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騎車上班的路上,在車潮洶湧的大橋,忽然看見前面的人穿著一件深咖啡色外套,背上寫著:「Be a warrior, Not a worrier.」還未有機會細看他騎什麼車、戴什麼安全帽,這個人就騎著車隱沒在車潮中了。
我過去並未讀過這句話,雖然一查之下發現它好像是句常見的英文諺語,也是一句滿芭樂的勵志句子。但一閃而過的這段話,縈繞在我腦中整個星期,可能因為我覺得自己就是那個「worrier」,這句話彷彿衝著我來。
當一整天結束之後,我常常一邊騎著車,腦中一邊浮現今日發生的一切,說是一切,其實是一切「小壞事」,可能是在會議中表達得不如預期,可能是和誰的互動有些緊張或尷尬,可能是今天寫了一封電子郵件用語好像不夠成熟......
再來浮現的念頭是「會不會怎麼樣?」我表達不清楚,會不會影響事情的發展?我反應尷尬,會不會讓別人覺得我很怪?我用詞不夠好,會不會讓對方感覺哪裡不舒服不喜歡?
如果任由自己的腦袋就這樣想下去,輕微一點會開始各式各樣的自我懷疑,糟一點會覺得自己無法面對所有人、無法繼續存在在這個世界上。
我確實時常陷入擔憂狀態,而忘了自己其實有力量能做個戰士。
「戰士」一詞看起來很激進,我想,解釋得平易近人一點,就是相信自己有力量能面對生活的任何情境,同時有勇氣為自己做出選擇,並且帶著自己向前邁進。
近期讀的書中提到,事件都是一體兩面的,有好即有壞、有壞即有好。當你信任這個一體兩面的概念,信任一切的發生與消逝都是世界的真實樣貌、我們人類本身也是好壞兼具的,自然就會有安全感,勇氣與力量也能夠開始由內而生,讓我們能面對挑戰、找出方法處理困境。
反之,如果我們無法相信好壞兼具,在碰到事件時,我們會慣於替事件下一個「好」或「壞」的定論,以此獲得安全感,然而當我們遇見的「壞」事以及在自己身上發現的「壞」越多,我們就會越來越懷疑自己、擔憂未來,當失去了對自己、對世界的信任感和安全感,我們會看不見前方存有希望、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最後甚至失去活下去的勇氣與力量。
不過書中也提及,會養成這樣的思考模式,也是本能驅使的正常現象,我們可能因為身處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環境,必須要不停地為眼前事物定義,才能確保自己能靠近什麼、遠離什麼,這樣的思考模式讓我們在此環境中安然度日,只是它並不適用於所有時刻,當發現一件事情其實又好又壞,我們就容易亂了手腳。
如同這週看的電影《小丑》,主角說了一句令人心碎的話:「我這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真正存在。」就是上文的極端寫照。
成長的過程中逐漸發覺,信任感與安全感是一切的根基,雖然大多數的我們都在內心感受不太安全的情境中成長,成長後的我們還是能為自己做一些努力。
信任這個世界、建立自己的安全感,能讓人在危機時刻、恐慌之際把自己拉回來,然後繼續擁有生存的力量與勇氣。
剛成為大學生、搬入宿舍的那天,我寫下給自己的一段話:「未來的挑戰肯定更多更複雜,而我只衷心希望,未來在生命洪流之間浮沉的自己,能夠擁有一顆堅固的心。」
幾年之後重讀,我想,堅固可以改成柔韌。希望自己面對生命的任何情境,能夠彈性,同時也保有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