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影評|不是你所想的孩子,《小丑》的快樂變奏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我終究跌落在地面,你卻仍擺盪半空,讓小丑們進場吧。…一個在場內兜圈子,一個卻動彈不得,小丑在哪兒?讓小丑進場吧。」
〈小丑進場〉(Send in the Clowns)出自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在 1973 年發表的音樂劇《小夜曲》(A Little Night Music)。此曲亮相的時間點是在第二幕近尾聲處,縱橫舞台多年的女星 Desirée 與昔日情人 Fredrik 舊地重逢,兩人聊起過往盡是藕斷絲連,而讓激情還差一步之遙的,是 Fredrik 與新婚嫩妻 Anne 的承諾。終究 Fredrik 還是自 Desirée 的情事佈局脫身,而被留下的那方則讓尷尬、錯愕與落寞給淹沒滅頂。
讓小丑進場吧,不論是空中飛人失手跌落地面、或是該繞場卻動彈不得,快讓小丑進來把滿場的睽睽目光調度開,讓落魄趁隙逃離。桑坦在《小夜曲》巧用馬戲班小丑來做情緒過渡的障眼,《小丑》挑此曲為亞瑟的第一樁殺人事件引導,絕非單純看上「小丑」這文眼,而是為整齣戲充斥無法滅火的荒唐、尷尬所暗指的解題法。因此,當這首歌套用在《小丑》上就成了:讓笑聲揚起吧,不論是亞瑟在公車上原本與孩子逗玩的善意、或是目睹地鐵裡金融菁英對同車廂女子輕浮舉動的惡意、或是身世大白後與真相對撞的敵意,快讓笑聲揚起把沸騰的焦慮,合理在無法遏抑的疾病之名下。
亞瑟落得此番處境,終究是陶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與瓦昆.費尼克斯(Joaquin Phoenix)賦予「小丑」有別過往的人設。沒有傑克.尼柯遜(Jack Nicholson)在《蝙蝠俠》(Batman)的高超品味,缺乏希斯.萊傑(Heath Ledger)在《黑暗騎士》(The Dark Knight)對人性難題的精湛操弄,上述小丑登上高譚市的犯罪舞台與蝙蝠俠對壘時,皆已經是性格成熟、思路清晰、線條犀利、自我崇拜一切均「完整成形」的反派。反觀《小丑》裡的他像團爛泥,從開場就過著稀糊糊的低階人生,縱使有家庭、工作、社福資源從旁撐出架構,處在核心卻依舊潰不成形。社工員諮商時,有句話說得一針見血:「你已經吃了七種藥,怎麼會沒好?」是的,吃了七種藥的亞瑟都像石投大海沒有變好,卻已經飽受藥物副作用不住地抖腳。各種資源在他身上就只是更進逼一步地摧殘,讓慘綠也不足形容。
究竟多少事件積累在亞瑟身上,才造就出這般殘破不堪的人生底蘊?若以心理學「4P 模式」的「前置因子」(predisposing factor)、「誘發因子」(precipitating factor)、「持續因子」(perpetuating factor)和「保護因子」(protecting factor)將亞瑟的經歷加以分類,或許能理出端倪。
前幾版的小丑善將犯罪佈置得節奏有致,精準到位的環環相扣像極了對強迫症狀中「秩序」的滿足。相較之下,瓦昆版的小丑就顯得被動許多,行事決定皆是對環境霸凌的短促情緒反擊,但光是這樣也就耗盡了他有限的能力範圍。這種不夠優雅、聰慧的犯罪模式,缺乏放長線的佈局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problem solving)不足有相當大的關聯。這也是亞瑟童年創傷所累積認知功能損害的後果,這永遠揮之不去的「前置因子」,讓亞瑟內在孵化的小丑即使成形也不足以企及希斯.萊傑或傑克.尼柯遜版悠遊自在的華麗犯罪。
除了早年的腦損傷導致卡在社會結構最底層的宿命之外,與母親的病態共生則是解釋「4P 模式」中「持續因子」、「誘發因子」的關鍵切入點。
