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06|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看見親人隔閡的五斗櫃|搬家阿岳 Vol.11

記得那天,是從這家子的太平老家,搬遷至他們在勤益科大附近的新家。
客人舊家是四層樓加屋頂樓的那種透天厝,剛抵達地點時,門口停著白色、光線照到會發亮的一台BMW。
為了方便搬運上貨,我們請那家人先將這台休旅車駛離門前,好讓我們的搬家車可以倒退停入家門前的車位。移車的人,我看見,是一位穿著深藍色牛仔褲、頭髮有些捲、穿著馬汀鞋、打扮新潮的年輕人。
我們的客人,是一位媽媽,而他,是客人的兒子。
車停好,我們將板車、工具、籮筐等搬遷好夥伴拿下車,便開始打包各樓層的傢俱作保護,逐步從2、3樓的房間內,搬運床組、拆解衣櫃、還有那些置放衣物和個人用品的幾件五斗櫃。
一樓的客廳有神桌,客廳的後面,是那種空間很大的灰色水泥地和水泥牆的爐灶廚房,有一隻貓在籠子裡,牠有些驚恐,看著我們搬走一樣一樣裝箱裝籃的後廚家用和客人釀醞多年的酒甕。
同樣那位年輕人,坐在一樓的客廳的各式裝箱物上,看著我們一件件地把物品搬上車。過程中,我問過他是不是有哪些物品要搬,他說:「不知道要問我媽」,然後便喊了聲:「媽~搬家的人在問啦!」然後繼續坐著。
大約一個小時過去,我們駕車前往新家地點。

客人新家是一幢社區內的透天厝。裡頭是舊厝翻修整新裝潢後的,現代舒適的居家型態屋。搬遷過程中,樓梯的寬度沒有很寬,大概是1.5個一般成人的手臂寬,我們把原先那些打包起來的裝箱物,大部分都搬到了頂樓。
冰箱、神桌和一些打包起來的廚房用品,搬到了樓中樓格局的二樓,
然後五斗櫃,則是兩人合力的搬運至3樓的房間,在樓梯間轉彎上下過程,因為寬度的關係,加上木質結實的五斗櫃重量,其實挺費勁搬上去的。
而我記得,三樓是一間媽媽的房間,另一間則是已經有一組新的床組、床頭櫃、書桌,而且飄著舒服的香精油味,我和叔叔搬了一件五斗櫃到三樓的這一間房,是那個潮男的房。
搬著搬著,我們即將用窗外的魔術秀,在沒有吊車的情況下,將最後一件無法搬上樓的櫃子,以繩索上拉的方式,運上三樓陽台。好不容易把東西都運完了,快結束時,卻發生了客人母子的爭執。
兒:「齁!拜託,這櫃子不是我要的啊!占空間幹嘛!這櫃子這麼舊了,幹嘛搬來我房間啦!」他表情面目猙獰、很懊惱、很不爽的,向媽媽吼著。
媽:「我想說你沒有櫃子,就原本的那個還能用,就搬過來給你用!」母親顯得無奈,向兒子解釋著。
兒:「你幹嘛給我添麻煩啦!齁油!~搬走啦!」他真的覺得有這個五斗櫃很麻煩。
媽:「後啦後啦!師傅,這個再麻煩你們一下,再搬下去一樓外面好不好?」

其實,不是我們不想搬,是那櫃子真的不好搬,而且不是在同樓層或房間做移動,而是要在寬度有限的樓梯間上下,我內心真的想著怎麼會有這樣的猴死因仔,搬遷打包就事不關己的坐在那邊,有事就叫媽媽。
母親忙上忙下的打包整理,確認搬遷的物品,現在好啦!東西都硬著扛上來了,就嚷嚷著說要弄走,我真的很想叫那死因仔自己搬下去,不過依照那緊繃的氛圍,應該馬上就會看到八點檔家庭革命上演。
我把五斗櫃的抽屜都先抽出來減少重量,一件件多趟的轉移至一樓外,後來剩下的物件,也讓叔叔搬下來一樓外,準備給回收的載走。搬遷過程中,那年輕人,還跟我說了句:「麻煩你們了!」
天哪!還會這樣客氣地跟我們說話,跟自己媽媽就這樣大小聲,這像話嗎?我都替那阿姨感到委屈心疼。

