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06|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科技產品的「民主化」:只有產業才需要創新嗎?#8/程天縱

翻開人類的政治歷史,從封建、集權到民主共和,走了幾千年;科技產品的誕生、成長,也同樣經歷封建、集權到民主化。這是一個不從技術層面來探討的新視角,讀者們不妨以創新的心態來看待本文。

通訊產品的民主化
安東尼奧.穆齊1854年發明了類似電話的設備,而亞歷山大.貝爾則在1876年獲得電話發明的美國專利;1878年1月,美國第一個商用電話交換局在康乃狄克州New Haven投入運營。
早期的電話通訊由電信局中央集權,控制了網路、交換機、終端電話機等設備;而隨著專用電話交換機(PBX)的推出,原本由電信局中央集權的部分權力,也就開始下放給依些大型企業和機構。
1980年代,包括Sony在內的固定電話機生產商,把「一台母機連結多組子機」的家用室內無線電話(cordless telephone)引進消費市場;於是權力更進一步下放給消費者,並且以無線技術解開了聽筒被話機綑綁的束縛。
1980年代末期,Motorola研製出第一代類比訊號的行動電話,並於1990年代投入商用。通訊系統自此徹底民主化,讓消費者得以自由行動;往後的智慧手機在語音通話之外,又增加了多媒體和上網等額外的通訊功能。
電信系統的民主化才經過一百多年,但科技的發展速度仍然遠比政治要快。

電腦產品的民主化
艾倫.麥席森.圖靈(Alan Mathison Turing,1912年6月23日-1954年6月7日)是英國計算機科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密碼分析學家和理論生物學家,被視為是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
讀者們對圖靈或許不熟悉,但是2015年根據他的故事改編拍攝的電影《模仿遊戲》,可能許多人都看過。以他為名設立的「圖靈獎」,堪稱電腦界的諾貝爾奬。另外特別借這個機會提一下,他是我兒子Jimmy非常崇拜的偶像。
可惜,業界一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電腦是由美國人John MauchlyJohn Eckert在1946年發明、1952年商品化的;第一台大型電腦系統由IBM宣布建造完成,接著則有許多廠商投入迷你電腦的研發銷售。
1971年第一台4位元微處理器Intel 4004由英特爾公司研製成功,可以說是微電腦風潮的開始;1982年之後,微電腦開始普及,大量進入學校和家庭。
如同通訊產品的民主化過程一樣,早期電腦大型主機和迷你電腦的使用也是中央集權式的,只能由企業或機關的MIS部門來全權掌控。使用者必須在上班時間、在辦公室裡,才能透過電腦終端機來使用電腦。
在微電腦尚未普及時,許多微處理器是被應用在「電腦終端機的智慧化」;在這段時期之中,可以視為電腦的部分計算功能被下放到終端,提供給使用者作主。
但是,電腦終端仍然必須依靠電腦主機、也仍然被連接主機的數據線所束縛;而這就如同民主化的第一步「間接民主」,而不是以「普選」或是「直選」為基礎的「直接民主」。
1980年代,智慧終端脫離了電腦主機,獨立運作,搖身一變成為個人電腦。當時由於必須安裝在桌上,也有人稱之為「桌上型電腦」;這時就實現了電腦產品的「直接民主」,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隨著微處理器運算能力、顯示幕、電池、鍵盤、散熱等功能的進步,使用者對於「行動使用」的需求越來越強大,於是電腦體積越來越小、重量越來越輕,但功能也越來越強大的「筆記型電腦」就逐漸取代了「桌上型電腦」。

Internet的民主化
在Internet出現之前,電子數據交換被一些企業和機構視為一種商務手段,應用範圍有限;而Internet的迅速發展和普及,使企業與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
Internet的主要前身稱為「ARPAnet」。1974年,美國國防部國防高等研究計劃署(DARPA)的Robert Kahn和史丹佛大學的Vinton Cerf開發了TCP/IP協定,定義了在電腦網路之間傳送資訊的方法,建立了這個封閉式網路。
1986年成立的Internet工程任務小組、以及1992年成立的網際網路協會,對於電腦網路技術方案的甄選、Internet協議、以及標準的建立都有重大貢獻,使得Internet的管制和應用,由國防軍工和學術研究的「集權式管理」,走向產業發展、企業應用、以及消費者上網的「民主化」公共網路。
直到21世紀初期,使用者上網主要是靠個人電腦和筆記型電腦;而依照電話和電腦發展的軌跡,使用者對於下一波網路趨勢的期待,自然應該是「行動上網」。
但當時筆記型電腦上網,仍然必須透過數據機和電話或網路線,通過TCP/IP協定接上Internet,而不是透過無線通訊方式上網,因此還是不能稱為真正的「行動上網」。
最合理的行動上網終端設備應該是手機,但當時的手機主流產品是「功能機」(Feature Phone);而對於功能機而言,工業設計的潮流是越來越小型化,所以我們當時可以看到許多越來越小的手機,甚至只有一條口紅大小。
這些功能機在沒有高階「智慧型」作業系統的情況下,功能十分有限;在離不開鍵盤輸入的前提下,使用也非常不便。特別是在小型化的趨勢之下,不管是翻蓋或滑蓋手機,透過小螢幕上網的影音體驗都很差。
於是Apple的Steve Jobs決定抓住機會進入手機市場。2007年1月搶先推出專為行動上網設計的iPhone。於是就有了無鍵盤、觸控輸入、大顯示幕,在當時來說非常「異類」的智慧型手機出現。
然而,iPhone不僅大幅提升了行動上網的用戶體驗,後來也徹底改變了手機產業。

結語
從以上三個例子來看,高科技技術和產品離不開三個階段的發展:集權、民主、自由(移動/行動)。
政治本就是「管理眾人之事」,在初期必定會是「中央集權」的方式,制定社會群體生活的規範;隨著經濟發展與教育普及下,人權要求高漲,「民主」成為趨勢。
在民主體制下,政府的功能必須由「管理為重」,轉型成「服務為重」;在人民是主人、執政權力源自人民選票的事實下,人民的各種「自由」程度就越來越高。
高科技產品的發展不也是如此?只要能符合這個「民主」、「自由」趨勢的產品,必定能贏得客戶與用戶的心。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專業、深入、提供最佳閱讀體驗的商業評論網站。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