譯語出莎士比亞的劇作《哈姆雷特》(Hamlet -- Prince of Denmarke,創作於公元 1599 年 ~ 公元 1602 年期間) 中的這一小段台詞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其中 be 除了「是」,還有「被」的意思,「被」就是 be 在 English 文法裡所謂的被動式中直接與之互轉的漢字之一。但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這句話很特別,因爲 to be 有「去被」的意思,像是一種主動兼被動的語句,不是單純的被動,好像在表達心中關於要不要「去被」的猶豫和選擇要不要「去被」的思緒,但是並沒有說是要去被怎樣,乍看之下只是好像在說「去被....或不去被......,那是一個問題。」,但是這樣翻譯可能會不知所云,因爲劇情是主角知道他生活環境的周圍人事情況發生劇烈變化之時纔說了這句台詞,所以也許這樣翻譯可能比較淺白ㄧ些:「要不要就範呢?那是一個問題。」、「要不要束手就範呢?那是一個困局。」、「要不要被動的去接受這個事實狀況呢?那是一個有問題的困局。」......等等,雖然莎士比亞的原著劇本沒有像這樣說的較清楚,卻帶給觀眾很多的想像空間。亦即,個人認為這個台詞可能只是在表達劇中的主角哈姆雷特封嗣王子當時正在猶豫要不要概括承受以及如何去面對周圍人事劇變所造成的既成事實。 此外,由於 to 也可能有「得」(華語 děi、台閩語 diô) 或「動」的意思;be 也可能有「是」或「必」又旁通「一定」的意思而通常也用在指稱什麼是什麼的語句中,於此甚至可能還有「表意」(表態) 或「別言」(別談、免談) 之多重含意等等;or 也可能有「〇然」即「零然」即「無然」即意通「不然」或「要不然」又旁通「否則」之意。所以,另有一個可能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只是在表達劇中主角在周遭人事發生劇變而陷入進退兩難之處境的深沉思考狀態時的喃喃自語:「是這樣嗎?......不是這樣對吧?......得必要這樣是嗎?......不然就不要這樣吧?......得一定要表意(表態)嗎?......否則就別言(別談、免談)了吧?......動一步好呢?......或是一步也不動?......那是個困思......那是個疑問......那是一個問號。」。
個人懷疑,莎士比亞這裡的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 只是一個劇本台詞的提略大綱,古代在莎士比亞本人親自導演的實際演出之時,舞台上的演員掌握了這個大綱的概念之後可能還有許多即興發揮和添油加醋的空間,不一定要完全照本宣科的僅僅唸出這幾個單字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