亞瑟的母親潘妮早早自職場退出,在缺乏其餘資源介入下,亞瑟與電視機成為她僅存與世界連結的出口。對於兒子亞瑟、前老闆湯瑪士.韋恩,潘妮採取生理上與經濟上弱者的自憐姿態,對其進行榨乾型的情感吸附。因此在潘妮與亞瑟的小天地裡,她喚著不合亞瑟年齡的綽號「快樂 Happy」,非意識地削弱亞瑟心理上的成長,霸佔亞瑟內在強勢母親的地位。當地位得以保全,兩人就能共享圈圈內所有的秘密,進行一人振筆上書、一人查看信箱的儀式,進而讓亞瑟認同湯瑪士終有一日會以拯救者的姿態履行「員工就像自己家人」的承諾。面對強勢母親的共生需求,弱勢兒子僅能與現實脫離地作為附屬品,為終止這失真的「持續因子」,埋下殺機成為亞瑟選擇的出口。
母親形象覆落的巨大陰影,除強勢主導親子關係外,也徹底影響亞瑟的自我評價。母親口中的「快樂」是亞瑟臉上摘不下的面具皮相,也是捏造一個理想讓兩人逃避式投射的屏幕,但現實生活並不會配合演出,因此當亞瑟一次次遭受真實世界無來由的、過份的衝擊和霸凌後,其負面情緒就只能被覆蓋在「快樂」之名下,養成快樂與憤怒的混合變種。
最觸目驚心的一幕,莫過於亞瑟第一次被老闆訓斥的過程。那從小丑準備室走到辦公室的短短幾分鐘,亞瑟先是在一個轉角瞬間收起用來回應同僚歧視言論的誇張大笑,其面癱神情在老闆指責惡意不歸還廣告看板時,猙獰的眼神與強拉上揚的嘴角同步在一張臉顯像。此時畫外音介入充滿暴戾之氣的搏擊聲,詮釋亞瑟壓抑飽和的心理狀態,最後畫面才一躍切到他對著暗巷垃圾堆宣洩怒氣。不動聲色的慍怒絕對比不合時宜的笑,更令人背脊發涼,而每當社會暴力現實與理想自我價值出現對撞,就結成亞瑟離整合更遠的「誘發因子」。
至於亞瑟的本質是什麼,是小丑(clown)還是單口相聲台上說笑的人(joker),或兩者皆不是?在桑坦〈小丑進場〉一曲中的「小丑」其實有著兼指「傻瓜」(fool)的負面意味,若從亞瑟的身世來看,童年留下的創傷與母親張羅的妄想系統,注定他的喜劇人生得從最低階吃力地往上爬。相較街口無人聞問的人肉宣傳看板,單口相聲舞台是對待說笑更為之慎重的殿堂,他在台下觀摩、在螢幕前幻想,莫瑞.法蘭克林秀成為滋養他精神的另一個父親形象,而在這精神父親面前,亞瑟期待被視為一名正規的表演者,新生的「Joker」就此取代了亞瑟的後半人生。
但「小丑」或「單口相聲」都很可能不完全是讓他真正自在的本質,那是他者賦予的期待被內化的結果。想想亞瑟獨自一人、甚或是第一次犯案後,能讓他陶醉、隱匿的,不是說笑而是舞蹈。「我是一名舞者」亞瑟第一次在鏡子前延展肢體時,是這麼對自己說的。當剛從槍殺三名金融菁英的激情脫身後,也是舞蹈承接住他過度激昂的身體。所以,瓦昆在塑造亞瑟這角色時,添加了女伶般的陰性神情作為一種催眠,催眠下亞瑟能借用其自信去睥睨這個世界。就像在受邀莫瑞.法蘭克林秀卻被主持人拿來嘲笑,那一刻從主持人角度看向亞瑟的鏡頭,亞瑟四十五度角迴轉過來的側臉與肩、與眼神,都居住著一代風華的傲人氣質。
沒了內在父親、母親之後,亞瑟成長為完整個體,他才不再望著巨大階梯吃力地往上爬,取而代之的是一階階以小丑個人化的肢體自信往底層逼近,像是《紅樓金粉》(Sunset Boulevard)中諾瑪被逮捕時,從樓梯頂端一階順著一階踩下的巨大氣場。小丑就此成為底層的王。
全文劇照提供:華納影業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相信很多全職媽媽,或是為了母職而找簡單工作、放棄自我實現的母親,都理解這種一事無成的悲傷。雖然大家都把養兒育女多麼偉大掛在嘴上,但這更像是「應該做的事」、「大家都在做的事」,而不是某種特別的成就。柏娜蒂分不出自己跟其他媽媽的差異,但她明明該是與眾不同的。
我喜歡《囧媽的極地任務》,它低調而輕快給出了一系列題目,作者看到了這些題目下或隱或顯的情狀,他有自己的決定和觀點;有些來自同為創作者/天才的敏感,有些來自某些生命中的傷害或失落,所引起的自我防衛或修補,有些來自由年紀而來的世故或智慧,有些也許僅僅是個願望……。
《小丑》意圖借助挑釁來完善深刻的同情,而這樣一種剝削式策略最終能成功,或許真的也是時勢所趨,而這個時勢所趨本身即是一個巨大的笑點。電影過於強烈、單薄的價值取捨與它的堅強現實感兩者間碰撞出的火花,在後設層次上,如今看來就像是對目前自詡為關懷社會、關懷藝術的文藝電影和左派理想的一種憤怒。
