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3.2 政治立場是天生煉成的?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從第一章至此,本書已描述了許多有關政治立場分野及社會撕裂的成因。政治立場反映價值觀,社會上各人都有所不同。有些人傾向支持政府,有些人不信任政府,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我們可以如何理解政治立場的形成呢?
熾熱社運下,政治立場主要分為三大類,分別是反對派、保守派以及中立派。隨著社會運動不斷發展,每個人會受著愈來愈大的群組壓力(group pressures)。基於一些社會心理學現象,如群體極化(group polarization),每人的政治立場都逐漸歸邊。中立派勢力漸漸減弱,社會演變成兩極分化,就像一個繩結一樣,兩邊同時發力只會愈來愈緊。
個人經歷、成長環境及社交圈子等,都是決定個人政治立場時非常重要的外在 (external) 及後天(nurture) 因素。另外,社會心理學家以及神經科學家的研究發現,
創作者正在準備中
請加入 蜂鳥出版的沙龍 了解最新動態!
avatar-img
15會員
36內容數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哲學博士Dr. Lo團隊,以專業的學術知識與切身的例子,將社運的發展、支持與反對者的特質、政治冷感對比積極參與的取態、政府回應與警察執法等,多方面解構社會深層次矛盾是怎樣造成的。讓大眾了解自己如何被大腦引導行為,以不同的立場、形式投身社運,從而跳出固有框框,宏觀思考香港未來的出路。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經過這次大選我觀察到一個奇妙的人性現象, 就是 -「希望討厭的人過不好」這個想法原來非常佔據人的心思。 有些群體支持特定政黨,是因為討厭另一個政黨或群體而支持,希望藉由支持這個政黨上台來打擊討厭的對象,在網路上也不時能看到"OO崩潰就是爽"的留言。有些支持者是抱著「他當選後會替我做我做不到的事」而
Thumbnail
一般大眾憂慮其所處環境充滿威脅且複雜卻無力改變, 因此,他們藉著依附一些由政治菁英所提出的政治迷思 或是儀式等政治符號, 來簡化複雜的政治世界,並減緩其內在焦慮與不安。 政治菁英 藉著提供一些政治敵人、團體認同或是對領袖的依附,減輕一般民眾的壓力,並將其精力,轉而投注到群眾暴力或是政治順從。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選舉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它可以表達對支持者肯定 化作一個實質行動 每次在選舉時都算全民運動 對於我這個不怎麼愛運動的人來講 我也算珍惜且把握這樣的機會 只是對政治的關懷度的確不高 所以可能我算是一個搖擺的選民吧 但我發現~ 如果是資訊交流 我可以在此時獲得 政治人物過去的政績 還蠻喜歡這樣的時刻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近期國會改革法案引發了許多爭議和社會運動。本文將探討人民的訴求、國會規則的漏洞和集會抗議的意義。後半部分將從神經科學角度出發,分析大腦或基因與政治立場的關聯,並思考政治神經學未來的發展。
Thumbnail
神經科學與性格之間的關係,人類大腦具備可塑性,受生活經驗、環境影響。激素、基因、環境等對人類性格有影響。縱貫式的研究發現個體思考自己性格,父母教養對性格發展重要。研究指出純真的自己和原本樣子值得被愛。
Thumbnail
社會認同是一個強大的心理學武器,影響著我們在不確定情境下的決策。瞭解這一原理可以幫助我們更理性地作出決定,並在推動政策或產品時找到早期使用者,引領風向。社會認同的影響力不可小覷,因此我們應該慎選我們所處的社交環境,以實現更大的影響力和成功。
這是一個意識層面、實際情況不斷交疊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大腦的直覺反應與心理的防備反應,在那些非我的能量裡所產生的分裂情緒。 - 我們不可能知道每個人到底經歷了什麼、整合了什麼,能夠明白的是,那些能夠說出口的都是淺層的,和解能夠藏在對話裡,也會躲在殘酷的事實裡。 - 有時過於理性而失去了情感連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經過這次大選我觀察到一個奇妙的人性現象, 就是 -「希望討厭的人過不好」這個想法原來非常佔據人的心思。 有些群體支持特定政黨,是因為討厭另一個政黨或群體而支持,希望藉由支持這個政黨上台來打擊討厭的對象,在網路上也不時能看到"OO崩潰就是爽"的留言。有些支持者是抱著「他當選後會替我做我做不到的事」而
Thumbnail
一般大眾憂慮其所處環境充滿威脅且複雜卻無力改變, 因此,他們藉著依附一些由政治菁英所提出的政治迷思 或是儀式等政治符號, 來簡化複雜的政治世界,並減緩其內在焦慮與不安。 政治菁英 藉著提供一些政治敵人、團體認同或是對領袖的依附,減輕一般民眾的壓力,並將其精力,轉而投注到群眾暴力或是政治順從。
Thumbnail
政治即是生活,每個人都應該瞭解自己手中握有的選票帶來的意義,選擇一個跟自己理念相近的候選人,而不是選擇顏色和盲目跟從。在今年以前,我對政治無感,但總統大選後,我真的很想說我們手中的選票真的不是玩笑。
選舉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 它可以表達對支持者肯定 化作一個實質行動 每次在選舉時都算全民運動 對於我這個不怎麼愛運動的人來講 我也算珍惜且把握這樣的機會 只是對政治的關懷度的確不高 所以可能我算是一個搖擺的選民吧 但我發現~ 如果是資訊交流 我可以在此時獲得 政治人物過去的政績 還蠻喜歡這樣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