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想望卻不付諸行動的人,是滋生瘟疫的病床。」
_英國詩人William Blake
【如果你讀書有xx那麼認真就好了】
想必標題這句話許多人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沒有少聽,如果你讀書有打電動那麼認真就好了,有談戀愛、打籃球、玩社團這麼認真的話,說不定就可以考上台大了。
但真的是這樣嗎?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懷疑各位考上台大的潛力,而是懷疑當年的我們真的應該把所有心思放在讀書這件看似更重要的事情上嗎?那些看似比較不重要的事情,難道沒有機會為我們帶來更多幸福嗎?而我們又是怎麼把那些讀書之外的事情做好的?
第一次看到「心流」這個詞是在《原子習慣》跟《超速學習》這兩本書裡面,但也許跟這兩本書的風格有關,在閱讀前我一直以為《心流》目的是教我們如何進入極度專注狀態的方法,當然這樣說其實也沒錯,當你真正喜愛自己正在做的事情的時候,往往很自然地就能進入所謂心流的狀態。
根據作者的說法,「心流就是一個人全神貫注於某件事而渾然忘我的境界。」但書中談的主要是這個境界的當下狀態跟一些達成條件。
於我而言不那麼實用的原因是,我不相信大家總是喜愛著必須專注的事情,那就像是國高中課本上的物理實驗前提「忽略摩擦力的情況下… 」、「若無其他熱量散失…」。理想的狀況帶來理想中可控的結論,不理想的狀況求不出正確答案,但生活是一場變因無以計量的實驗,我們總是只能吸收方法,部分採納。
現在讓我們回到今天的主題,「心流」。
【心流的遊戲規則】
能掌控內在經歷的人,就能決定自己的生活品質,一個人是不是感到幸福,大概就是這麼一回事了。
可見作者將心流與幸福之間的關係看得密不可分。
關於建立心流體驗,書中整理出了以下幾個步驟
(一) 【建立一個概括性的目標】:大多數的心流體驗發生在有具體目標、且具有挑戰性的活動。書中以走路為例,走路可以是一個簡單的任務,但如果替走路加上目標,例如走去哪裡?選擇哪一條路線?每天達到多少步數?都會讓走路變成一個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二) 【建立階段性的任務】:將主要目標拆分成許多小目標,也可以設定一些完成階段目標的獎勵(立即的回饋),一方面可以逐步追蹤自己完成最終目標的程度,一方面也是為了在過程中不停修正,確保自己在正確的道路上。
(三) 【專注在所做的事情上】:就是專注在所做的事情上。當你全心投入在自己正在進行的這項活動上,就容易產生心流的體驗,大概就像愛打球的男生總是覺得體育課過得特別快。
(四) 【發展與行動機會相當的技能】:以剛才提到的走路為例,單純的從A點走到B點已經開始無法滿足你。你可能開始學習登山,訓練體能,或是你開始計算每次走路平均消耗的卡路里,並準備了幾套走路的方法來提高達成目標的效率。把普通的走路變成一項有檢視標準的技能,也是回饋第二點,建立並逐步達成階段性的目標。
(五) 【提升難度】:逐步提升挑戰,同時也配合挑戰逐步提升技能的強度。也許是設法提升外在環境的挑戰如登山步道的難度,增加健走路線的長度,或設法改變技能的強度如提升負重。
下圖解釋心流體驗的必要因素。過高的挑戰遇上過低的技能強度會帶來焦慮,而過高的技能強度遇上過低的挑戰會帶來無趣,唯有挑戰與技能維持在一個平衡的成長狀態下,才有可能帶來心流體驗。
【如果心流是一場趣味競賽】
偉大思想家們的動力,是沉浸在思考中得到的樂趣,而不是物質上的報酬。
用國中小校慶中出現的趣味競賽來比喻心流雖然好像有點輕浮,但若要討論專注於過程,而不是一心一意把焦點放在結果,趣味競賽似乎又是一個有趣的例子。
下面我們試著利用常見的一種趣味競賽「兩人三腳」來舉例說明,如果心流是一場趣味競賽,那會是怎麼一回事。
(一) 【設立目標】:首先是設立一個盡可能具體的目標。
以「兩人三腳」為例,可能是「在一分鐘內繞三角錐來回一趟」或是「在十分鐘內跑完操場一圈」等具體的目標。倘若目標是「要贏得兩人三腳世界盃」可能就稍微不那麼具體,很難細分出為了贏得比賽需要做什麼樣的準備或訓練。
(二) 【全心投入】:要做到這一點必須確保挑戰跟技能之間可以取得平衡,太難的或是太簡單的挑戰都會讓我們興趣缺缺。除此之外更要直接投入練習,不輕易中斷或是暫停,確實的跟隊友用身體感受往前跑的不協調感,並且在一次次的訓練中培養出無堅不摧的默契。
(三) 【發展技能】:從一開始的走一步跌一步逐漸找到默契之後,我們學會了用規律的口號來調整節奏。接著我們可能開始同步我們的步伐跨距、鍛鍊體能、分配兩人的工作。從兩人三腳的新手逐漸變得熟練,也開始以各種方式評估自己的表現是否變得更好,將兩人三腳變成一項技能。
(四) 【提升難度】:不斷提升挑戰與技能的強度,在達成心流的條件上維持正向成長的平衡。例如學會了兩人三腳的我們再進階一點,我們加入第三個人,再來是第四個、第五個人。隨著人數增加,對默契的考驗也大幅提升,當難度與技能的提升保持在合適的範圍內,我們就能在這項活動中保持樂趣,並且享受過程。
小時候校慶的趣味競賽總是各種激烈賽事的中場休息,其中不乏歡樂與尷尬的元素,而趣味競賽的設計我想大概也是以這兩項元素為宗旨。兩人三腳是常見的競賽之一,另外還有搖呼拉圈跑步、夾氣球折返跑、麵粉杯裡吹乒乓球之類的活動。
要把趣味競賽發展成技能的比喻也許是誇張了一點,但趣味競賽的過程不也正是一個小小的心流現場嗎?設定的目標就像是「順利的走到眼前那個三角錐,再順利的走回來」,專注於當下就像努力協調自己賣出的步伐是否跟身邊的隊友同步,發展技能就像你口中喊著的「1212」指令,而提升難度的想像就是心中常常會出現的「再給我一次機會,我會跑得更快」。
也許心流就像一場趣味競賽,而樂在其中的你最該在意的是「趣味」而不是「競賽」,如此一來才有可能帶來最佳的心流體驗。
最後引用書中的一段話,我想而這句話也正是整個心流體驗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