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0/04/16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導讀與重點整理—《德國與中華民國》之六

第六章:法西斯與新生活運動

此章主要著重在探討,德國與中國關係的文化部分。

第一部分 :中國看德國
  1. 肯定的態度:
中國普遍的看法是,德國人精神上力求精確,做事有無比的熱忱。穩健且踏實,充滿活力又具被耐心。相對美國的幻想與天真,英國的遲緩與保守,德國簡直是集純樸、節儉與誠實。此外,凡爾賽和約,讓德國在立場上跟中國相似,而德國卻可以從戰後的悲慘情況,迅速恢復為一等強國。在實務上,中國沒有理由認為德國的精神文化有問題。
  2. 歷史原因與務實眼光:中國並不是抱持幻想在看待30年代的處境,會挑選德國當作學習對象有其客觀因素。但在精神上,無疑德國的制度更接近於中國期望的那種,而非英美的議會與民主。尤其以俾斯麥促成德國統一,更為中國知識份子所重視,俾斯麥的外交手腕包括欺騙與孤立,但就結果來說卻有一個強大的德國,這證明了國內統一的前提,是要可以擊敗外敵,這與當時日本的進犯對比,可以說正對多數人的胃口。
  3. 法西斯主義:義大利與德國的相繼成功,在當時給了中國一個很有參考價值的對象,不論蔣介石還是其他軍閥,還有多數知識份子,討論的並不是需不需要獨裁統治,而是要怎樣的獨裁統治。但這法西斯主義是中國特有種,跟義大利與德國相比,顯然內容有很多不同處,胡漢民派的批評是,這是一種軍國主義的變種,隱藏在民族主義之下。但在當時的狀況,可以以兩個例子說明,其一是蔣介石派蔣緯國到德國進修,甚至甘冒政治風險,也要蔣緯國參加德國占領奧地利的行動。其二是張學良在失去東北後,出國考察回來,即大力鼓吹中國法西斯主義,並認為蔣介石是唯一的領導者。
  4. 蔣介石本人:其態度絕對是正面的,從各方面都看的出,即便他本人沒有去過德國。但蔣介石並不愚蠢,他知道要學俾斯麥的鐵血政策,前提是中國必須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不然面對日本只是以卵擊石。他也知道,德國人的精神與國社黨的組織力,也是需要花精神去推動的,並非口號喊喊就有效果。這可以從他之後的行為一點一滴看出其務實的性格。(註:筆者不厭其煩的再說一次,能夠在動盪時代爬到權力頂峰者,絕對不是什麼笨蛋,也不會是滿腦理想不顧現實的夢想派。)

第二部分 :中國的派系問題
  1. 蔣介石本人與其他派系:先不論共產黨與西南半獨立的地方政府,他們設想的獨裁與法西斯,都是要自己當頭的那一種。從當時的學術界態度,加上日本不斷進逼的現實壓力,蔣介石顯然是當時唯一可選擇的中國獨裁者,但看各派系的做法,也可以看出,除了蔣介石本人是最大公約數外,其他還是以各別派系利益為主,若可以在兼顧自己派系利益下,擁護蔣介石就是答案。蔣介石直屬的派系,可分為黃埔系、CC派、政學系,國民黨其他還有汪精衛與胡漢民兩派。
  2. 黃埔系:以政工體系為主,配合秘密結社,向黨的基層、學生組織、地方軍閥部隊灌輸思想,偵查與監視並製造恐怖活動。其信仰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並混合了中國化的馬克斯思想,反對資本主義、民主、個人主義。可以說是把軍隊組織的集體化,配合其民族主義思想,以軍隊權力為基礎發揮到極致。此派最提倡法西斯獨裁,並且鄙視中國傳統價值,認為其落後與不適合新時代,要有強大的領導,才能使經濟為國防服務,確保國民的犧牲精神,以此強兵富國。(註:所以,不用懷疑台灣某些老將領跑中國的問題,搞清楚黃埔系復興社都在玩什麼,你就懂了。)
  3. CC派:以陳立夫、陳立果兩兄弟所建立的,包括朱家驊在內等要人都屬創立成員。其解決中國問題的心情,一樣是相當強烈,絲毫不遜於要求法西斯的復興社。但實務上,CC派傾向比較保守的方法,而且也對中國法西斯抱持著懷疑態度。CC派的特點是,認為德國復興的重點在民族精神,是根植於文化傳統內的。所以CC派認為必須憑藉傳統道德達成目標,已恢復過往傳統來加強信念,我們可以視為將新政治思想結合中國傳統價值的一種思維,亦即CC派的史觀,是認為復興的原因,是跟一國的歷史與民族背景有關的,這才是德國復興給與中國最可貴的經驗。(註:所以,不要懷疑某島國總統與教育部長努力恢復中國傳統文化的熱忱,因為CC派向來這樣想。故,也不要意外CC派跟中國的關係良好,他們一直認為,西方思想要跟中國傳統結合在一起。所謂的中國特色是也。)
  4. 政學系:簡單說,就是知識份子進入政治體系。其特點是專家超級多,意識形態是實用主義至上,也就是說如果法西斯獨裁可以使中國獲得對抗日本的力量,那就做吧。政學系欣賞納粹,絕對不是因為其思想優秀,或是認同種族主義,而是因為實務上德國真的強大。政學系是學者組成,多數成員都避談政治獨裁的問題,但經濟獨裁是另一回事,指導與管制經濟是中國當下最需要做的。(註:從前幾章就可以看出,實用主義是這批人的特點。)
  5. 蔣介石成為獨裁者的失敗原因:主要是派系鬥爭,因為鼓吹法西斯最力的是軍系,這些人已經有軍權,若再讓蔣介石成為法西斯領袖,其勢力會繼續擴大。其次,多數派系是要拿實際的政治影響,來換取獨裁的支持,很顯然的各派系根本就不會認同。尤其是汪精衛與胡漢民,兩人是創黨元老,又是孫中山思想的擁護者,三民主義是沒有獨裁主義這選項的,三民主義可以說是中國民族主義、大政府管制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等,但不能說是獨裁思想,就此上兩人就註定反對蔣介石獨裁的可能性。
Toby Yang on Unsplash

