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14|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我唔怕死架!

這段片子本週在全球瘋傳。1995年出生於大富之家,一半台灣人一半香港人,名校Yale畢業的劇作家和詩人。郭佳怡,任何角度看她都沒有理由要活得不離地。她的背景「離地」得令人以為她的生活應該比較接近天堂多於地獄。
但她沒有。她貼地得很。六分鐘的影片,這一個港女(或者更像美國女人?)用血淋淋的數字告訴你她看香港抗爭的角度。全英語反而讓她那幾句廣東話更突出:「我唔怕死架!」這一句比千斤鐵還重,連我這不認識她父母的陌路人都為之一沉。也許她代表了很大部分的「勇武」抗爭者;也許她代表了很多生於1997前後的香港新世代;也許她也代表了香港很多年輕人。
活得離地,不代表要選擇離地。郭佳怡之痛在於「命運共同體」。她和香港大部分年輕人connected,她感受到那槍傷、那強姦、那被暴打、那受虐之苦痛。影片我聽了很多遍,每一句都沉着有力。雖然是讀戲劇出身的詩人,她那毫不矯情的控訴,我不知道巴掌打落每一個美國人的臉上時那熱度有多燙。
她控訴的何只美國還有她自己:「在這個以自由立國之地,開着酒用made in China的杯裝着喝......」她的痛苦在蔓延,而且像柴火一樣助燃着她的憤怒。「我唔怕死架!」這不就是香港理工大學牆上一句「寧鳴而死不默而生?」在世界另一頭的回響?
運動開始之後,最教世人刮目相看的是香港年輕人。他們戰的戰傷的傷死的死,但由首天始,香港人就知道勸不走也不應該勸走年輕人。我們不知道為何,只知道他們不會再聽任何所謂「大人」、「成年人」的勸說。多說一句也徒然時,香港的「廢中廢老」選擇默默支持學生。為甚麼?因為我們都老了?是也非也。除了因為我們都老了,還因為我們年輕時沒有出盡力量好好保護自己的土地。1995年出生的孩子有能力改變甚麼嗎?連美帝都像和中共因為利益共睡一牀時,她選擇用自己擅長的表達方法,去控訴、抨擊、批判世界和自己。
聽到「我唔怕死架!」這句,作為父母的我只能流淚。為人父母最懼怕的不是自己的生老病死而是子女先於自己離開。之所以說郭佳怡貼地實在,是因為她最有資格、也最沒資格說這句話。她最幼的妹子在八歲因車禍離世,其時她和另一妹子也在場。其母在日後的訪問當中表示過:「曾經以為離婚是人生最大的打擊,原來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挫折原來是白頭人送黑頭人......離婚是成年人的選擇,很多對夫婦分開了還好,但作為人作為父母,沒有人會預備自己有一天送自己子女上路......」別以為郭佳怡之母只是一介婦孺,她的大名早在中台港美貫通,我順手挑她其中一句名句:「還以為女兒會跟我一樣上哈佛,怎得她自己挑進耶魯......」可惜還是可幸,育有這一個「我唔怕死架!」的女兒,我將心比己,既憂且喜。
面對一群「我唔怕死架!」的香港年輕人,香港廢老廢中們(包括我)只能懇求他們不割席。未來是年輕人的,若果他們選擇了自己的路,作為父母作為所謂的長輩,就算幫不了,也別胡亂批判。我在此誠實地回應郭佳怡:「我不明白為甚麼你們不怕死,我自己就怕死得很。但我更怕我的女兒比我早死。所以自私一點說,你媽已掉了一個女兒,請你保重一下,怕死一點,別讓她擔心。但我同時也更自私一點告訴你,我認為你的所作所為很棒,所以我給了我女兒看你的影片。很不幸地,她似乎收納了你的種子......我很擔心,但同時很慶幸,因為香港的年輕人即使被虐被消失被殺死,他們都會一代一代地把你所說的傳下去,直至世界沒有一個香港人。女兒讀了你《2047》詩篇,數了數手指說她和我應該活得到2047。但願我們到時可以在香港『開香檳』。但願2047時,香港還在。」
保重。郭佳怡,及其他香港「我唔怕死架!」嘅年輕人。
香港人加油。
香港人唔好放棄。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