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讀後感,佛系戒菸法你/妳還需要知道的事

「原子習慣」讀後感,佛系戒菸法你/妳還需要知道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時至今日在門診談到戒菸時,還是會遇到少數病患強力地反彈與排斥,彷彿戒菸議題如同醫療話術般,只是醫師吸引患者持續就醫的把戲。若以成癮量表來評估這類行為,在他人提到戒除某種行為而產生「罪惡感」或「憤怒感」也屬於成癮行為的一種。但如果剖析這類患者過去的就醫經驗,多半經歷了不好的戒菸過程或是曾經戒菸但卻持續不久,因此對於自我感到懷疑。

  統合過去經驗,癮君子最討厭在門診受到醫師的碎念以及拿戒菸藥物程序很麻煩,所以在戒菸門診中我仍舊提倡戒菸要戒的夠「佛系」,整個過程要「無痛」且「有效率」,同時讓患者不排斥「就醫」。

raw-image

改變行為第一招:身份認同

  比較成功戒菸與容易失敗的病友在拒絕「交際煙」的方式真的有所不同,通常成功人士會回答「不好意思,我沒有在抽菸」而容易失敗者則是回答「不好意思,我正在戒菸」。原因在於成功者認同自己沒有抽菸這件事,所以不抽菸理所當然。相反的,失敗者認為自己還是吸煙者,必須克服慾望來達成目標。人的潛意識通常會引導行為往舒適的方向走,也因此成功者繼續保持沒吸菸的習慣,而失敗者一旦意志力崩盤就又回到過去抽菸的行為。

你該想的不是獲得什麼『結果』,而是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原子習慣」

改變行為第二招: 讓壞習慣困難執行

  很多壞習慣的養成都是因為執行上太過容易,從發想到執行搞不好十秒鐘就完成了。舉例來說,菸友想買包香菸只需要到樓下的便利商店很輕易就可以買到,隨便穿個拖鞋馬上就出門買菸。如果我們刻意在這個行為上多加個規則,比如「必須走路到兩個街口外的便利商店」或是「必須等到晚上公園運動完再思考是否買菸這件事」,行為的難度增加勢必會影響到執行的成功率。

改變行為第三招:堆疊習慣

  相信很多成功者都曾經使用過這招來轉移想吸菸的慾望,最常聽到的就是在想吸菸的時候出去外面透透風順便快走運動,藉由流汗來減少煙癮的衝擊。又或是在上班中想抽菸,則讓自己休息兩分鐘起身喝杯冰水來紓解一下。好習慣的堆疊可以取代過去壞習慣的累積。

改變行為第四招:讓習慣有吸引力

  戒菸或許是個痛苦的過程,但何不製造些小確幸來獎勵自己。我鼓勵每位戒菸者在戒菸過程中,在起了想買菸的衝動先讓自己冷靜兩分鐘,把當下買菸的錢都進瓷撲滿裡。根據過往的經驗,一個月多半能夠存上3000-5000元都做自己額外的零用錢,這點對於薪資不高的年輕人來說是非常有吸引力的。而成功戒菸的人藉由戒菸的經驗在自己的交友圈裡建立成就感,這份驕傲讓他們更有自信在未來不會接觸菸品,甚至推薦更多人前來戒菸。

avatar-img
巨塔中的熊寶的沙龍
4會員
16內容數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前陣子糖尿病特別門診看到一半,患者果不其然又掏出一瓶親戚買的「保健食品」,聲稱能夠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副作用。 究竟這類的保健食品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呢?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健康節目上面開始討論台灣食安的問題,其中最被人提及的主題便是每天家中必備的食用油。消費者常常糾結於所謂「單元」「多元」「飽和」「不飽和」脂肪酸,聽專家解釋沒多久後又忘記其中代表的意思。
  家中大大小小的藥罐子是國外兒女的孝心,認為年邁的父母應該攝取更充足的營養成分來保健身體。但很少人會願意拿起維他命罐上的成分標籤仔細端倪,研究自己每天補充的營養劑到底充不充足。營養成分過低當然帶來的益處不明顯,但食用劑量過高也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維他命D建議攝取劑量 在這裡會建議適
還是有很多民眾對於「深海魚油」以及「魚肝油」遲遲猶豫不決,到底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健康食品才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常聽到的「魚肝油」是否等於「魚油」?又該如何補充呢?
  我們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失去現有的一切,其中不免包括我們所有美好的回憶。人們對於失智的恐懼不僅僅是擔心生活上的不便或功能的衰退,更擔心有那麼一天身旁的親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個進程緩慢的疾病,我們是否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習慣和對疾病的認知來讓疾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 
健康羅盤系列是希望藉由系列的文章,讓關心健康議題的朋友能夠重新掌握自己身體,第一篇先以中部常見的「肺癌篩檢」議題來回答許多個案心中的疑惑。
  前陣子糖尿病特別門診看到一半,患者果不其然又掏出一瓶親戚買的「保健食品」,聲稱能夠降低血糖、減少糖尿病副作用。 究竟這類的保健食品是否真的能夠有效改善糖尿病併發症呢?
  每隔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健康節目上面開始討論台灣食安的問題,其中最被人提及的主題便是每天家中必備的食用油。消費者常常糾結於所謂「單元」「多元」「飽和」「不飽和」脂肪酸,聽專家解釋沒多久後又忘記其中代表的意思。
  家中大大小小的藥罐子是國外兒女的孝心,認為年邁的父母應該攝取更充足的營養成分來保健身體。但很少人會願意拿起維他命罐上的成分標籤仔細端倪,研究自己每天補充的營養劑到底充不充足。營養成分過低當然帶來的益處不明顯,但食用劑量過高也容易造成身體上的傷害。 維他命D建議攝取劑量 在這裡會建議適
還是有很多民眾對於「深海魚油」以及「魚肝油」遲遲猶豫不決,到底自己該選擇什麼樣的健康食品才能夠有效預防疾病?常聽到的「魚肝油」是否等於「魚油」?又該如何補充呢?
  我們總會擔心自己會不會失去現有的一切,其中不免包括我們所有美好的回憶。人們對於失智的恐懼不僅僅是擔心生活上的不便或功能的衰退,更擔心有那麼一天身旁的親人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這樣一個進程緩慢的疾病,我們是否能夠改變我們生活習慣和對疾病的認知來讓疾病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呢? 
健康羅盤系列是希望藉由系列的文章,讓關心健康議題的朋友能夠重新掌握自己身體,第一篇先以中部常見的「肺癌篩檢」議題來回答許多個案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