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與惡血一樣胡鬧的新創公司《矽谷新創公司歷險記:獨角獸與牠的產地》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直以來,矽谷都是新創產業的代名詞,尤其自從金融海嘯後,全球景氣復甦,各國央行降息導致熱錢不斷湧入市場,資金氾濫下也造成許多創投有錢無處可灑,便一窩蜂湧入新創產業,許多獨角獸企業也因此誕生。(獨角獸企業的定義就是「估值達到10億美元以上的初創企業。」)
身為對財經很有興趣且平日大量涉獵相關書籍知識的我而言,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吸引我,矽谷新創公司耶!一提到這個名詞,就會聯想到Uber、Airbnb、WeWork這種大家都耳熟能想的公司。(在這裡延伸閱讀一下:2019新晉獨角獸榜單出爐 )
也因為新創公司常有許多爭議,像是上市前Uber爆性騷擾醜聞、WeWork行政總裁把私利置於公司利益之前等等,造就很多散戶(?)像是我,對新創公司的觀感都不太好。
而這本書的對象是成功IPO的HubSpot。在此之前,見識淺薄的我完全沒聽過這間公司…...總之,它就是一間研發提供給企業銷售人員使用的軟體公司。
而本書的作者是新聞週刊的科技編輯,對科技業也是小有研究,在被資遣後,他選擇加入這間當時還尚未上市的新創公司HubSpot,開始了一連串的奇幻旅程。
請容我就不細講本書內諸多HubSpot荒唐的事蹟,挑幾個我印象深刻且有所感觸的內容分享。

一、庸才當道

知名前蘋果執行長賈伯斯曾談到庸才當道現象,指的是公司早期僱用的平庸員工職位步步高升,最後成為部門主管。等到這群庸才必須僱用其他人時,自然也會偏好庸才。就像與賈伯斯在蘋果共事的蓋川崎(Guy Kawasaki)說的:「二流人才會聘用三流人才,這樣才能凸顯他們的優越。三流人則會僱用四流人。」這就是庸才當道的現象,而我相信這就是過去七年在HubSpot發生的情況。-P.132 (節錄至此:一個資深科技記者在新創公司的一年:如果公司中是庸才當道)
庸才的問題在於他們不知道自己是庸才。這個章節談到庸才的問題,相信舉凡是出過社會的人,難免會在工作場合上有很深的感觸,就是庸才真的不會發現自己是庸才,也因為他們並不知道這個事實,導致他們也不會懂得去進步去改變。
而本書作者在HubSpot這個企業裡面更發現這個驚人的事實,當時他進去時HubSpot創立不超過10年,是一間很年輕的公司,再加上裡面幾乎都是年輕人,就算是與創辦人一同創辦這間公司的資深員工,年紀也都不大(作者51歲進入這間公司,是全公司第二年長的人),因此一來是他受不了同事沒什麼工作經驗也罷,更可怕的是許多同事們都還自命不凡。
反思若是自己遇到這樣的人也就罷了,可怕的是屬於這樣的人還不自知,終究遲早會被社會給淘汰,淘汰的原因可見接下來的二。

二、「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家人。」

HubSpot本身聘僱大量的年輕人,因為工資低廉。也就是一名資深的員工薪水恐怕能雇用2到3名的年輕人,能夠減縮許多人力成本。
不只HubSpot和其他新創公司如此,現在很多大企業也寧可資遣資深的員工,改聘僱年輕人,就像是本書的作者自己被新聞周刊給解聘,他的主管艾比自己也提到「我想他們只是想雇用更多年輕人,他們可以用你的薪水,雇用五個剛從大學畢業的小夥子。」這就是現代社會的可怕之處。
過去在我們上一代,他們進入穩定的大公司,慢慢一階一階的往上爬,公司將這些員工當作資產、當作家人,照顧他們,並不輕易捨棄他們。
可是現在的公司已經不是這麼看待員工,有些知名大企業甚至以工作環境惡劣著稱,像是亞馬遜。更別提為「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家人。」這句話護航的網飛,及提出這句話的是Linkedin的創辦人Hoffman。
雖說這本書是在幾年前出版的,但是近日也有相關的文章在探討矽谷大量裁員的議題,在此延伸閱讀:

三、「快速成長—虧損—掛牌上市」商業模式最大的受害者是誰

上面提到的Hoffman正是新創公司IPO也就是標題商業模式的最大受益者,也就是說很多創投透過這種方式大量搬移巨大的財富進入自己,以及新創公司創辦人的口袋裡。
可殊不知在這樣的商業模式之下,真正的受害者並非那些受到保護的創投資本家(新創公司會承諾掛牌上市若低於私募投資人投資的價格,就必須分給他們更多股票作為補償),也不是造成公司不斷虧損的創辦人(他們可以在私募階段以高估值賣出持股),而是員工。
這世界實在是很荒謬,勞工像是前述的,越來越沒有保障、隨時都有可能面臨裁員的危機,因此許多人希望自己的股票選擇權能在公司順利IPO換取現金,彌補自己薪資的不足,甚至奢望藉此一飛衝天、飛黃騰達。
但是越後期進入公司的員工股票選擇權履約價可能很高,造成他們的選擇權一文不值。也就是最終受到傷害的仍是勞工!
透過上述的內容,發現這個世界對勞工的保護可說是越來越薄弱,不論是不再將員工當一家人,就連在員工為公司賣命,薪資的一部分股票選擇權都可能因此變得毫無價值,等於認真工作的員工不僅無法致富,還可能在幾年後被奉獻多年的公司給一腳踢開,而這樣的狀況在這幾年當中也不斷在現實世界中上演。
若是身為基層員工的我們沒有自知之明,亦或是沒有做出任何改變,恐怕遲早會被這個世界給淘汰,我想這也是在閱讀這本書,理解新創公司內部的荒唐、險惡之處之外,給我的最大收穫。
在這邊想延伸幾本書,都和未來趨勢及工作有關,在未來恐將會有很多工作產生劇烈的變化,身為受薪階層,若工作取代性高,務必要提高警覺甚至思考未來該如何增進自己能力,以防被這個社會淘汰。沒有意外的話我後續也會發表讀後心得。
最後的最後,我查了撰寫這篇心得當天2019.12.04的股價,每股為146美元!等於一股約要4,380元台幣。這樣一間並不算低價的公司,實則上在本書內卻如此荒謬,真的是讓人不敢置信!
或許也因為這樣,現在我挑選股票絕對不會只光看股價(or估值)及鮮麗的外表(美化後的新聞)就貿然購入,絕對會將至少3季的財報調出來看過,透過這篇心得,也希望所有投資人都能好好深入了解自己所準備要投資的標的,選擇你認同的企業文化進而投資喔!