  • 親人間的互不相知
收車回程時,我心裡想著「子不知母,母不知子。」其實自古以來,家庭教育的親子關係,因為溝通不良造成的悲劇也層出不窮。琅琊榜劇中,當朝皇帝的嫡長子祈王,在獄中飲毒自盡時,也是說了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
我雖然真的很氣那年輕人對待自己媽媽的行為,但想想,在搬家規劃中,母親似乎也沒有詢問過孩子,就將那五斗櫃自己作主的,搬到孩子的生活空間內。又是一件標準的「家長為孩子好,但孩子不想要」的關係。
以我們家來說,過去幾年很常發生的狀況,就是我母親常會跟我說:「真搞不懂你哥為什麼每次都把房門鎖著,一家人有需要這樣隔閡嗎?」
但其實,會有這樣的鎖門狀況,其實是因為每次母親有事進房前,不敲門就開門,讓我哥感到很不自在。而我母親,則是把它視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的,「我是你母親,這樣有何不可?」
經過很長時間的溝通,我母親雖然會懂得尊重,不隨意進出房間,但是內心還是會覺得,不能理解我哥這樣行為背後的心態。
但我們長大成年了,肯定會有自己的想法。我想大部分的孩子從國高中開始,就想在家中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那個空間代表著自己的安全基地、放鬆的空間,在房門還沒有人敲響前,是個與外界隔絕、屬於自己或與另一半的小世界。
我心想著,為什麼那個年輕人對外人可以這樣客氣,對自己母親卻豪不客氣,我又思考著,我們在職場上或男女交往時,大多也會以相互尊重為考量,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關係。做一個決定或行為時,會考量會不會影響到同事或另一半,
但為什麼
在原生家庭,身為親子,相較於職場關係或情侶關係,總是會發生比例較高的互不了解、彼此不想親密的狀況?

也許是由於在服務業久了,也會聽客人分享許多人生的心路歷程。以下幾點,是我自己的觀察的常見原因:
|成長階段,我們好奇很多,但限制也很多
很多時候,其實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是因為在身為小孩的我們,由於還沒有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去辨識和承受這個社會的危險,基於保障孩子安全,我們會被父母限制行為。比方說不要去電玩場所、不要用社交軟體。
但正值成長階段的我們,很多事情都處於人生的「開發」階段,對自己和社會的開發,會有源源不絕的好奇心和動力,去探索世界。
這慾望便和父母的限制衝突,但孩童時期還得仰賴家庭照顧,才能順利成長,即便自己有想探索的心態,但也會潛意識考慮到「生存」,而屈服於家長的要求之下。
這時候,孩子若不懂得適時講出內心想法、家長不能靜心聆聽,接著嘗試讓孩子理解善意的出發點,內心的衝突便會點滴累積,形成未來親子爭吵的火藥。
而家長為了方便掌控孩子各項行為,在耐心不足的情況下,為忽略與成長時期孩子的溝通,漸漸的,孩子也不會再主動吐露心事。
長期以來想法不被傾聽、決定不被支持的情況下,也造成親子關係漸行漸遠。
但在學校、職場、情侶關係上,由於家庭上的關係不滿意,心態正確的話,也會希望在家庭以外的關係上建立良好的互動。
所以兄弟閨蜜,能比家人更能傾聽;同事之間,會互相尊種彼此隱私;情侶之間,會更追求相互擁抱和相互支持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家庭革命的來源,是父母的權威下,被束縛的自由
嬰兒時期,我們藉著哭鬧,藉著各種肢體表達,來讓照顧我們的親人知道,我們需要什麼,而這時生物的本能激發,父母也會盡可能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去滿足手無寸敷支力的嬰兒。
這時,我們要什麼,基本上有什麼。無形間也讓我們潛意識,留下了不少「親人應該支持我們需要」的理所當然元素。
而在童年期、青春期,開始有知識和行為能力的我們, 相較於在嬰兒時期給予滿足性降低,但是童年期、青春期對世界的探索和需求慾望,卻一點也沒少。
當我們想要自由的飛、勇敢的追,但也許是後期家庭能給的有限,本來家庭能給的,開始不能給了,甚至會開始想,為什麼別的父母可以,而你們不行?
每個有意識的獨立個體的人,都有顆想要追逐自由的心。也許是父母多活了好幾十年的光陰,以及社會氛圍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待,而讓身為社會上、雖還沒成年但也是獨立個體的孩子,感到父母管教下的不自由。
我是個小時候跟媽頂嘴,後續都會想著媽媽會不會獨自流淚而感到自責的人,我知道媽媽的辛苦,也能體諒他的心情。
但在高中時期,我想打籃球校隊,但是當母親反對時,我們大吵了一架。那時候我都不想跟母親講話。也只想一直跑補習班,晚回家。她讓我想逐夢的心靈不自由,那段時間我非常痛苦。
我想,在人際關係上,再沒有什麼比「我很想愛你,但是我只能遠離你」更痛苦的。
|對話前的自動化預設,讓關係只能頂嘴和爭吵
我朋友是標準的跟母親講沒幾句話,就會開始沒耐性的大聲。我問他,你從小到大都這樣跟母親相處的嗎?
他說:「對,因為每次明明這樣做就好,或是我根本沒做錯,但母親都會用他的方式來說我不對,甚至於在還沒了解的情況下,就開始指責我的不是。」
那天到他家作客,一進家門,他母親還沒看到我來,便從樓上問了句:「兒子,你怎麼都不去找房東講遷戶口的事?一直沒有辦完。」標準的質問語氣。
我朋友立刻脾氣上來,回說:「什麼叫都不去找房東,我早就聯繫過他了好不好,他也一直沒時間啊!我有什麼辦法。」
他母親說:「你幹嘛發脾氣,我只是關心一下而已啊!」
朋友回說:「關心就關心,什麼叫都不去問?我就有去問啊!關心的話你不會問說:『遷戶口的事情跟房東講得如何?』一定要這樣講話嗎?」。
我其實在聽對話的過程,覺得我朋友很無辜。但我也很訝異,他母親那樣的預設立場和說話質疑語氣的內容。
在家裡生活的我們,很多時候想好好放鬆自在,對於家人的需求上,比方說:「孩子,待會兒幫忙倒個垃圾」、「孩子等等拜託你去寄個信」、「孩子,飯煮好了,等等下來吃!」等等情況,
有些時候會活在自己的生活世界下,而遺忘了曾經回應過父母的事。變成事情最後並非父母原先理解的情況。
也許是因為這樣的狀況,默默地讓父母那些「最後一定沒做」的預設逐漸的形成。
明明想關心事情的發展,但在預設情況之下,卻用了質問的語氣,這對於聽到提問的人來說,是相當有無辜感的,特別是已經完成,但卻被質疑的時候。
這不只在家庭上會發生,如果職場上,下屬原先在受訓階段,總是沒辦法如預期完成任務,久了主管也會常有預設立場的情況出現,我自己就曾不自覺的質問,讓下屬感到無辜而難過。

