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是為了忘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科學技術的效用性佔據了世人有限的視野,它變成了讓生命可以更加美好的神明

我有一個大我五歲的表哥,從小和我感情很好。他讀高中的時候,三不五時會到我家來借宿,小學生的我看他穿著卡其制服、背著墨綠色帆布書包,還有一頂大盤帽好威風!當然,最讓我羨慕的是那些高中課本,上有天文下至地理,古通石器今達科技,就連「國文」課本也比當時我那本附有注音的「國語」課本,來得更有書卷味兒。
2012年,教育部公民陶塑計畫,拍攝了一部由大學生來談大學教育的紀錄片《大學記》,一位從台中女中畢業的政大高材生,說高中畢業的時候,覺得自己好厲害,學了那麼多的知識帶進大學,她好想永遠保有它們。可是,一年之後,她發現以前學了那麼多,上大學就統統都忘記了,於是她語帶荒謬又彷彿恍然大悟地說:「原來,學那麼多知識,是讓我用來忘記的!」

不久之後,我的表哥上了大學,更是讓我羨慕至極,一本本厚重的英文書,精裝的紙頁褶褶泛光,彷彿閃耀著全世界的知識,表哥讀起書來搖頭晃腦,好似深奧難懂,但在我心中種下了「這才是讀書人」的鴻鵠之志。所以當我自己讀大學的時候,多麼珍惜那些價值不斐的課本啊!每次閱讀,那股「真理與專業知識在眼前展開」的悸動,的確勝過了猛翻字典卻還是一知半解的挫折,努力地享受如同敲開核桃殼的喜悅。
而今天,會花錢買課本的大學生已經少之又少,還願意違法影印整本書就已是萬幸,大多數學生總拿著學長姐不知傳了幾代的教科書,翻開卻還新得發亮;再看看二手書店架上一字排開不知是新書還是舊書的課本,乏人問津。從前捧著厚重原文書是智慧的象徵,現在校園中若還這麼做,恐怕會被認為只是想練臂力的傻子罷。上週我在學校的便利商店想買份報紙,卻遍尋不著,店長好心的說,一整天平均只賣出三份,所以報商已經不願意送了!在我訝異之餘,他還補了一句:「在學校裡的便利商店都這樣,學生不會看報紙的......。」

正當我對大學生不愛讀書滿懷感嘆之際,不禁多想了一步,其實他們只是很誠實地,直接反應著在學習經驗中,對「閱讀」早已倒盡了胃口,以及對知識的漠然罷了。從小到大,被寫在書上的文字,距離他們的生活現場與處境總是太遙遠;書本,反而比較靠近好不容易掙脫掉的考試牢籠,那誰要重新關回去呢?最近,一位社會系的同學說,她從前一直覺得自己的興趣就是「考試」,考試像做菜,寫滿的一張考卷就像廚師的盛宴,供人品頭論足後拍拍手,多有成就感啊!如果閱讀與考試畫上了等號,那在失去考試的引誘(或逼迫)後,閱讀自然也就失去了必要。

這乍看之下是「應試教育」的後果,但其實更深刻的脈絡,是十九世紀之後,人們替「知識」包裝了太多刻意的想像,讓原屬於人類本能的學習能力,框範成理性主義的知識系統,進而抬升成專業的領域和形象。也就是,那些在生活中真實存在的故事、經驗、技術、感受、常識、......,若不具有專業樣貌和身分,就沒有被稱為知識的餘地。這會讓人跌落深淵般的學習挫折,因為無法進入理性專業範疇的生活及其一切,都不再有意義;而那些看來冰冷遙遠的「客觀知識」,卻被賦予了極大的光環與高舉,以致於誰無法進入其中,他就等於學習的失敗者。

