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歌詞怎算是文學,拿下諾貝爾文學獎有無搞錯? Bob Dylan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有不少人這樣說,包括認為自己應該拿而沒拿到的人。這些人成千上萬,但又有什麼關係呢?他們又不是諾貝爾獎的評審委員。若然每年拿諾貝爾文學獎的不是一人而是一萬個人,我想這些人不會妒忌他了吧,儘管一萬個人之中也輪不到他。這世界看似深奧其實很膚淺。有個傻子幾年來都說要自殺,問他為什麼,他說林肯中學都未讀完就做總統,他拿了文學博士幾十年仍然在教份爛書,太氣餒了,死了好過。世上連讀飽書的人都這樣糊塗,弄得人更糊塗了。
事實上有幾個人可寫得出「Gettysburg Address」這精彩演詞?又有幾個人寫得出「We have come to dedicate a portion of that field, as a final resting place for those who here gave their lives that that nation might live.」這樣的金句呢?崇拜文憑、資格、形象等偶像的人,不看實際,看到的只是林肯讀書不多,看不到林肯這個偉人。我想,說Bob Dylan 不應拿文學獎的人也是這種人,被文學這「資格」嚇壞了,沒想到文學僅是個名詞,藝術才是真身。寫得出〈Blowin' in the Wind〉反越戰熱誠洋溢,感動了一個時代的心聲,難道不是藝術品嗎?大佬,怎會無資格拿下諾貝爾文學獎!
那是個反叛的時代,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西方自由主義盛行,其優越性創造的繁榮和科學文明滋長的自滿,神化了精英的權威,僵化了政治建制。到了六○年代,越戰的無奈,加上狂熱鼓吹下自由主義理想趨向極端,窒息了社會新陳代謝的朝氣和活力,最感受到這壓力的是青年人,因起來造反。Bob Dylan 冒起於年輕人掙脫傳統束縛的反叛熱潮中。那是撕破傳統文化道德烏煙瘴氣黑幕的時代陣痛,一個時代的悲哀在人們良知渴望自由中吶喊。最後真的突破了,人們反戰的良知終於擦亮了人權意識,展開了一個偉大時代,Bob Dylan 是那時代的頌歌。是的,偉大是那個時代年輕人反戰良知的張力,Bob Dylan 僅是個聲音。是,他值得拿下這獎項,但那偉大的時代是幾代人良知參與的吶喊,才是最大的藝術,不是也應該拿個諾貝爾獎才對嗎?如果美國《時代》雜誌八三年Man of The Year 可以是個電腦,為什麼諾貝爾獎委員會不考慮給這個偉大的時代桂冠個文學獎?人的靈魂難道不比電腦重要!
我六九年到紐約剛好碰著這時代的開端,真幸運。老友梁萬億從康乃爾大學駕車到紐約,一同去參加Woodstock 胡士托音樂盛會,在紐約公路New York Highway 駕車途中,聽到收音機說,因為太多人往胡士托公路給關閉了,只好回頭,與胡士托演唱會緣慳一面,但我沒錯過那時代理直氣壯的荒唐,永遠走在地獄邊緣的興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