小丑前身的這個凡人亞瑟佛萊克,是如此單薄。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連最瘋狂的時刻都處在玩弄愚民的制高點,而瓦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渺小卑微,是在犯罪狂歡浪潮中意外被拱上浪尖的愚人節國王。他的邪惡不是屬於未知的恐怖,也不是來自自身疾病,而是要怪罪世界太荒誕,讓簡單的心無所適從,不在沈默中滅亡,只能在沈默中爆發。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為人父後的溫柔,也是他終於把活在自己世界的動畫,畫成了活在世界裡的自己。獻給曾經年少卻已不再的人們,以及那些仍在未知中初嘗情感的人們。即使,我仍經常懷念新海誠早期的作品,以及他與天門還有柏大輔的配樂,就像我有時也會想念那個聽《秒速五公分》片尾曲一整晚的自己一樣。
本該做為故事核心的方芮欣的悲劇,便是電影「強解為自由」這一詮釋下的最大受害者。它把個體在一個不正義的系統下所承受的、只屬於自己的那分獨一無二的磨難給獻祭了,而獻祭的對象是誰呢?就是方芮欣這個人物以其設計而言,根本不可能感興趣或理解的、對未來的某種政治共同體想像。
相信很多全職媽媽,或是為了母職而找簡單工作、放棄自我實現的母親,都理解這種一事無成的悲傷。雖然大家都把養兒育女多麼偉大掛在嘴上,但這更像是「應該做的事」、「大家都在做的事」,而不是某種特別的成就。柏娜蒂分不出自己跟其他媽媽的差異,但她明明該是與眾不同的。
我喜歡《囧媽的極地任務》,它低調而輕快給出了一系列題目,作者看到了這些題目下或隱或顯的情狀,他有自己的決定和觀點;有些來自同為創作者/天才的敏感,有些來自某些生命中的傷害或失落,所引起的自我防衛或修補,有些來自由年紀而來的世故或智慧,有些也許僅僅是個願望……。
《小丑》意圖借助挑釁來完善深刻的同情,而這樣一種剝削式策略最終能成功,或許真的也是時勢所趨,而這個時勢所趨本身即是一個巨大的笑點。電影過於強烈、單薄的價值取捨與它的堅強現實感兩者間碰撞出的火花,在後設層次上,如今看來就像是對目前自詡為關懷社會、關懷藝術的文藝電影和左派理想的一種憤怒。
小丑前身的這個凡人亞瑟佛萊克,是如此單薄。希斯萊傑飾演的小丑連最瘋狂的時刻都處在玩弄愚民的制高點,而瓦昆菲尼克斯的小丑渺小卑微,是在犯罪狂歡浪潮中意外被拱上浪尖的愚人節國王。他的邪惡不是屬於未知的恐怖,也不是來自自身疾病,而是要怪罪世界太荒誕,讓簡單的心無所適從,不在沈默中滅亡,只能在沈默中爆發。
《天氣之子》是新海誠為人父後的溫柔,也是他終於把活在自己世界的動畫,畫成了活在世界裡的自己。獻給曾經年少卻已不再的人們,以及那些仍在未知中初嘗情感的人們。即使,我仍經常懷念新海誠早期的作品,以及他與天門還有柏大輔的配樂,就像我有時也會想念那個聽《秒速五公分》片尾曲一整晚的自己一樣。
本該做為故事核心的方芮欣的悲劇,便是電影「強解為自由」這一詮釋下的最大受害者。它把個體在一個不正義的系統下所承受的、只屬於自己的那分獨一無二的磨難給獻祭了,而獻祭的對象是誰呢?就是方芮欣這個人物以其設計而言,根本不可能感興趣或理解的、對未來的某種政治共同體想像。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
Thumbnail
我畫著一臉小丑妝 在下著灰雨的紅磚街道上 面天旋轉 沖不掉的灰色水彩
Thumbnail
AI摘要:溫蒂是馬戲團小丑的孫女,她與爺爺一起目睹了一匹小馬的誕生,並與它建立了特別的聯繫。然而,命運的抉擇讓溫蒂不得不面對艱難的抉擇,接受現實世界的殘酷。本文描述了她的心靈成長歷程以及對童年夢想的改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亞瑟的悲劇幾乎是注定的。從他在莫瑞脫口秀上舉起手槍,在混亂的街頭踩上警車引擎蓋感受眾人的躁動歡呼,他就不再只屬於他自己。成為明星,成為偶像,成為他人的想像,成為眾矢之的,也就意味著,沒有人再去探究根基於整個社會,悲劇的緣由...