✨喜歡我的文歡迎來我的粉絲專頁點個讚以及我的Instagram追蹤我的最新動態❤
✨順手幫我拍手五下,支持我持續分享好書,謝謝你↓↓↓↓↓
avatar-img
163會員
176內容數
熱愛閱讀,現創作內容為:讀後心得、投資理財、課程心得及原創長篇小說。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悅陽財經閱讀筆記 的其他內容
"傳統思維告訴我們,想要獲得財務自由,第一步驟就是避免負債。這實在是太不幸了。因為債務是一項威力強大的工具。" 這短短兩句話簡單的說了這整本書的宗旨,如何利用債務幫助我們達到財務自由。
"傳統思維告訴我們,想要獲得財務自由,第一步驟就是避免負債。這實在是太不幸了。因為債務是一項威力強大的工具。" 這短短兩句話簡單的說了這整本書的宗旨,如何利用債務幫助我們達到財務自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本文緣起 之前聽一位新創主談他聘用了一位學經歷俱佳的高階主管,來幫助他管理團隊,但經過一年多之後,卻讓公司的氛圍變成了他非常討厭的那種『大公司病』,因此有感而發,虛擬了下面這段對話。
Thumbnail
開門見山,直擊痛點!你是否曾聽過身邊朋友抱怨,公司高層空降的「專業經理人」不懂產業,只會照搬教科書,搞得公司烏煙瘴氣?這種現象在台灣企業界屢見不鮮,甚至連當紅炸子雞小紅書的創辦人都曾被空降主管「指點」如何經營業務。難道,創辦人真的只能乖乖聽話,看著自己的心血被外行人糟蹋嗎? 矽谷創投教父 Pa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1994年,史丹佛商學院教授James Baron與Michael Hannan兩位社會學者教授,他們認為公司會不會成功,要看公司怎麼對待員工,要是員工沒有信任感,不管產品多棒,不管顧客多忠誠,公司最終一定會倒閉。為了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他們在1994年展開一項長期研究。那個時代網際網路剛剛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個人或公司在不同金錢數量下,可能會進行的各種發展階段和投資方向。從最基本的喝水工作,到開發小型應用和機器人,再到公司規模擴張和上市等不同階段。作者以金錢數量來評估個人和公司的發展階段,並討論了在不同階段可能的發展方向和投資策略。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
Thumbnail
本文緣起 之前聽一位新創主談他聘用了一位學經歷俱佳的高階主管,來幫助他管理團隊,但經過一年多之後,卻讓公司的氛圍變成了他非常討厭的那種『大公司病』,因此有感而發,虛擬了下面這段對話。
Thumbnail
開門見山,直擊痛點!你是否曾聽過身邊朋友抱怨,公司高層空降的「專業經理人」不懂產業,只會照搬教科書,搞得公司烏煙瘴氣?這種現象在台灣企業界屢見不鮮,甚至連當紅炸子雞小紅書的創辦人都曾被空降主管「指點」如何經營業務。難道,創辦人真的只能乖乖聽話,看著自己的心血被外行人糟蹋嗎? 矽谷創投教父 Pa
Thumbnail
接著前面在說學術圈與社群專家圈的話題,其實原本只是想起了一些學術圈的事情,寫著寫著,不想卻變成連載了……。 哪一間企業在一開始成立的時候,不是新創公司呢?或者,那些此刻已然成為知名跨國企業的科技公司,或許曾經也是新創公司。 要說新創與一般企業的差異,或許在於,此刻的新創在其主要業務項目上具備因應
Thumbnail
在上一篇討論中,我們從心態的四個方向出發,探討了科技對我們人生的影響。接下來,我們進入實戰篇,請矽谷新創工程師職涯與創業教練 Yi 姐分享她從新創到成為自由工作者的經歷,以及在產品開發的各種經驗是如何影響了她的生活,以及我們可以從中學習的策略。 技術與非技術、團隊內外部的有效溝通 「策略」在科技
Thumbnail
1994年,史丹佛商學院教授James Baron與Michael Hannan兩位社會學者教授,他們認為公司會不會成功,要看公司怎麼對待員工,要是員工沒有信任感,不管產品多棒,不管顧客多忠誠,公司最終一定會倒閉。為了證明他們的想法是正確的,他們在1994年展開一項長期研究。那個時代網際網路剛剛開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討論了個人或公司在不同金錢數量下,可能會進行的各種發展階段和投資方向。從最基本的喝水工作,到開發小型應用和機器人,再到公司規模擴張和上市等不同階段。作者以金錢數量來評估個人和公司的發展階段,並討論了在不同階段可能的發展方向和投資策略。
Thumbnail
創投不一定要創業過,但有過創業跟產業經歷,絕對是同理創業者跟提供有效資源的背景之一。創業過也不一定適合做創投,因為在場上跟場邊的技術與心態,其實很不一樣。無論是哪個角色,唯有互相尊重、勇於挑戰自己,才能創造偉大的團隊與成績。
Thumbnail
臺灣的創投制度設計類似金融業與製造業,讓創業者感受到較像員工而非自由、勇氣的老闆。相較美國的創業者,臺灣經理人缺乏資源與回報方式的自由度,無論在創投或企業,經理人與創業者最大的差異不是收入,而是心態。唯有創投本身也具有創業者心態,才有可能跟矽谷真的接軌。
Thumbnail
對於沒有上班經驗的創業者來說,進入企業經理人角色是相當困難的,而這種深度經歷對於創投領域同樣重要。因為成為創投合夥人所需具備的主要條件,除了募資能力跟案源,最關鍵的是協助創業者找到好的員工、顧問與出場途徑。
Thumbnail
新創公司雖然可以沒有顧問,但善用顧問的創業者與投資人,往往會有比較快、比較大的出場機會與下一次創業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