想起約莫半年前,我接觸了一個另類的筋骨推拿,師傅運用了一些電學原理,讓我在被按壓之間都會有如觸電般的感受,我雖不明白詳細的來龍去脈,但靠著基本上能夠自圓其說的電流電阻原理,和其實多多少少有的一些療效,再加上每次和妻子同往也成了我們少有的約會時間,所以讓我還算安心地去了好幾回。直到有一天,我因騎車摔倒,結果手腕挫傷後,妻子更加催促我要去給師傅好好「電」一下,但我反而徹底卻步了!心想手腕已經這麼疼痛,若還不去醫院尋找「正統醫學」,萬一給他電出個三長兩短殘廢了怎麼辦?
我一面完全抗拒著,另一方面也在反省,我為什麼如此尊崇或深信著在三百多年前,其實也曾被視為大逆不道又邪門的「正統醫學」呢?西元1628年,英國醫生哈維(William Harvey)出版了生理學代表作《心與血的運動論》,其重要性不在於理論的正確無誤,而是如馬克思的評論,說「哈維終於把生理學確立成為了科學」。這是一個思維的轉換,「科學」與「客觀」成為知識系統具有正當性的必然要素。繼生理學之後,十九世紀德國醫生馮德(Wilhelm M. Wundt),建立了實驗心理學系統,讓心理學也從神哲怪論變身成為了「科學」,因而被後世尊為「心理學之父」。摔傷了手腕的我,到底在相信什麼?又為什麼相信那客觀冷靜但卻彷彿毫無真實感的一切?
身體與心理的種種,在以「科學」的面貌問世之前,人們無法認識他們嗎?我們都知道,千百年來人類智慧所面對的生命挑戰與能解決的問題,絕對勝過機械理性批次處理的能力,但自從宗教改革以來,西方歷史便因科技提昇與工業革命的推波助瀾,而使科學世界觀有力量得以統治人類思想,那就是:「以科學所創造的科技,會促成自我發展的終極顛峰,人類也將因而進步。」宗教改革讓象徵極端非理性權威的教皇退位了,並未讓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對象~上帝~成為人類的終極關懷,反倒是科學技術的效用性佔據了世人有限的視野,它變成了讓生命可以更加美好的神明。

青春的生命永遠是一個行動,而行動本身就可以是知識的活水源頭,就像當你注視著一朵花的趨光向陽,含羞草的垂頭低語,你所領略的早已遠超過水分子是如何在花莖細胞間移動的原理。這青春的行動中,充滿了複雜性、不穩定、不確定、無法預測、獨一無二、價值衝突、......,這樣的生命面貌,完全不符合科學理性所規範的模式。所以若期待強化專業知識或者透過有效的科技模式,來解決青春問題,無異是緣木求魚。青春是一種味道,這味道所吐露的不是效能與秩序,而是生命裡無法一致化的藝術性和態度。
但現代的知識已經被冰鎮到,可以不去理會那些充滿矛盾或無法處理的青春,並將他們貶為「問題人物」或「叛逆學生」時,那就讓青春靠著常識的溫度而活著吧!上帝並沒有創造任何專業與專業工作者,祂乃親手陶塑出了37度C的「人」,並且能活出祂的榮美。但這人,創造了客觀的知識與標準答案,並認為以此所塑造出來專業工作者的身分,就是一條改變世界與服事上主的捷徑。所以,我們鼓勵孩子去上學、讀書、考試、選系、證照、學用合一、......。