  • 今後怎麼辦?
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告訴我們這些人際關係的煩惱,如果要轉變邁向幸福,那便要把周遭的人當成「夥伴」,有意願的去思考如何去愛,去更圓滿的思考「我們」。
以這次搬家的情況為例,搬家是一家子的事情,母親有思考過兒子的需求,但卻不明白兒子真正的需求,在搬遷前整理的過程,兒子也沒有提出自己對房間的設計規劃,也沒有什麼參與搬家規劃的意願。
其實,這次的情況,在服務客人的過程中,屢見不鮮。傢俱有人說要、有人說丟;有人說要擺這裡、有人說要擺那裡,背後也可以看出很多家庭關係上的衝突。
問題發生後,需要治療,選擇雙方退一步,去接受彼此的決定,衝突能化解;
而預防勝於治療,預防便是預先的溝通,在溝通上,抱持著開放的心態,盡可能減少預設立場,去傾聽各自的需要、意見,然後整合出大家都能接受的最終方案,再去執行,便能避免「我認為該這樣,但他卻想要那樣」的衝突。
要改善關係,預先和頻繁的,在執行前做想法的討論和溝通,以了解彼此意見為前提,再去討論做法。這個過程,便能拉近彼此關係,也讓雙方能感到彼此的重視。接著再依照能接受的方式去執行,也避免了衝突。
我們都是人,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靈魂和思絡,越親近的人也越在意,容易放大那些彼此的不夠理解。
而透過溝通增進了解,再透過共識避免衝突,久而久之,親密的關係便能逐漸建立起來。

  • 人際關係改善的書籍推薦
這次的搬遷小故事,讓我也反思著和母親的相處關係。
除了想跟大家分享,我在搬家時看見的家庭衝突,也進而想與大家一同思考,家人是我們親近的對象,但為什麼,我們卻總是自我意識很強很自動化的,認為對方的配合和支持是理所當然?
這背後的原因,給大家參考,也歡迎各位提出經驗來交流。
而相關的人際關係改善的解法,我很推薦岸見一郎的暢銷心裡叢書: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 被討厭的勇氣 二部曲完結篇:人生幸福的行動指南 (電子書)、以及學習「愛的技術」的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
最後想告訴大家,其實搬家,是一家子的事情,雖然有其麻煩程度,但不妨把它看成是一個機會,去和家人更近一步地拉近關係、去和好久不見的父母做更多的互動。
畢竟我們長大,父母老了,有各自的生活型態,能一家人,團結一心的,為了一家人的事情來商量、策展,一起完成某件事情的機會也不多了,值得用好的方法,好好的規劃。
如果能以心理學的技巧,再藉由搬家的過程規劃,來改善家庭的人際關係,我倒是覺得是個不錯的附加價值服務,各位覺得呢?

即將搬家或搬過家的你,曾經和家人發生衝突嗎?
搬家完的最後,新居落成的擺設,是你想要的嗎?
你是否也有親子關係上的問題,想要改善呢?
希望這次分享的文章,能夠對你有所幫助喔! 祝福各位喬遷過後,與家人能更緊密幸福的生活喔!
( 別為五斗米折腰,也別為五斗櫃吵架啦!)

我是 Moving阿岳,一位用心閱讀及感受生活的搬家人。 期望自己,用心體會每個Move,紀錄每個Moving Moment ! 如果覺得我的內容不錯,可以分享或追蹤我的文章。
在這裡,我將生活遇見的小故事,真誠的分享給大家。 也歡迎讀者們,一起感受、分享Moving生活。 吸收屬於「身而為人」的「心」力量, 讓人生持續Move On!
* 關注更多《Moving阿岳》的社群動態 https://www.instagram.com/movingayue/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