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大學時光是人生中的黃金歲月,在表達一種非常寶貴、珍稀罕有、珍惜難忘的意思。這黃金有多貴重呢?讓我用數學算給你看。
在大學中,學習時間的基本單位是「學分」,除非特殊情況,一個學分就是指一小時的課,如果每週排了20堂課,意思就是這學期拿了20學分(如果最後考試也都及格過關的話)。而教育部規定,獲得學士學位至少需要修滿128學分,且註冊滿八個學期(就是不能早點畢業的意思),所以平均每學期16學分(每週16堂課)即可。 這意味了什麼呢?我們來對照一下中學生吧,中學生每天滿滿八節課,一週上課五天, 一學期上課廿週,六個學期下來,高中三年總共拿了(8小時/天/學期x5天/週/學期)x6學期=240小時(學分)。 請問,若按中學生的作息,教育部要求的128學分,只要花三個學期就能完成,為什麼硬要規定成八個學期?真貴!而另外五個學期「要付全額學費卻可以不用上課」的日子,是要做什麼? 每年,我都會用這題數學,請問剛脫離高中進入大學的新生,而大家也總是面面相覷,好像覺得大學是一艘騙錢的賊船......。接著,他們會實際地以四年的時間來作答,而往往會看見的答案型態如下: 一、既然繳了學費,就拼命地多選課,把課表排得像高中生一樣,甚至從大二就開始跑補習班(也跟高中生一樣),為了準備研究所或證照考試。 二、每週只要上課16小時也太舒服,所以開始打工,讓自己預習像上班族的生活,甚至連週休假期都在工作,不但自己付學費生活費,而且物質生活還過得很不錯。 三、把國高中階段沒日沒夜的辛苦,統統補回來,所以「睡覺」佔據了一半以上的大學時間,大學生很容易睡覺,似乎是眾所皆知的。 四、選擇輔系、教育學程,甚至雙主修,這樣四年下來不用再多繳錢,就能多修20-60個學分,還可以拿到證書,甚至是未來就業證照的敲門磚。 五、玩社團?錯了。現在參加社團已經不是流行的活動,各大學經營社團工作愈發困難,每個社團的社員小貓三兩隻,有30人以上就算大社團了,而且多半是技能性或表演性的社團,一學期的任務結束後,就會走掉一大半。 六、不知如何作答,晃阿晃啊,好像什麼都做了,卻也像都沒有,四年也就過了。
當然,這個計算是過度簡化了問題,大學生活有太多的細膩美好,不走一遭將永無法察覺校園小徑的美、夕陽西下的風、通宵後看見清晨露珠的透亮,書頁間閃爍的真理亮光與質疑,球場上揮灑汗水的壯闊,情場上華麗的跌倒與奮起,以及在宿舍餐廳裡那磨拳擦踵的氣息。大學不是秤斤論兩的買賣交易,當然不能這麼量化地計算,但諷刺的是,除了偶發的文青魂,大部分的學生,真的是如同逛大賣場一樣地,在消費著128學分之外,昂貴的大學生活。
因為有線電視的頻道,讓「選擇」變成一秒之內的決定;隨時都在叮叮噹噹傳送的手機訊息,讓「等待」成了陌生的經驗;整個世界都可以擠進五吋的小螢幕,令分辨事物「層次」的能力顯得很多餘;反正孤狗大神無所不知,使得我們不習慣懂得「分類」,所有的資訊一股腦兒地進來,除了剪下貼上,彷彿什麼都不會;而網購的便利快速,讓一切都買得到也都不奇怪,怪的只是你不知團購比價所以買貴了。所以,如果「下一個會更好、新一代會更快」,那有什麼是真正值得在意與珍惜呢? 當高價格的東西越來越多(包括學費在內),對高價值的定義,卻越來越模糊與陌生。但青春,不就正因為價值所以難忘嗎?如果學校裡的一切都能標價,那學生要去哪裡學著體會價值?並且成為一個蘊含質感的人? 四年前,我們在學校開始了一個「無價」的嘗試,不是priceless,而是invaluable。若錢可以買齊從頭到腳的一切,那我們勢必要創造一個貴到根本買不起,所以無價的生活經驗和空間。基督教說這叫做「福音」,那一群基督徒所創立的大學,不可少的應該就是這關於無價的學習。
它姑且可被稱為一間店,卻什麼都沒賣,初次造訪的人總是找不到菜單與價目表,但卻會被一個溫暖的問候所迎接,端上一杯咖啡,並被邀請在桌墊上寫下自己今天的故事;這裡的桌子很小,很難使用電腦或寫報告,只適合放一付紙筆或擺一壺茶,因為我們將從他的故事中,與他交換另一個我們的故事;我們封閉了無線網路訊號,因此所有的交流都是眼對著眼,他可以自由地取用一些餅乾或土司,填補言談故事之間的乾澀與能量。而臨走之前,大多數的人會在門口的小箱子中,投入一些金錢,因為他們希望下一個造訪的人,可以享受到如同自己剛才的美好,或者下次再造訪的時候,仍能喝到溫熱的咖啡、吃到烤香的土司、聽見真實的故事(living story),而不是見證小冊之類的編輯故事(edited story)。 我相信故事的力量,於是在學校開始了這個建造故事屋的冒險行動,也開始建造故事。we are invaluable(無價),因為一切都太昂貴,所以也沒有標價,只能用心體會,然後可以為下一個人付出。we trust(信任),這裡需要給信任一個機會,與其質疑總是吃免錢土司與飲料的人,何不給他一個更深的關心?然後we share(分享),我們樂意讓故事自己說話,也邀請人將真的故事與人交換分享。 《沙發上的說話課》作者Richard Ston說:「假若我們放任內心的牽引,朝向內心故事的靈光一現投以意識的聚光燈,那麼不尋常之事就會發生。往事與現實混在一起,讓我們得以挽回並重組一個隱匿的桃花源。但逆行洄游於時間的浪潮之中,需要一個意識清楚的決定,願意去回憶的決定。」這是說故事最精采的高峰,可能是一滴眼淚,可能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深思,也常常是在敘說中深受著迷並找到力量的經驗,在我們的故事屋中,並沒打算要著重於任何一個個人,誰帶走了什麼我們並不確知,但我渴望的是能夠有越來越多的人,能夠經驗校園中這不尋常的力量,並因此在人生的某一段歲月中,找到勇氣做出讓自己心裡真正平安的深刻決定,決定回憶、決定歸家。 我體會到在說故事中,會長出一種能實踐「美之感覺」的智慧,長出一種看見自己並由此出發的勇氣,長出對陌生與超越的關注,長出對於習以為常之事的警覺,並擁抱那稍縱即逝的健忘。而「美不勝收」的,就不再是故事本身,更是「美」在那些「不勝收」的青春壯闊場景,這般不可勝收的壯闊,是層層疊疊的片段,也是意義綿長的連續。
而數學當然算不出來,這非線性的立體連續,層層疊疊的昂貴片段,被稱之為大學的黃金無價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