青春正在覺悟著:「原來學那麼多知識,是讓我用來忘記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Renaissance的沙龍
5會員
22內容數
一隻同手同腳的舞迷,所寫雞同鴨講的舞評 從長鏡頭裡看見的舞,評觀景窗外的心視角
Renaissance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5/05
他是一個南部鄉間來台北讀書的同學,父母早年離異,留下了他與弟弟給爸爸與年邁的奶奶。我初見他的時候,只感覺他很不羈,卻又不像平常的小混混,流露出某種聰明又單純的味道。
Thumbnail
2024/05/05
他是一個南部鄉間來台北讀書的同學,父母早年離異,留下了他與弟弟給爸爸與年邁的奶奶。我初見他的時候,只感覺他很不羈,卻又不像平常的小混混,流露出某種聰明又單純的味道。
Thumbnail
2020/05/18
    小學生的5月,是充滿製作康乃馨或學著包粽子的季節;中學生的5月,則是升學考試令人沸騰的時間;大學生的5月呢? 除了九十九年前(1919年),有人曾點燃一場近代社會與文化變革的五四運動之外,他們正戴著一副什麼樣的眼鏡,用什麼眼光,觀看自己的現在與未來?
Thumbnail
2020/05/18
    小學生的5月,是充滿製作康乃馨或學著包粽子的季節;中學生的5月,則是升學考試令人沸騰的時間;大學生的5月呢? 除了九十九年前(1919年),有人曾點燃一場近代社會與文化變革的五四運動之外,他們正戴著一副什麼樣的眼鏡,用什麼眼光,觀看自己的現在與未來?
Thumbnail
2020/03/10
回想我上大學時,第一張讓我興奮莫名的「證照」,不是學生證、不是駕照、不是第一次出國所辦的護照,而是大一的我,彷彿獲得了一張沒有白紙黑字,卻感覺沉甸甸又幸福洋溢的「戀愛許可證」。   
Thumbnail
2020/03/10
回想我上大學時,第一張讓我興奮莫名的「證照」,不是學生證、不是駕照、不是第一次出國所辦的護照,而是大一的我,彷彿獲得了一張沒有白紙黑字,卻感覺沉甸甸又幸福洋溢的「戀愛許可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最近有些忙碌,有些人、有些故事、有些畫面在這段日子裡為我帶來什麼啟發與聯想?就用生活隨想來為我紀錄吧!
Thumbnail
最近有些忙碌,有些人、有些故事、有些畫面在這段日子裡為我帶來什麼啟發與聯想?就用生活隨想來為我紀錄吧!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但過了好幾年後回想起這件事,仔細且深度的思考了許久,也藉由網路的便利查了非常大量的資訊,我開始想要慢慢找出這之間的端睨,究竟「先學起來再說」的這種教育模式真的沒問題嗎...
Thumbnail
度過三年渾渾噩噩國中生涯後,高中時期好像突然醒過來! 雖然寒暑假要打工賺錢,高二因家裡狀況,經常需要做收送碗盤的粗活,但許多經典書籍也在這個時期讀過一遍又一遍。 高中的論孟給了很大的啟發,但同時因為黨國教育的矛盾起了反作用力,而開始接觸非典書刊,從好奇轉變為一種叛逆。
Thumbnail
度過三年渾渾噩噩國中生涯後,高中時期好像突然醒過來! 雖然寒暑假要打工賺錢,高二因家裡狀況,經常需要做收送碗盤的粗活,但許多經典書籍也在這個時期讀過一遍又一遍。 高中的論孟給了很大的啟發,但同時因為黨國教育的矛盾起了反作用力,而開始接觸非典書刊,從好奇轉變為一種叛逆。
Thumbnail
從厭倦穿著土氣的國中制服到自覺還不錯好看的高中制服,這些褪去的衣裳,即便收進了衣櫃,摺起的服裝也不僅是物品,更是一段狂野的回憶,倒也不是說那個時期的我有多傲慢或叛逆,相反地,現在回想起來,我反而覺得自己當時真是「太乖了」......
Thumbnail
從厭倦穿著土氣的國中制服到自覺還不錯好看的高中制服,這些褪去的衣裳,即便收進了衣櫃,摺起的服裝也不僅是物品,更是一段狂野的回憶,倒也不是說那個時期的我有多傲慢或叛逆,相反地,現在回想起來,我反而覺得自己當時真是「太乖了」......
Thumbnail
「這本書說到了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前提都是這些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或者是為了明確目標而學習,得到知識的當下,他們的喜悅之情由心而發。你有因為『學到知識』開心的時刻嗎?」
Thumbnail
「這本書說到了不同的學習方法,但前提都是這些人有強烈的求知欲、好奇心或者是為了明確目標而學習,得到知識的當下,他們的喜悅之情由心而發。你有因為『學到知識』開心的時刻嗎?」
Thumbnail
看著這位「老學生」離開教室的背影,再看其他正低頭滑手機或趴著睡覺的年輕學生,真的是感觸良多。他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學習能力最強的年齡,卻將絕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手機上,對課業的關注也僅限於學期末是否拿到及格的分數。但說實在,我並不責怪他們,因為我們都是被升學主義綁架的受害者……
Thumbnail
看著這位「老學生」離開教室的背影,再看其他正低頭滑手機或趴著睡覺的年輕學生,真的是感觸良多。他們不知道自己現在正處於學習能力最強的年齡,卻將絕大部分的時間浪費在手機上,對課業的關注也僅限於學期末是否拿到及格的分數。但說實在,我並不責怪他們,因為我們都是被升學主義綁架的受害者……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前兩個禮拜幫國中生準備段考時,有個在班上吊車尾的孩子問我這個問題。他認為少子化的關係,以後的工作隨便找都有,何況現階段國中讀的各科裡的知識,能運用到未來裡的寥寥無幾,既然是這樣,為什麼現在還要讀這些冷冰冰的知識? 我簡單的用選擇和被選擇的比喻告訴他,若想要找到自己心裡滿意,也能滿足生活所需花費
Thumbnail
遙想高中的時候不管多晚睡都是要7點多到校,可以念八個不同的科目,還要打球,該看的漫畫跟劇也是要追,還有社團跟奇怪的課外活動要做,人際關係也沒有因此毀滅。而現在成為了一個大叔,不但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工作煩一點就覺得人生炸裂,又肥又宅成為社會邊緣人,難怪會知識恐慌。
Thumbnail
遙想高中的時候不管多晚睡都是要7點多到校,可以念八個不同的科目,還要打球,該看的漫畫跟劇也是要追,還有社團跟奇怪的課外活動要做,人際關係也沒有因此毀滅。而現在成為了一個大叔,不但晚上睡不著,早上起不來,工作煩一點就覺得人生炸裂,又肥又宅成為社會邊緣人,難怪會知識恐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