第三部分:新生活運動
  1. 蔣介石的認知:蔣介石本人對德國的欽佩,不能代表他無條件接受德國的一切,至少在文化上,他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派,在此就是中國的傳統道德價值為主,用德國的軍是倫理學為用,把德國的樸素、簡單、節儉,包裝成傳統的禮義廉恥。蔣介石期望這活動的精神,可以帶來中國國民質的改變,且在實務上,軍系跟CC派推行的思想,幾乎被新生活運動涵蓋。
  2. 古老的背景:蔣介石特別推崇曾國藩,以曾國藩的話來說,就是少數道德完善者,可以通過做榜樣來起帶頭的效果,以此力量改革社會習俗。就以此點來說,蔣介石顯然不是照單全收,他也接受梁啟超的思想,認為中國民眾缺乏公德,必須發展精神思想來補足。簡單說,他個人信仰基督教,並不會對中國傳統道德觀有什麼衝突,相反的還可以證實儒教的各種真理,他本人是認為,中國國粹精神是可以與西方思想保持平衡的。(註:雖然筆者身為基督徒,但不怎麼認同這種想法,可能是想法差幾十年吧。)
  3. 徹底的失敗:重點在無法讓民眾有主動精神,結果無論是傳統道德規範,還是普魯士精神,因沒有民眾主動參與,組織訓練的效果就不存在,最後僅僅變成一小套公共為生原則,還有少部分人的私人準則。我們可以這樣說,不管是蔣介石本人還是其他學者,本質上都想要找一套國外成功的模範來學習,只是怎樣套用在中國上,或是修改成適合的改良版。只不過,想要在數年內達成人家百年之功,以結果論看是太躁進了。

簡析
再一次,我們可以看到,不分東西南北,在日本的進逼下,多數中國人權衡輕重下,還是會支持蔣介石的獨大領導。但實務上,派系利益跟派系下的個人利益還是很重要的,從軍方、CC派跟學界,可以看出不同派系,都有不同的思考方式,以及不同的史觀,以至於同樣的德國經驗,出現各種不同的解讀。
之所以無法出現中國法西斯領袖,並不是蔣介石本人不想,而是派系的問題。這邊筆者可以跟讀者提一下,權力的產生並不是靠一個超人去達成,這不是漫畫七龍珠,一個人可以打爆地球。現實上每個人的能力都有限,你必須透過談判與威脅,讓權力可以分享他人,這樣其他人才會願意交換條件,交付最高權力給你。
蔣介石受限黨內左右派鬥爭,還有日本的外在壓力,以及南方省份的半獨立狀態,要達成獨裁是不可能用嘴巴說說的。正如同俾斯麥的普魯士經驗,如果中國可以藉由戰爭,從日本身上獲得主動權,甚至是獲得部分勝利,那麼對國內,他就有籌碼跟其他人談判。其一,戰勝餘威可獲得多數人支持,就算是敵對派系的將領與士兵,也會尊敬打敗日本的人。其二,若蔣介石可以在跟日本對抗中佔到便宜,這也顯示中國目前也只有他一個人有能力與日本周旋。
可惜,我們都知道,中國根本就沒出現這種狀況,所以蔣介石根本就不可能憑藉戰功,逐步達成獨裁。我們現在回頭去看希特勒的權力成長,可不是一帆風順,德軍進入萊茵區的第一步,如果就招致當時法國強大軍隊的干預,希特勒會因此下台,納粹可能會垮台。但希特勒賭贏了,陸軍將領對他開始讓步,內政與外交官員開始信任他。
接下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每一次的事件,都讓希特勒的聲望上昇,德國民眾視他為國家救星,官員與將領對他的判斷力心服口服,權力就這樣一步步交出去。最後,波蘭的閃電戰,元首的戰時權力擴張,數周征服法國,他成了德國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此刻,他身邊的將領為他如癡如狂,德國民眾沉浸在無比的光榮感中。他也成為了另一個拿破崙皇帝,從此再也無人可以干涉他的權力。
中國呢?一場勝利都沒有,除了失敗還是失敗。遠因當然要追溯到清朝的時候,但現實上沒人可以取勝,又有誰可以領導中國?蔣介石與其說是中國戰時的唯一領袖,不如說是最大公約數,最大公約數下產生的領導者,權力基礎是極不穩固的。
說到底,還是要看實績。就此點來說,國民政府跟德國的關係中,還是軍事武器跟工業產品,有比較實際的效果。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