Thumbnail
《小丑:雙重瘋狂》,有著平淡的劇情、角色設定和硬添加的歌舞元素,但也創造了兩個女性角色來象徵不同觀點的粉絲群體。亞瑟先否定了律師代表的憐憫情懷,再被迫面對自己無法成為真正黑暗化身的現實。電影最終否定了亞瑟與小丑的角色,打破了漫畫與電影粉絲對小丑形象的幻想,這或許解釋了電影引發負評如潮的原因。
Thumbnail
自從2019年的小丑上映後,讓世界瘋狂成為一股潮流,亞瑟的行徑成為許多人的勇氣象徵,我們把自己置身在糟糕的高譚市,回顧那些不堪的過往。我們都藉由電影的啟發重新審視人生。 即使電影中的亞瑟如此可憐、怯弱、畏縮,但只要他穿上西裝,畫上妝容,就有如神明附體般,那內心深處的勇氣跟狂妄就會佔據身體,成為
Thumbnail
延續2019年《小丑》前作劇情,亞瑟亞瑟佛萊克因為他作為小丑所犯下的罪行,被送進阿卡漢精神病院等待審判。在亞瑟與他的雙重身份掙扎時,他邂逅了真愛哈莉奎茵,兩人譜出一段扭曲的戀愛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深入探討了電影《小丑2:雙重瘋狂》的主題和角色發展。透過亞瑟與莉之間的情感糾葛以及電影中隱含的社會評價,揭示了小丑這一角色在幻覺與現實之間的掙扎。作者針對音樂劇的設計和情節伏筆進行分析,反映出亞瑟作為一個脆弱存在的心路歷程,以及他如何被周圍人的期待與偏見所吞噬。
Thumbnail
  事隔五年,《小丑》(2019)的續集《小丑:雙重瘋狂》上映了。雙重瘋狂的雙重,可指亞瑟/小丑(瓦昆菲尼克斯 飾)的雙重,也可指監獄與社會的雙重。本文想探討的是後者,社會如何看待受刑人?又是什麼樣的獄政體系,讓受刑人邁向瘋狂而永不得翻身?    片中的亞瑟,在我看來,多數時候與一般人無異
Thumbnail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小丑:雙重瘋狂》並沒有打算迎合觀眾期望,繼續帶領小丑往罪惡的頂峰邁進,反而選擇駐足原地並將聚光燈打向角色的內心深處,將鏡頭聚焦於亞瑟自我的身分認同,藉由一首首歌舞挖掘亞瑟濃妝下的那些複雜情感,並透過大量的法庭偵訊,屢次以名為正義的利刃反覆翻攪那些尚未癒合的傷口。
Thumbnail
《小丑》這部片,以失敗的笑話、無意義的信貫徹全片,故事的發動機制,正好就在挑戰能指與所指的穩定關係。小丑/亞瑟的「笑」並未出自幽默與快樂,而是無端的笑,如果笑本來指向的是笑話與快樂的情緒,片中一開始就暴露「笑」本身的空洞。電影反覆陳述從鋪梗到發笑,能指到所指之間的對應關係如何失控。
Thumbnail
我畫著一臉小丑妝 在下著灰雨的紅磚街道上 面天旋轉 沖不掉的灰色水彩
Thumbnail
AI摘要:溫蒂是馬戲團小丑的孫女,她與爺爺一起目睹了一匹小馬的誕生,並與它建立了特別的聯繫。然而,命運的抉擇讓溫蒂不得不面對艱難的抉擇,接受現實世界的殘酷。本文描述了她的心靈成長歷程以及對童年夢想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