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節期當中,受難/復活節當中的情緒起伏最明顯。基督徒在Good Friday記念耶穌流血受難,接下來的星期日/主日慶祝耶穌復活,悲與喜不過一日之隔。
不過,居間其中的星期六呢?按照猶太人傳統,是由Good Friday黃昏延伸至接下來的星期六黃昏,本書採用我們習慣的定義,由黎明時分追蹤至入夜。
那是一個怎樣的日子?基督教信仰核心中的重心人物:耶穌,在那一天死亡;不是象徵意義上的死亡,《使徒信經》直白地說「受死,埋葬;降在陰間」。跟隨耶穌的人,如何渡過這一天?
假若設身處地,我,可以完好無缺地熬過這一天嗎?
居間悲喜之間的星期六,也許,與眼前的香港相似:充斥著絕望、無助、虛無、厭惡、恐懼、躁動。
其實《被遺忘的那個星期六》沒有直接「討論/談論」上述這些課題。
《聖經》4卷福音書對於那個星期六著墨甚少,記下的都是關於耶穌的殮葬,其他細節保持沉默。歷代信徒對此述而不作,一起沉默。但這個星期六的疑惑仍然存在:那一天,門徒躲藏起來想甚麼做甚麼?「解決」了耶穌的大人物是否在慶功?誰人會懷念這名死者?作者運用其想像力,探索這個沉默的居間時空,把留白之處,用故事填寫了。故此,筆者會把《被遺忘的那個星期六》界定為小說、故事,雖然,作者明言他不是在寫小說(14頁)。
不過,在基督教/天主教圈子內,這個「聖經留白處說故事」的動作,容易動輒得咎。早前讀《夜光-耶穌家譜女性的冒險旅程》,細述過這種高難度動作如何既引人入勝又令人忐忑:
..........聖經本來是微言大義、為三一神作見證的經書,並非純小說作品,有些敘事細節或會因此略而不提。但小說、劇本等卻不可以總是「突如其來」,事情、心態、局面為何會發展到今日的境地,總要有個交待。箇中細節,就是所謂的「空白」位置,就要靠「想像」填補,來個鋪橋搭路,把聖經明顯的眾多敘述串連起來,來一個「圓滿」解說。況且,那些「橋」與「路」,通常都是人生的重要或轉折時刻,往往能感動人心,但亦因此最容易「出事」。出事者,被人責難「虛構」、「杜撰」..........
話雖如此,這個星期六為何如此重要,又引人入勝?因為這個星期六填補了我們的生存實況。
信了耶穌,不就是立即歡樂滿滿,天天活得如身處天堂嗎?這個誤會十分嚴重,尤其近年所謂「成功神學」興起昌盛,基督教信仰幾乎成為正能量的代名詞(也許更刻薄卻真實的描述是:某些基督教圈子抓住「正能量」三個字去代表自己),令人覺得信仰傳統中似乎沒有黑暗、虛無、絕望等概念、經歷。但實況如何?身處香港的基督徒,不論政治取態,怎會不覺黑暗籠罩大地,彼此都無路可逃?
耶穌身體死亡的那個星期六,與我們的景況何其相似。
作者穆宏志神父如何訴說這個星期六的故事?作者透過想像,撰寫極多生活細節,配合原有的聖經描述,把那個星期六的營營役役,都營造出來,"...... 企圖給這些小小的細節一些生活的環境,活化這些章節 ......"(第9頁)。全書以時段分為八個章節:
- 黎明
- 早晨
- 上午
- 中午
- 下午
- 黃昏
- 晚上
- 夜晚
弔詭的是:被活化了的聖經章節/居間星期六,一點也不「活潑」,反而懨懨不振(粵語所謂「懨悶」)。門徒躲起來,不敢四處走動。彼拉多「幹掉」耶穌,但完全沒有行駛生殺之權的亢奮。
真的如此?會否是作者太過天馬行空想當然?筆者主觀認為,穆宏志神父的耶穌會背景,尤其他對依納爵靈修的熟練,令他的想像既不會偏離聖經文本,又能較深入發掘聖經文本的細節,筆者亦曾在閱讀《夜光-耶穌家譜女性的冒險旅程》提及這種過程:
……….上述這一種「智力推理,意志生情」的狀態,與天主教依納爵靈修(Spiritual Exercises of Ignatius,以《神操》為代表)某些進路雷同:當我們運用 5 官體味(看、聽、嗅、味、觸)主耶穌或其他聖經人物記載,使經文在腦海中「成象」(包含 5 感的意象)之後,這個意象(或者是戲劇裡的一個段落)能否喚起我們心底的詰問:這經文片段,與我何干?進而有所領會及醒悟。成象過程看到的、聽到的、觸碰到的,往往可以成為故事中的細節。一些觸動人心的細節,不但會豐富劇情及舞台,更讓我們深入聖經記載的真實場景,一同呼吸感覺……….
如前述,那個星期六看到的、聽到的、觸碰到的細節,往往很令人沮喪。
書未一章,出現一段充滿電影感的文字:差不多所有「角色」都再次出現(除了中途出現過,耶穌那冰冷的遺體)。黃昏近了,不論貧富,都要進入黑夜/黑暗之中。他們一個又一個出場,然後一個又一個熄滅油燈,直到最後一盞油燈熄滅(260–277頁)。讀者仿佛看見耶路撒冷城逐步融入黑夜,然後,最後一頁完了。
就此完了?
《聖經》成書後的信徒(如筆者),自覺掌握了前文後理,會嘲笑第一代信徒學藝不精,忘記耶穌三番四次的告訴大家:他會死而復生。可是有一天自己身臨困境,照樣忘記《聖經》種種安慰鼓勵,出來呼天搶地怨天尤人。
面對未來,筆者同樣一無所知,不會以為讀多幾段聖經,就必然擁有超越門徒的信心,可以嘲弄在那個星期六躲起來的門徒。
耶路撒冷全城的人在這一天之後將要接受到一個極大的震驚 …… 而原因正是因為:並沒有人在等待甚麼。(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