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定好清晰的目標之後,再來就是進入挑戰與技巧的平衡的動態過程。
複習一下之前介紹過的挑戰與技巧中的心志狀態圖:
Mental state in terms of challenge level and skill level, according to Csikszentmihalyi’s flow model.( Csikszentmihalyi, M., Finding Flow, 1997, p.31)
縱軸是挑戰的難易程度,橫軸是技巧的掌握程度。
如果你從事的活動難度很高,你的技巧掌握很差,那麼你會感到焦慮(Anxiety)。
如果你從事的活動難度很低,你的技巧掌握很好,那麼你會感到很放鬆(Relaxation)。
如果你從事的活動難度很低,你的技巧掌握很差,那麼你會覺得這個活動跟你沒什麼關係(Apathy)。
達到心流的情況是你從事的活動難度很高,你的技巧掌握很好,那麼你會感到flow。
近來也有研究補充一個觀點,就是在放鬆(Relaxation)的階段(活動難度較低,但技巧掌握很好)也能體驗到心流。所以對一項活動的初學者來說,不用等到技巧掌握純熟、難度很高時才會flow。當你的某些技巧學習到一個程度,足以掌握較低難度的挑戰時,就可以體驗心流。以網球為例,當我還是初學者時,在球場上跟人練習對打常常是撿球的時間比打球的時間還多。但是等我慢慢能夠掌控正手擊球,先不讓球出界,再來漸漸可以連續對打10下、20下時,我就開始感覺到網球中的心流之樂!心流體驗會帶來正向循環,讓你更有動機投入承諾、實踐承諾,進而提升技巧、掌握更高的活動難度。
另外我還有一個例子是做菜。
幾乎很少下廚房的我,如果要煮東西只會有兩種:麵跟火鍋。
其實就是放雞湯塊跟把料下一下而已,沒有什麼技巧可言。
但在一些因緣際會下我開始嘗試作一些簡單的料理。
我最初的動機很簡單,就是希望可以不要再吃麵了 — -有飯有菜即是人間美味!
所以我記得第一道菜好像是尖椒肉絲蓋澆飯,因為我看食譜比較簡單,而且這道菜有肉有菜,做好澆到飯上就是蓋飯了。於是我小心翼翼地按照食譜跟影片每個步驟進行料理,當時我還記得有多手忙腳亂,豬肉香菇要怎麼切?米酒醬油要放多少?要炒多久起鍋?在一連串的「實驗」後成果終於展現,恩!還不錯!沒想到還算是超過預期(原本打算「能吃」即可,不求「好吃」!)。
第一次的小成功給了我一些信心,可以繼續嘗試料理,於是我接著再做麻婆豆腐啦、宮保雞丁等等,慢慢掌握了一些料理的訣竅;不止自己吃,也跟身旁的家人分享,甚至還能請朋友到家裡作客。這一切都是從一道「尖椒肉絲蓋澆飯」開始。從難度較低、技巧較簡單的料理起步,漸漸我覺得做菜是一件很放鬆的事情,不再有一開始的忙亂和焦慮,而是可以享受做菜的過程與結果,而且還能進一步挑戰更複雜的「大菜」,在做菜中體驗到心流!
挑戰與技巧的平衡是心流九項特徵中與其它特徵相關性最廣的一項特徵,之後我們可以看到其它特徵,如集中的注意力(專注力)、行動與知覺的融合、掌控感、自我意識的暫失、對時間的感知產生變化(第4–8項特徵)等,廣義來說,都在挑戰與技巧的平衡的動態過程之中。本篇文章以網球與料理兩個例子來說明在活動初學階段也可以體驗心流,關鍵就在於一開始先將活動難度降低,以掌握簡易技巧來起步,在初步回饋後進入心流的正向循環。
再下來我們將了解「回饋」是什麼?「明確的回饋」對心流體驗的獲得有什麼重要的影響?這些內容都在下一篇《心流體驗的九項特徵 — — 3. 明確的回饋 Unambiguous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